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化学环境试验中气体腐蚀试验的暴露结束后样品的处理方法

气体腐蚀试验(如SO₂、H₂S、Cl₂等环境)是评估材料耐腐蚀性能的核心手段,试验结束后样品表面会形成腐蚀产物、残留试验介质或吸附污染物。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干扰后续检测(如腐蚀速率计算、表面形貌分析)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样品二次损坏。因此,规范的处理方法是试验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需围绕“原始状态保留、针对性去除、避免二次损伤”三大原则展开。

样品取出的环境与操作要求

样品取出时需避免外界环境干扰,操作人员需佩戴无粉丁腈手套,使用专用镊子或钳子转移样品,禁止手直接接触——手部油脂、汗液会污染表面,甚至引发二次腐蚀。取出后需快速转移至清洁处理区域(温度25±5℃、相对湿度≤60%),转移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减少与外界潮湿空气的接触。

对于易氧化金属样品(如铜、镁合金),需在惰性气体(如氮气)保护下取出,防止取出过程中腐蚀加剧。若试验箱内有冷凝液,需先用吸水纸轻轻吸去样品表面的液滴,再进行转移,避免冷凝液流动破坏腐蚀产物分布。

多样品取出时需按试验工位对应标识(如二维码、编号标签),避免混淆——标识需耐高温、耐腐蚀,试验前已粘贴在样品非腐蚀区域,确保处理流程与试验条件一一对应。

表面状态的即时记录与固定

样品取出后需第一时间记录原始腐蚀状态,因为后续处理会改变表面形貌。记录方式包括高清拍照(分辨率≥1200万像素,带标尺显示尺寸,拍摄正面、侧面及腐蚀严重部位)、文字描述(详细记录腐蚀部位、颜色、面积、产物形态,如“样品边缘出现5mm×3mm的黑色致密腐蚀斑”)。

需微观分析的样品,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500倍)或扫描电镜(SEM)拍摄初始形貌,重点捕捉腐蚀产物的结构(如针状、鳞片状)及基体损伤(如点蚀、裂纹)。这些原始数据是分析腐蚀机制的核心依据,需存入试验档案并备份。

记录完成前禁止任何处理操作,若表面有冷凝液,需用干燥吸水纸轻吸后再记录,避免液滴破坏腐蚀产物分布。记录内容需同步录入电子系统,确保可追溯。

腐蚀产物的分类去除方法

可溶性腐蚀产物(如硫酸盐、亚硫酸盐)用去离子水(电阻率≥18.2MΩ·cm)冲洗即可——采用喷淋方式,水流压力0.1-0.2MPa,避免高压冲毁疏松产物。冲洗后用干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防止残留水迹。

疏松不溶性产物(如铁锈、铝氧化膜)用软尼龙刷(邵氏A50以下)轻刷,或清洁压缩空气(0.2-0.3MPa,经干燥过滤)吹除——压缩空气需无油无水分,防止二次污染。刷除时力度均匀,避免刮伤基体。

牢固不溶性产物(如铬酸盐、孔雀石)需机械或化学处理:机械方法用800#以上金相砂纸轻磨,保持砂纸与表面平行,避免损伤基体;化学方法用弱酸性溶液(10%柠檬酸、5%草酸),25±2℃浸泡5-15分钟,浸泡前需小面积试验确认不腐蚀基体,浸泡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

残留试验介质的清洗规范

试验后样品表面可能残留吸附的试验气体或冷凝液(如SO₂的亚硫酸、H₂S的氢硫酸),需彻底清洗。水溶性残留用去离子水冲洗,顽固残留辅助超声波(40kHz、5-10分钟),但电子元件、塑料等易损样品禁用超声波。

油溶性残留(如有机气体试验的油污)用无水乙醇或异丙醇冲洗——用棉棒蘸取溶剂轻擦,避免浸泡导致样品变形。擦拭后用去离子水冲净溶剂,防止溶剂挥发留下印记。

清洗效果需验证:用pH试纸测冲洗液pH值,与去离子水一致(7±0.2)则说明水溶性残留清除;有机残留用红外光谱检测,无有机官能团特征峰即为合格。

干燥处理的温度与方式选择

清洗后需彻底干燥,防止二次腐蚀。自然晾干适用于所有样品,需在清洁干燥环境(25±5℃、湿度≤50%)中放置24小时以上,避免阳光直射。

金属样品可用热风干燥(40-60℃、风速0.5-1m/s、1-2小时),温度需低于样品耐热极限(如镀锌样品≤60℃)。易氧化或热敏样品(电子元件、塑料)用真空干燥(30-50℃、≤100Pa、30-60分钟),加速水分蒸发同时避免氧化。

干燥后立即放入干燥器(内放变色硅胶)保存,干燥器需密封良好,防止潮湿空气进入。保存时间不超过72小时,避免样品吸潮。

易损样品的特殊处理要点

精密电子元件需防静电:操作人员戴防静电手套、脚环,处理区域接地(≤1Ω)。用异丙醇棉棒轻擦,沿一个方向移动避免静电;干燥用真空干燥(≤40℃),防止元件受热损坏。

金属镀层样品(镀锌、镀铬)需保护镀层:不能机械打磨,化学处理需缩短时间(柠檬酸浸泡≤5分钟),浸泡后快速冲洗,避免腐蚀镀层。若镀层破损,需记录破损位置及面积。

塑料/橡胶样品需避免有机溶剂:用去离子水冲洗,自然晾干,温度≤50℃防止软化老化。表面粘性残留用无油橡皮擦轻擦,避免刮伤表面。

处理过程的标识与追溯管理

样品需贴唯一标识(二维码/编号),试验前粘贴在非腐蚀区域,确保试验后清晰可见。处理过程需记录:取出时间、处理人员、清洗方法、干燥条件、腐蚀产物去除方式等,用签字笔填写记录表或录入电子系统。

若标识脱落,需重新粘贴并记录脱落原因及时间。追溯需覆盖从取出到检测的全流程,确保任何问题可回溯到处理环节。

处理产生的废液需分类收集:酸性废液用氢氧化钠中和至pH6-9后排放,有机溶剂回收再利用,避免环境污染。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11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