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LED灯具气候环境试验的结温控制要求

LED灯具的结温是芯片PN结的实际工作温度,直接影响光效、寿命与可靠性。气候环境试验(如高低温、湿热、温变)是验证其环境适应性的关键环节,而结温控制是试验有效的核心——若结温偏离真实使用状态,试验数据将失去参考价值。本文聚焦LED灯具气候环境试验中的结温控制要求,拆解不同场景下的具体规则与实施要点。

结温是LED灯具气候试验的“隐形指标”

在LED灯具气候环境试验中,试验箱环境温度是“显式参数”,结温是“隐形指标”。多数标准(如GB/T 2423、IEC 60068)虽未直接规定结温,但要求灯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即结温需与实际使用场景一致。例如,客厅吸顶灯在25℃环境下结温65℃,若高温试验中环境升至50℃却未调控散热,结温可能超80℃,此时光衰、色漂移数据将偏离真实情况。

结温的“隐形”易被忽视:部分企业仅关注环境温度,未监测结温,导致试验“合格”但实际早期失效。因此,结温控制不是额外要求,而是气候试验有效的前提。

气候环境试验中结温控制的核心逻辑

结温控制核心是“模拟真实场景下的结温水平”,即通过调控环境温度、灯具工作状态或散热条件,使试验结温与标称使用条件一致。例如,路灯标称-20℃~45℃环境下结温≤75℃,高温试验环境50℃时,需降低功率(如100W降至80W),让结温保持75℃左右——这是“功率调控法”的应用。

其逻辑可总结为三点:

一、确定标称环境下的正常结温(热仿真或实测数据)。

二、分析试验环境与标称环境的结温影响差异。

三、选择调控手段(如调功率、加辅助散热),确保结温回归基准值。

高温存储试验的结温上限设定依据

高温存储试验(如GB/T 2423.2的Bb试验)中,灯具未通电,结温等于环境温度。需注意,部分散热结构(如铝型材)存储时仍可能积热,若环境温度超材料耐温上限(如PC灯罩120℃),即使结温等于环境温度,也会导致变形、胶水失效。

因此,高温存储结温上限(环境温度)需依材料耐温设定:PBT塑料外壳上限通常≤100℃,铝合金外壳可放宽至150℃。同时,存储时间需结合结温调整——环境温度接近耐温上限时,时间应缩短至24小时,避免不可逆损坏。

高温工作试验的动态结温调控方法

高温工作试验(如GB/T 2423.2的Bd试验)要求灯具在高温下持续工作,结温由“环境温度+自身发热”决定。调控关键是“动态平衡”:环境温度升高时,降低负载抵消结温提升。

具体方法包括:电流调控(如350mA降至300mA)减少芯片发热;占空比调控(如舞台灯从100%降至70%)减少单位时间发热量;辅助散热(试验箱加定向风扇)增强对流。例如,投光灯50℃满功率结温85℃,降电流至300mA后结温78℃,符合设计要求。

动态调控需基于结温监测:用热电偶或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确保结温波动≤±5℃——波动过大将导致光效、色坐标不稳定,影响结果准确性。

低温启动试验的结温预提升要求

低温启动试验(如GB/T 2423.1的Ad试验)验证低温启动性能,核心问题是低温下芯片电子迁移率降低,启动电流过大易烧驱动。结温预提升是关键:启动前预热使结温达“最低启动结温”(通常-10℃~0℃),确保芯片正常工作。

预提升方法:低压预热(额定220V用110V)缓慢发热;外部加热(加热片暖散热器);程序启动(驱动逐步升电流,如50mA至350mA)。例如,户外路灯-20℃直接启动电流超1.5倍额定值,低压预热3分钟后结温-5℃,启动电流降至1.1倍,符合GB/T 19652要求(≤1.2倍)。

低温工作试验的结温保持策略

低温工作试验(如GB/T 2423.1的Ab试验)要求灯具在低温下持续工作,问题是环境过低导致结温无法保持正常——结温低会使光效下降(每降10℃光效降2%)、色温升高(蓝光波长缩短)。

保持策略是“维持结温在设计范围”:例如,筒灯设计结温40℃~70℃,试验环境-10℃时,提高功率(18W至20W)增加发热,使结温保持45℃左右。需注意,功率提升不超额定10%——过度会导致驱动过载。

另一种方法是封闭对流:低温下空气导热系数低,封闭可减少热量散失。如加保温罩使灯具处于相对封闭空间,积累热量提升结温,但需监测罩内温度,避免超试验要求(如-10℃环境下罩内≤0℃)。

恒定湿热试验的结温湿度耦合控制

恒定湿热试验(如GB/T 2423.3的Ca试验)要求高湿度(如95%RH)下工作,结温与湿度耦合效应需控制:高湿度降低外壳绝缘,结温过高易凝露,引发短路、腐蚀。

耦合控制要点是“结温高于露点温度≥5℃”:露点温度是湿度与温度的函数(如25℃、95%RH时约24℃),因此结温需≥29℃避免凝露。实施方法:提高功率升结温,或降湿度(如95%RH至90%RH)降露点(22℃),结温≥27℃即可。

需注意,试验时间需结合结温差值调整——差值越小,时间应缩短,避免凝露积累。

交变湿热试验的结温波动限制

交变湿热试验(如GB/T 2423.4的Db试验)是温湿度循环变化(如25℃→40℃→25℃,湿度40%→95%→40%),结温波动需限制:频繁波动会使胶水、密封胶热胀冷缩加速老化。

波动要求是“变化率≤5℃/小时”:例如,升温阶段(25℃至40℃,2小时)环境变化率7.5℃/小时,需降功率(20W至18W)使结温变化率≤5℃/小时,避免灯罩裂纹。实施方法:梯度调功率或延长温变时间(如2小时至3小时)降环境变化率。

快速温变试验的结温响应时间要求

快速温变试验(如GB/T 2423.22的Nf试验)要求环境快速温变(如-20℃→60℃,15分钟),结温需在环境稳定后30分钟内达稳定(变化率≤1℃/分钟)——响应慢会导致热应力超设计极限。

响应时间取决于热惯性(如铝合金散热器热惯性大于塑料):例如,铝合金投光灯环境从-20℃→60℃后,结温需30分钟内从-18℃→70℃(设计值);若45分钟才达70℃,需优化散热器鳍片(如增加数量)。

监测方法:用数据 logger 每分钟记录结温,绘曲线——若环境稳定后30分钟曲线平缓,符合要求;否则调散热结构或延长温变时间。

温度冲击试验的结温极值防护

温度冲击试验(如GB/T 2423.22的Na试验)要求高低温快速切换(如-40℃→85℃,停留30分钟),结温极值需防护:冲击会导致材料热应力,超耐受极限会开裂、脱胶。

极值要求是“结温不超材料耐受极限”:例如,硅胶密封胶耐受-50℃~200℃,-40℃环境下结温需≥-35℃(避免脆化),85℃环境下≤120℃(避免老化)。实施方法:缩短停留时间(如30分钟→20分钟)、降低温差(-40℃→85℃改为-30℃→75℃)或换耐温材料(硅胶→氟橡胶,耐受-60℃~250℃)。

例如,户外壁灯原硅胶在-40℃停留30分钟后脆化开裂,换氟橡胶后结温-38℃,未出现开裂问题。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919.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