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缆是电力系统远距离输电的核心设备,其绝缘性能直接关系电网安全。气候环境(如高温、高湿度、盐雾等)是引发电缆绝缘老化、产生局部放电的重要诱因——局部放电作为电缆早期故障的“预警信号”,能反映绝缘内部的微缺陷状态。因此,在气候环境试验中模拟真实场景,开展局部放电量测试,是评估电缆耐环境性能、预防故障的关键手段,需结合环境因素的诱导机制与测试技术要点,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气候环境因素对高压电缆局部放电的诱导机制
高温是加速电缆绝缘老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电缆绝缘材料(如交联聚乙烯XLPE)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会发生热氧老化,分子链断裂产生微裂纹——这些微裂纹会形成局部电场集中区,当电场强度超过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时,就会引发局部放电。例如,XLPE电缆在80℃以上环境中,微裂纹的数量会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放电概率显著提升。
高湿度环境会导致水分渗入电缆绝缘层。电缆外护套若存在微小破损,空气中的水分会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绝缘内部,形成导电通道——这些通道会降低局部绝缘电阻,使电场分布不均,进而诱发放电。尤其当湿度超过90%时,水分易在绝缘与导体的界面处聚集,形成“水树枝”,其放电量会随水树枝长度增加而增大。
盐雾环境中的氯离子、钠离子等腐蚀性离子,会逐渐腐蚀电缆外护套(如聚氯乙烯PVC护套)。外护套破损后,盐雾会直接接触绝缘层,在绝缘表面形成导电盐层——盐层会引发表面放电,若盐层渗入绝缘内部,还会加剧内部微缺陷的发展,导致局部放电量急剧上升。沿海地区运行的电缆,盐雾诱导的放电故障占比可达30%以上。
高压电缆气候环境试验中局部放电测试的试样制备要求
试样需完整保留电缆的实际结构,包括导体、绝缘层、金属护套、外护套等,避免因结构破坏引入额外缺陷。试样长度一般为1-3米——过短会导致终端放电干扰占比过大,过长则会增加试验箱的空间需求,通常以“能覆盖电缆典型绝缘缺陷”为原则。
试样两端需安装符合标准的终端(如预制式XLPE终端或环氧应力锥终端),终端的绝缘性能需与电缆本体匹配,避免终端自身产生局部放电。终端安装时要严格控制应力锥的位置,确保电场均匀分布——若应力锥偏移,终端的局部电场会超过设计值,引发虚假放电,干扰测试结果。
试样表面需进行清洁处理: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油污、灰尘,用砂纸打磨去除表面划痕(若有)。若试样表面存在损伤,需标记损伤位置,测试时重点监测该区域的放电信号——表面损伤会成为水分、盐雾的渗入通道,是局部放电的高发区。
试样的代表性至关重要。需选取不同生产批次、不同运行年限(如全新电缆、运行5年的电缆)的试样,或选取实际故障电缆的典型段(如曾发生过局部放电的部位),确保测试结果能反映电缆的整体耐环境性能,而非个别试样的特殊状态。
局部放电测试中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要点
高频电流传感器(HFCT)是气候环境试验中最常用的传感器之一。它通过检测电缆接地线上的高频电流脉冲(10kHz-100MHz)来识别局部放电,具有安装方便(直接夹在接地线上)、灵敏度高(可检测pC级放电量)的优点。但需注意,HFCT易受其他接地回路的干扰,安装时应靠近试样一端,远离试验箱的接地端子。
超高频传感器(UHF)适合检测电缆绝缘内部的高频放电信号(300MHz-3GHz)。它通过接收绝缘内部放电产生的超高频电磁波来工作,抗干扰能力强——因为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如手机信号、电源谐波)多集中在低频段,难以进入UHF的检测范围。UHF传感器的安装方式有两种:
一、粘贴在电缆终端的绝缘套管上,二、在电缆护套上开直径5-10mm的小窗(不破坏绝缘层),将传感器嵌入其中。
声学传感器(AE)主要用于局部放电的定位。它通过检测放电产生的弹性波(100kHz-1MHz)来确定放电位置,适合识别“哪个部位的绝缘出现缺陷”。安装时需用耦合剂(如硅脂)将传感器粘贴在电缆表面,每隔0.5米安装一个,形成阵列——通过不同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时间差,可计算出放电点的位置。但AE传感器受环境噪声影响大,若试验箱内有风扇、泵等设备,需先关闭这些设备再测试。
传感器需定期校准。用标准脉冲源(如pC级校准源)连接到传感器的检测回路,输出已知幅值的脉冲信号,记录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若输出电压与校准源的幅值不符,需调整传感器的增益或更换传感器。校准周期一般为每测试10个试样后进行一次,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高温环境下局部放电量测试的关键注意事项
高温试验箱需满足均匀加热要求。试验箱内的温度分布差异应不超过±2℃,避免试样局部过热——若某段电缆温度比其他部位高10℃以上,该段的绝缘老化速度会显著加快,导致放电量异常升高,影响对整体性能的评估。可在试样表面粘贴多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分布。
测试需在温度稳定后进行。当试验箱达到设定温度(如60℃、80℃)后,需恒温2小时再开始测试——因为电缆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未稳定时,绝缘内部的电场分布不均,放电信号会出现波动。例如,XLPE材料的介电常数在25℃时约为2.3,在80℃时约为2.1,若温度未稳定,放电量的测试误差可达20%以上。
需记录不同温度点的放电量。例如,从40℃开始,每升高20℃测试一次,直到120℃(XLPE电缆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观察放电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若放电量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加,说明绝缘老化是“渐进式”的;若放电量突然增大(如温度从80℃升至100℃时,放电量从50pC增至200pC),则说明绝缘内部已出现严重缺陷(如微裂纹扩展为孔洞)。
要注意高温对传感器的影响。HFCT的线圈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导致灵敏度下降——例如,温度从25℃升至80℃时,线圈电阻会增加约20%,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会降低15%左右。因此,高温环境下测试前,需重新校准HFCT的灵敏度,避免因传感器性能变化导致数据偏差。
高湿度环境下局部放电测试的干扰抑制方法
高湿度环境易导致试验箱内出现凝露,凝露附着在电缆表面或传感器上,会产生虚假放电信号(如表面泄漏电流引起的脉冲)。因此,试验前需对试样进行干燥处理:将试样放入80℃的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去除绝缘内部的水分——干燥后的试样,绝缘电阻应不低于1000MΩ·km(XLPE电缆的标准要求)。
试验箱内需安装除湿装置。可采用冷冻除湿或吸附除湿(如用硅胶吸附水分),将相对湿度控制在90%±5%——这个湿度范围既能模拟高湿环境,又能避免凝露产生。若试验过程中发现凝露,需立即停止测试,待凝露消失后再重新开始。
传感器表面需涂防凝露涂层。例如,在HFCT或UHF传感器表面涂一层硅橡胶涂层,能防止水分附着——硅橡胶的疏水性能好,凝露会形成水珠滚落,不会在传感器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涂层厚度需控制在0.5-1mm,过厚会影响传感器的信号接收灵敏度。
数据处理时需用滤波算法。采用带通滤波器(如中心频率100MHz,带宽50MHz)去除低频的凝露干扰信号——凝露产生的虚假放电信号频率一般在10kHz以下,而电缆内部的局部放电信号频率在100MHz以上,通过滤波可有效区分两者。
盐雾环境下局部放电测试的护套完整性评估
盐雾试验需符合标准要求。盐溶液浓度为5%NaCl(质量分数),喷雾量为1-2ml/(h·cm²),试验温度为35℃——这些参数模拟了沿海地区的盐雾环境(沿海地区的盐雾浓度约为3-5mg/m³)。喷雾时需确保盐雾均匀覆盖试样表面,避免局部未被覆盖。
需监测外护套的绝缘电阻。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如500V兆欧表)定期测试外护套的绝缘电阻——若绝缘电阻下降到1MΩ以下,说明外护套已被盐雾腐蚀,产生了微小孔洞,盐雾中的离子已渗入绝缘层。此时需重点检测绝缘层的放电量:离子会在绝缘内部形成导电通道,使局部电场强度升高,引发放电。
要区分表面放电与内部放电。盐雾会在电缆表面沉积盐层,导致表面放电——表面放电的信号频率较低(一般在10-100kHz),且PRPD图谱呈“宽相位分布”(放电脉冲出现在整个电压周期内);而内部放电的信号频率较高(100MHz以上),PRPD图谱呈“窄相位分布”(放电脉冲集中在电压峰值附近)。通过频率分析和PRPD图谱,可有效区分两者。
需观察终端的盐沉积情况。终端表面的盐沉积会导致表面电场集中,引发终端放电——若终端表面出现白色盐霜,需用湿布擦拭干净后重新测试。若擦拭后放电信号消失,说明是盐沉积引起的表面放电;若放电信号仍存在,则说明终端内部已出现缺陷(如绝缘套管开裂)。
局部放电量测试数据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用相位分辨局部放电(PRPD)图谱验证。内部放电的PRPD图谱具有明显的相位相关性:放电脉冲主要集中在电压波形的正半周或负半周的峰值附近(如0°-90°或180°-270°),且脉冲数量随电压升高而增加。而外部干扰(如电源谐波、电磁辐射)的PRPD图谱无固定相位,脉冲分布杂乱无章。
用脉冲波形分析验证。内部放电的脉冲上升时间短(一般为ns级),脉冲宽度窄(10-100ns);而外部干扰的脉冲上升时间长(μs级),脉冲宽度宽(1-10μs)。例如,电源干扰的脉冲上升时间约为1μs,而XLPE电缆内部放电的脉冲上升时间约为10ns,通过示波器观察脉冲波形可区分。
用定位方法验证。用AE传感器阵列定位放电位置:若放电点位于电缆绝缘内部(如距离表面1-5mm处),则信号来自内部放电;若放电点位于电缆表面或终端,则是外部干扰。例如,某试样的放电信号定位在电缆中间位置的绝缘内部,说明是内部微裂纹引发的放电;若定位在终端的应力锥处,则是终端安装不当引发的放电。
需重复测试验证。同一试样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测试3次,若3次的放电量偏差不超过10%,说明数据有效;若偏差超过20%,则需检查试样是否有损伤、传感器是否松动,或环境条件是否稳定(如温度、湿度波动过大)。重复测试能有效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确保结果可靠。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