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汽车电池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振动测试参数

汽车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环境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车安全与使用寿命。振动测试作为电池环境可靠性检测的关键环节,能模拟车辆行驶中路面颠簸、发动机振动、加速刹车等场景对电池的影响。而振动测试参数的科学设定,是确保测试结果贴合实际使用环境的核心——从振动方向、频率范围到加速度幅值,每一个参数都需基于实车数据与标准规范,本文将深入解析汽车电池振动测试的核心参数及设定逻辑。

振动方向的选择逻辑

汽车行驶中,电池会受到三个正交方向的振动激励:垂直方向(Z轴)主要来自路面颠簸、减速带或过坑时的冲击;水平方向(X轴)对应车辆加速、刹车时的惯性力;横向(Y轴)则来自转弯时的离心力。这些方向的振动会分别作用于电池的不同结构部位——比如垂直振动易导致电池模组与外壳的连接松动,水平振动可能引发内部极片的移位。

因此,振动测试需覆盖XYZ三个方向,且每个方向的测试均需独立进行。例如,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明确要求,电池包的振动测试需依次在三个正交方向上开展,确保全面评估电池对多方向振动的耐受能力。

部分高端车型的电池还需考虑斜向振动(如45°方向),因为实际行驶中振动方向并非绝对正交,斜向激励可能更接近复杂路况,但这类测试通常用于豪华品牌或高性能车型的额外验证。

频率范围的确定依据

频率范围的设定需基于汽车电池的实际使用场景。实车测试数据显示,乘用车行驶中的振动频率主要分布在5-500Hz:低频段(5-20Hz)对应发动机怠速、路面长波起伏;中频段(20-200Hz)来自传动轴旋转、悬挂系统的共振;高频段(200-500Hz)则是轮胎花纹与路面的摩擦或高速行驶的风噪传递。

电池作为安装在底盘或后备箱的部件,其振动频率范围需覆盖主要激励源。例如,ISO 16750-3:2018《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3部分:机械载荷》中,针对电池类部件的振动频率范围规定为5-500Hz,部分商用车因发动机功率更大,频率范围可扩展至1000Hz。

设定频率范围时,需避免过度覆盖——若频率过高(如超过1000Hz),可能引入电池实际使用中不会遇到的激励,导致不必要的测试失败;若频率过低,则无法验证电池对高频振动的耐受能力,比如高速行驶时的传动轴高频振动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焊点疲劳。

加速度幅值的设定原则

加速度幅值直接反映振动的强度,其设定需基于实车路试的采集数据。例如,通过在电池安装位置粘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城市道路、高速道路、乡村土路等典型路况的加速度数据,统计95%置信区间的极值(即仅5%的时间超过该值),再乘以1.2-1.5倍的安全系数,得到测试中的加速度幅值。

不同路况的加速度差异显著:城市道路的平均加速度约1-3G,高速道路约2-5G,乡村土路或过坑时可达10-20G。测试中需覆盖极端场景——比如模拟过坑时的冲击加速度,通常设定为15-20G,持续时间10-20ms,以验证电池对突发强振动的耐受。

需注意,加速度幅值与频率相关:低频振动(如5-20Hz)的加速度幅值可设为较高值(如10G),因为低频振动的位移大,易导致电池结构变形;高频振动(如200-500Hz)的加速度幅值则较低(如2-5G),因为高频振动的位移小,但能量集中在局部,易引发焊点或极片的疲劳断裂。

振动波形的类型与应用

振动波形分为正弦、随机与冲击三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实际场景。正弦波形是周期性振动,模拟发动机旋转、传动轴不平衡等规律激励——比如发动机怠速时的10Hz振动,可通过正弦波形重复施加,验证电池对周期性应力的耐受。

随机波形是非周期性振动,更接近实际路面的复杂颠簸——比如城市道路的坑洼、高速道路的碎石路面,其振动能量分布在多个频率段。随机振动测试需设定功率谱密度(PSD),即不同频率下的能量强度,例如ISO 16750-3中规定的随机振动PSD为0.04g²/Hz(5-200Hz)。

冲击波形用于模拟突发的强激励,比如过减速带或撞坑时的瞬间冲击——冲击波形的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脉冲持续时间与波形形状(如半正弦、方波)。例如,模拟过坑的冲击波形为20G峰值、15ms持续时间的半正弦波,验证电池外壳与内部连接的抗冲击能力。

持续时间的计算方法

测试持续时间需基于电池的使用寿命周期,通过加速测试缩短时间。实车寿命周期内的振动时间可通过路试统计:比如10万公里行驶中,振动时间约为1000小时(假设平均车速100km/h)。加速测试的核心是“等效损伤”——即通过提高振动强度,在更短时间内达到与实车相同的疲劳损伤。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Miner疲劳累积法则:假设振动损伤与时间成正比,加速因子=(测试加速度/实车加速度)^k(k为材料疲劳指数,锂离子电池的k值约为4-6)。例如,实车加速度为5G,测试加速度为10G,k=5,则加速因子=(10/5)^5=32,测试时间=1000/32≈31小时。

需注意,持续时间需覆盖“疲劳破坏”的全过程——比如随机振动测试的持续时间通常为12-24小时,正弦振动为4-8小时,冲击振动为10-20次循环,确保电池内部的焊点、极片等部件产生可检测的疲劳损伤。

安装方式的模拟要求

电池的安装方式直接影响振动传递效率,测试时需1:1模拟实车安装条件。首先是安装支架——需使用与实车相同的材质(如铝合金)、结构与尺寸,确保支架的刚度一致。

其次是固定方式——螺栓固定需采用相同的扭矩(如10N·m),卡扣固定需模拟相同的预紧力。

部分高端测试需模拟车身的刚度——比如将电池安装在“车身模拟台架”上,台架的固有频率与实车车身一致(通常为15-30Hz),避免因测试台架过刚或过柔导致振动传递异常。例如,若测试台架的固有频率远高于实车,会导致电池承受的高频振动能量增加,测试结果偏严。

安装方式的验证需通过“模态测试”——即通过振动台施加激励,测量电池的固有频率,若测试得到的固有频率与实车一致(误差±5%),则安装方式符合要求。

温度耦合的协同测试

实际使用中,电池的振动环境常与温度耦合——夏天高温(50-60℃)会加速电池材料老化,冬天低温(-20--40℃)会降低材料韧性,两者叠加会加剧振动对电池的损伤。因此,振动测试需与温度循环协同进行。

温度范围的设定需覆盖极端气候:比如中国地域广阔,北方冬季低温可达-40℃,南方夏季高温可达60℃。协同测试的方式有两种——“顺序测试”(先在某温度下保温2小时,再进行振动测试)或“同步测试”(振动的同时进行温度循环,如-40℃到85℃的循环)。

例如,GB/T 31467.3规定的温度-振动协同测试:温度范围-40℃~85℃,每个温度点保持4小时,同时施加随机振动(5-500Hz,0.04g²/Hz),持续24小时,验证电池在温度与振动共同作用下的可靠性。

负载条件的还原策略

电池在使用中会处于充电或放电状态,负载电流会导致内部温度升高、电极膨胀,这些变化会影响振动的响应。因此,振动测试需模拟实际的负载条件。

负载模拟的核心是“电流曲线”——比如模拟城市通勤的“走走停停”模式:放电电流为0-50A脉冲(持续10s,间隔5s),充电电流为20-40A(CC-CV模式)。测试时需用电池模拟器(BTS)施加该电流曲线,确保电池内部处于实际使用的应力状态。

例如,模拟纯电动出租车的负载条件:每天充电2次(每次2小时)、放电8小时(电流30-60A),振动测试中同步施加该电流曲线,验证电池在“振动+负载”下的内部连接可靠性——比如极片与集流体的焊接点,在电流与振动共同作用下是否会松动。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0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