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柜是生物环境试验中保障操作人员、样品及环境安全的核心设备,其气流速度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隔离防护效果。气流速度测试作为生物安全柜性能验证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规范的方法与标准,以确保试验过程的生物安全。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环境试验中生物安全柜气流速度的测试方法及相关标准要求。
生物安全柜气流速度测试的前置准备
测试前需确保环境条件符合要求:温度应控制在18℃~26℃,湿度40%~60%,避免因温湿度波动导致气流状态不稳定;同时,测试区域应保持相对封闭,周围环境与生物安全柜工作区的压差需满足设计要求(如Ⅱ级B2型柜需维持工作区负压),防止外界气流干扰。
设备需提前预运行以稳定气流:根据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柜应在测试前连续运行至少30分钟,确保内部气流场达到稳态——若运行时间不足,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
人员防护与操作规范不可忽视:测试人员需穿着无纤维脱落的实验服、手套,避免头发或衣物纤维进入气流场;测试过程中,人员应站在生物安全柜后方或侧面1米外,禁止将身体部位伸入操作区,防止扰动气流。
此外,需检查生物安全柜的滤器状态:若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存在堵塞或泄漏,会直接影响气流速度,因此测试前需确认滤器的使用时间未超过使用寿命(通常为1~3年),且未出现明显的压差异常(如压差表读数超过初始值的2倍)。
风速仪的选择与校准要求
风速仪的类型需匹配测试场景:热球式风速仪响应速度快,适合低风速(0.05~5m/s)测试,常用于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口及工作区气流检测;热线式风速仪精度更高(误差≤±3%),但价格较高,适用于高精度测试;叶轮式风速仪适合较高风速(0.5~30m/s),但对气流方向敏感,需确保探头与气流方向平行(夹角≤10°)。
校准是保证测试准确性的前提:风速仪需定期送具有CNAS认可资质的计量机构校准,校准依据为JJG 613-2004《热球式风速仪检定规程》或JJG 878-2002《热线式风速仪检定规程》。校准周期通常为1年,若风速仪经过碰撞、摔落或长期未使用,需重新校准。
校准后的风速仪需保留完整的校准报告:报告应包含仪器编号、校准日期、校准点的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等信息——测试时需核对校准报告的有效性,若超过校准周期,测试结果将不被认可。
此外,测试前需对风速仪进行预热:热球式或热线式风速仪需预热5~10分钟,确保传感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叶轮式风速仪需检查叶轮转动是否灵活,无卡顿现象。
测试点的规范布置方法
测试点的布置需依据生物安全柜的类型:Ⅰ级生物安全柜的测试点主要集中在操作口(开口面),沿开口面水平方向均匀布置,间距不超过150mm,总点数不少于10个;Ⅱ级生物安全柜需同时测试操作口与工作区的气流速度。
Ⅱ级A1型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口测试点:沿开口面的垂直方向(高度方向)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沿水平方向布点,间距≤150mm,总点数不少于15个;工作区的测试点需在工作区的水平面上(通常为操作台面上方100mm处),按5×5的网格布点,间距≤300mm,总点数不少于25个。
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的测试点要求更严格:操作口的平均风速需高于A1型,因此测试点数量需增加至每层不少于12个,总点数不少于18个;工作区的测试点需覆盖整个工作区的截面(包括背部和两侧),确保气流的均匀性——根据EN 12469-2000《生物技术—性能要求》,工作区的测试点间距应≤200mm。
测试点的位置需精准定位:操作口的测试点应位于开口面的中心线上,距离开口边缘10mm处;工作区的测试点应距离生物安全柜的内壁至少50mm,避免靠近壁面的气流扰动影响结果。
需注意,不同标准对测试点数量的要求略有差异:NSF/ANSI 49-2021《Class II (Laminar Flow) Biosafety Cabinets》要求Ⅱ级A2型操作口的测试点数量为10~20个,工作区为20~30个,测试时需根据所遵循的标准调整点数。
气流速度的具体测试流程
第一步:确认设备与仪器状态——生物安全柜运行30分钟后,关闭所有门或窗,打开风速仪并预热,核对校准报告。
第二步:操作口气流速度测试——将风速仪探头垂直于操作口的气流方向(即朝向生物安全柜内部),依次测量每个测试点的风速,每个点连续测量3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0秒,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风速值。
第三步:工作区气流速度测试——将风速仪探头置于工作区测试点上方,确保探头与气流方向平行(向下气流时,探头朝上),同样每个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若工作区存在水平气流(如Ⅰ级柜),需调整探头方向至与气流平行。
第四步:数据记录与初步核对——测试过程中需实时记录每个点的原始数据,包括测试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仪读数;测试完成后,需立即核对数据,若某点的风速值与相邻点差异超过20%,需重新测试该点,排除操作误差。
第五步:平均风速计算——操作口的平均风速为所有操作点风速的算术平均值,工作区的平均风速为所有工作区测试点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时需保留两位小数,确保结果的精度。
国内外核心标准的指标要求
国内标准以GB 19489-2008为核心:该标准规定,Ⅱ级A1型生物安全柜操作口的平均风速应为0.38m/s±0.05m/s,工作区的向下气流速度应为0.30m/s±0.05m/s;Ⅱ级A2型操作口平均风速为0.50m/s±0.05m/s,工作区向下气流速度0.30m/s±0.05m/s;Ⅱ级B2型操作口平均风速0.50m/s±0.05m/s,工作区向下气流速度0.50m/s±0.05m/s。
国际标准中,NSF/ANSI 49-2021《二级生物安全柜》的要求与GB 19489基本一致,但对风速的均匀性要求更严格:操作口的单个测试点风速与平均值的偏差不得超过±20%,工作区的单个测试点风速偏差不得超过±15%。
EN 12469-2000《生物技术—性能要求》适用于欧洲地区:该标准规定,Ⅱ级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口平均风速应为0.4~0.6m/s,工作区的向下气流速度应为0.25~0.5m/s;与GB标准相比,EN标准的风速范围更宽,但对气流的湍流度要求更高(湍流度≤20%)。
需注意,不同应用场景可能需满足更严格的要求:例如,在处理高致病性微生物(如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口风速需提高至0.5m/s以上,以增强防护效果——但需确保调整后的风速不超过滤器的最大允许风速(通常为1.5m/s),避免滤器损坏。
测试中的常见干扰因素及排除
人员走动是最常见的干扰:测试区域内若有其他人员走动,会形成局部气流扰动,导致风速仪读数波动;解决方法是测试时关闭测试房间的门,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测试人员需保持静止。
门窗开关会影响环境压差:若测试过程中打开窗户或门,外界气流会涌入测试区域,改变生物安全柜的进气量,导致操作口风速下降;因此,测试前需关闭所有门窗,保持环境压差稳定(可通过压差表实时监测)。
仪器探头的尺寸与位置:若风速仪探头过大(如直径超过10mm),会阻挡部分气流,导致读数偏低;探头未与气流方向平行(夹角>10°),会导致读数偏小(误差约为cosθ×实际风速,θ为夹角);解决方法是选择探头直径≤5mm的风速仪,测试时用水平仪校准探头方向。
生物安全柜周围的设备干扰:若生物安全柜附近有风扇、空调出风口或离心机等设备,会产生额外的气流,干扰柜内气流场;测试前需关闭这些设备,或确保生物安全柜与设备的距离≥1.5米。
测试结果的判定与记录要求
结果判定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操作口与工作区的平均风速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二、单个测试点的风速与平均值的偏差不超过±20%(GB 19489要求)或±15%(NSF/ANSI 49要求)——若某点偏差超过限值,需检查该点的布置是否正确,或生物安全柜是否存在气流短路。
记录内容需完整、可追溯:测试记录应包含以下信息:生物安全柜的型号、编号、使用单位;测试日期、环境温度、湿度、压差;风速仪的型号、编号、校准日期;操作口与工作区的所有测试点原始数据;平均风速计算过程;测试人员签字、审核人员签字。
记录需保存至少5年:根据《实验室记录管理规范》,生物安全柜的性能测试记录需保存至设备报废后5年,以便后续追溯——若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记录可作为调查的重要依据。
若测试结果不符合标准,需采取纠正措施:例如,若操作口风速偏低,可调整生物安全柜的风机转速(需由专业人员操作);若风速偏高,需检查滤器是否堵塞,或风机是否过载;纠正后需重新进行测试,直至结果符合要求。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