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分析-改进”(TAAF)循环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手段,而故障模式识别作为TAAF的基础环节,直接决定了改进措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准确识别电子设备在试验中暴露的故障模式(如芯片热失效、连接器接触不良、电路板虚焊等),能帮助工程师定位问题根源,快速迭代设计与工艺,最终实现可靠性的阶梯式增长。本文聚焦电子设备特性,系统梳理可靠性增长试验中常用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故障模式识别的关联性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受控试验暴露产品缺陷,再通过分析缺陷根源实施改进——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故障模式”。电子设备故障常具有“多因素耦合、隐蔽性强”的特点(如电磁干扰导致的信号失真可能与电路板布局、接地设计均有关),若无法精准识别,后续改进易偏离核心。例如某智能手表曾误将“续航缩短”归因于电池容量,多次更换后才通过故障模式识别发现是电源管理芯片待机电流过大,调整寄存器后才解决问题。可见,故障模式识别是可靠性增长的“导航仪”。

从流程看,故障模式识别贯穿试验全生命周期:试验前通过FMEA预判潜在故障,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试验中通过实时监测识别已暴露故障;试验后通过FTA追溯根源,支撑改进。这种“前置预判-过程识别-后置追溯”的闭环,是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电子设备常见故障模式的分类框架

电子设备故障模式需结合结构与功能分类,才能为识别方法提供清晰框架。常见分类维度有三:

一、“失效部位”(芯片、电路板、接口、组件)。

二、“失效机理”(电应力、热应力、机械应力、环境应力)。

三、“失效影响”(局部功能丧失、性能退化、整机宕机)。

以手机为例,射频模块的“功率放大器增益下降”故障,失效部位是射频模块,失效机理是solder joint虚焊(机械应力),失效影响是信号弱。这种分类能帮助工程师快速匹配方法:如机械应力导致的连接器松动,可选择环境应力筛选中的振动试验;电应力导致的芯片击穿,可选择故障物理的电应力模型分析。

基于故障树分析(FTA)的故障模式追溯方法

故障树分析(FTA)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通过“顶事件-中间事件-底事件”的逻辑树追溯故障根源,适合因果关系明确的电子设备故障(如电源系统失效、整机死机)。其步骤为:定义顶事件(如“服务器无法开机”)、构建故障树(分解为“电源输入故障”“主板供电故障”等中间事件,再分解为“电源线断裂”等底事件)、通过最小割集识别关键故障模式。

例如某工业PLC的“输出端口无信号”顶事件,通过FTA分解发现底事件是“输出模块DC/DC转换器失效”,进一步分析是“输入电压波动导致电容纹波电流过大”——识别到这一故障模式后,更换高纹波电容,后续试验故障未再出现。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的主动识别方法

FMEA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分析部件的“潜在故障模式-影响-原因”,适合设计阶段的可靠性增长试验。核心是RPN(风险优先数)评估(RPN=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优先处理高RPN故障模式。

某手机射频模块的FMEA分析中,故障模式为“功率放大器增益下降”,严重度8、发生度6、探测度4,RPN=192(高于阈值100)。工程师设计温度循环试验,监测solder joint电阻变化,验证了“虚焊”的失效原因,改进焊接工艺后,发生度降至2,RPN=64,满足要求。

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电子设备试验产生的海量数据(温度、电压、电流等),可通过机器学习挖掘隐藏规律,实现故障模式自动化识别。流程为:数据预处理(滤波、归一化、特征工程,如提取温度峰值、方差)、模型选择(时间序列用LSTM,分类问题用SVM)、验证与应用。

某新能源汽车BMS试验中,采集1000小时数据,提取“温度变化率”“电压标准差”等12个特征,用随机森林模型训练——发现“温度变化率>5℃/min且电压标准差>0.1V”时,“电池均衡失效”发生率80%。优化温度控制算法后,故障发生率降至5%以下。需注意,数据需覆盖所有故障场景,否则模型泛化能力下降。

环境应力筛选(ESS)中的故障模式定位方法

ESS通过施加极限应力(高温、振动等)加速暴露早期故障(虚焊、接触不良),关键是“应力-故障关联性”(如手机跌落用振动+冲击,工业设备温度失效用温度循环),结合实时监测(电压、热成像)定位故障。

某笔记本ESS试验中,用“温度冲击(-40℃~85℃)+随机振动”筛选出“硬盘读写错误”失效。实时监测发现错误率在降温阶段上升,热成像显示连接器塑料收缩导致接触压力下降——改进连接器材料(用低膨胀系数PBT+玻纤)后,故障消除。应力需适度,避免过度筛选(破坏正常部件)或应力不足(无法暴露故障)。

基于故障物理(PoF)的机理级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PoF从“材料-结构-环境”相互作用分析故障机理(如芯片热疲劳、电容电解液干涸),适合高可靠性电子设备(航空航天、医疗)。流程为:建立机理模型(如“热应力→热膨胀失配→微裂纹→漏电电流增大”)、试验验证(施加温度循环,监测漏电电流)、识别故障模式。

某航空卫星星载计算机试验中,PoF分析发现芯片封装材料与硅片热膨胀失配导致热应力裂纹。施加600次温度循环后,监测到漏电电流超过阈值,与模型一致——更换低膨胀陶瓷封装材料后,芯片热失效次数降至0。PoF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比传统方法更彻底。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70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