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仪器仪表气候环境试验的精度影响因素

仪器仪表作为工业检测、计量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关乎生产与科研结果的准确性。气候环境试验(如高低温、湿热、盐雾等)是评估仪器仪表适应极端环境能力的关键手段,而试验精度的把控则是确保结果有效的核心——诸多因素会干扰试验精度,需系统分析与控制。

试验设备的性能与校准状态

试验设备是气候环境试验的“硬件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试验精度。以高低温湿热试验箱为例,箱体内的温湿度均匀性与波动度是核心指标——若风道设计不合理,气流循环受阻,会导致箱内不同位置温差超过标准要求(如GB/T 2423.1要求温度波动度≤±0.5℃),使样品局部受温不均,试验结果偏差。

设备的传感器精度与稳定性至关重要。温湿度传感器若采用精度较低的热敏电阻而非铂电阻(Pt100),温度测量误差会增大;传感器安装位置靠近加热管或蒸发器,测得值也会偏离实际环境。日常维护同样关键,风道与过滤网需每3个月清洁一次,若堵塞会使气流速度从0.5m/s降至0.2m/s,温差从0.3℃增至1.0℃。

设备校准状态不可忽视。需定期用标准温湿度发生器校准,确保输出参数符合标准。若校准周期超过12个月,压缩机密封件磨损、加热管功率衰减等会导致性能漂移,使试验参数偏离设定值。

环境参数的动态控制能力

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需严格符合标准,否则影响精度。快速温变试验中,若制冷系统能力不足,降温速率从5℃/min降至3℃/min,样品热应力与标准不符,结果无法反映真实适应性。

湿热试验的湿度控制更敏感。加湿速率超过10%RH/min会产生冷凝水,附着在样品或传感器上导致湿度测量虚高,还可能引发样品电路板短路。试验前需让参数稳定30分钟,未待稳定就开始试验,样品初始状态不符,数据离散性会增大。

试验样品的状态与安装方式

样品初始状态直接影响结果。未按GB/T 2423.1做预处理(如干燥、老化),残留水分会在湿热试验中释放,导致塑料外壳开裂——这种开裂并非环境所致,而是初始状态不佳。

安装方式需模拟实际使用状态,散热孔要朝向风道,避免阻挡气流。若样品直接放箱底未用支架,底部温度会因靠近箱壁偏低,上下温差超2℃。负载率需≤50%,100L箱放60L样品会形成气流死角,温湿度偏差超2℃或5%RH。

试验程序的规范性执行

试验前需按IEC 60068-2等标准制定方案,明确参数、检测项目与步骤。遗漏中间检测会无法及时发现样品性能退化(如电池容量下降),导致结果失真。

参数设定错误常见:把“相对湿度”设为“绝对湿度”,温度变化时相对湿度会偏离设定值;循环次数设错(10次变5次),样品应力不足,结果不满足可靠性要求。

试验人员的操作技能与专业素养

人员需熟悉设备操作与标准。安装热电偶时要用导热胶固定在样品表面,否则空气间隙会使测量值低1~2℃。误解标准要求(如把“样品正常工作状态”当“不通电”),会导致试验环境与实际使用不符。

操作熟练度也关键:未定期检查设备(每2小时记录数据),无法及时发现温度漂移1℃;样品未固定牢固,试验中位移会改变与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影响环境测量。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准确性

采集需用0.1℃或1%RH分辨率的记录仪,频率过低(每小时1次)无法捕捉短期波动(如温度瞬间升2℃)。测量样品表面温度时,热电偶要贴紧并用导热胶固定,否则误差达1~2℃。

处理数据需剔除异常值(如传感器跳变)与无效数据(未稳定前的采集)。用错计算公式(如温湿度换算错误),会直接导致结果偏差。

试验环境的外部干扰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波动影响大:试验箱放通风口或阳光直射处,环境温度从15℃升至30℃,温控系统负荷增加,温度波动度增大。35℃环境中用设计25℃的试验箱,制冷系统难维持-40℃,降温速率变慢或无法达标。

外部振动(如水泵、空压机)会传至样品,导致继电器触点松动,接触电阻增大,功能测试失败——这种失败是振动干扰,非环境所致。高频设备(对讲机、高频焊接机)产生的电磁场会干扰传感器信号,热电偶输出信号增1mV对应温度误差25℃,严重影响精度。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92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