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核心终端,其低温启动性能直接决定了北方冬季、高海拔寒冷地区的使用可靠性。低温启动性能测试是充电桩气候环境试验的关键项目,通过模拟极端低温条件,验证设备能否正常启动、进入工作状态并保障充电安全性。本文围绕该测试的标准依据、流程要点及关键细节展开专业说明。
测试的标准依据与温度要求
充电桩低温启动测试需遵循明确的标准框架,国内常用GB/T 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要求在-20℃环境下放置4小时后启动;针对寒区(如东北、西北)的充电桩,需满足GB/T 34657-2017《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中-30℃的低温要求。国际标准方面,IEC 61851-1: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规定的温度范围为-40℃~55℃,覆盖全球大部分寒冷地区。
测试前的试样与设备准备
试样需为出厂状态的充电桩,未经过改装,连接原厂输入电缆(交流220V或直流380V)。若内置UPS电池(用于控制器供电),需提前充满电并确认电池低温性能(如锂电池在-20℃下容量保持率需≥80%),避免电池本身故障影响测试。
设备准备重点是校准低温试验箱:检查温度均匀性(±2℃内)、波动度(±1℃内),并在控制器、继电器、显示屏粘贴PT100温度传感器,确保环境温度监测准确。模拟负载需匹配充电桩类型——交流桩用电阻负载模拟车辆充电,直流桩用电池模拟器(如CHROMA 61800)模拟动力电池特性。数据采集系统需包含多通道示波器(监测电压电流波形)、温度记录仪(记录内部部件温度)、故障码读取器(采集DTC码),所有设备测试前需零点校准。
低温环境的构建与浸润
根据充电桩尺寸选择试验箱:小型壁挂桩用台式低温箱,大型直流桩用步入式舱。试验箱需提前2小时预冷至目标温度(如-30℃),放入充电桩后关闭箱门,保持低温4小时——此为“温度浸润”,确保内部线缆、电路板、连接器均冷却至环境温度。若浸润时间不足,内部部件温度未达目标,会导致测试结果偏乐观(实际使用中仍可能启动失败)。
湿度控制需注意:低温下湿度超过50%RH会导致结霜,影响绝缘性能。因此IEC 61851-1要求湿度≤30%RH,可通过试验箱除湿装置实现。
低温启动流程的执行细节
温度浸润完成后,通过试验箱预留接口连接输入电源(避免开门升温),电源电压需符合额定值(±5%内)。按正常流程启动:按下按钮(或扫码),记录“启动响应时间”(标准≤10秒)。观察显示屏状态——LCD屏低温下可能拖影,OLED屏更耐低温;若显示屏无法显示,需检查控制器供电是否正常。
启动后验证通讯功能:连接模拟车辆CAN总线,发送充电请求,检查充电桩是否返回“允许充电”指令。尝试充电流程:交流桩设置16A电流,直流桩设置500V电压/100A电流,记录输出参数是否符合额定值。若启动失败(无响应、显故障码),需在低温下立即排查——如故障码“E01-控制器供电异常”,需测量控制器电压(如12V控制器低于10V则供电不足)。
关键性能参数的监测要点
启动瞬间需监测浪涌电流:继电器吸合时电流可能冲击至额定值10倍,持续≤10ms,若超过则触发电网过流保护。内部部件温度需关注:控制器工作温度需在-40℃~85℃内,低于下限会导致芯片逻辑错误;继电器触点温度若升高,说明接触电阻增大,需清洁或更换触点。
输出稳定性:直流桩输出电压波动≤±1%,交流桩频率保持50Hz±0.5Hz,否则影响电池充电效率(如电压波动大导致BMS停止充电)。故障码需实时记录,如“E02-风扇故障”可能因低温润滑油凝固导致风扇停转。
常见故障与排查方法
低温启动故障分三类:供电异常——UPS电池(铅酸)在-20℃下容量仅30%,无法为控制器供电,需更换锂电池;机械故障——继电器触点氧化,接触电阻增大,导致过流保护,需用银镍合金触点;电子故障——LCD屏低温无显示,需换OLED屏;通讯模块(4G)信号衰减,需用工业级模块(-40℃~85℃)。
测试后的恢复与验证
测试完成后,试验箱需以每小时5℃速率升温至常温(避免结露),升温后放置2小时让部件稳定。再次启动充电桩,测试所有功能:启动响应、通讯、充电、故障报警。若恢复后功能正常,说明低温影响可逆;若仍故障(如电路板开裂),需改进设计(如加耐低温涂层、换高等级部件)。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