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如塑料、橡胶、陶瓷等)直接关联食品安全性,其在模拟使用条件下的感官变化(外观、气味、味道等)是生物环境试验的重要判定依据。感官评价通过人体感官将材料性能转化为可感知信号,而科学的评分方法是连接主观感受与客观结论的关键桥梁。本文围绕食品接触材料生物环境试验中感官评价的评分方法,从原则、量表、指标、流程等核心维度展开专业说明。
感官评价的基础原则
客观性是感官评价的核心底线。评价人员需避免外界干扰:评价前2小时内不得食用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不得使用香水或带气味的护肤品,确保感官处于“中性”状态。例如,若评价人员刚吃过大蒜,其嗅觉会被蒜味覆盖,无法准确判断材料的轻微异味。
重复性原则要求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评价的结果一致。比如,同一塑料餐盒用4%乙酸浸泡后,两次异味评分的差值需≤1分(10分制),若差值过大,需检查浸泡条件是否稳定(如温度波动)或人员判断偏差。
规范性原则强调环境与操作的统一。评价房间需无异味,温度控制在25℃±2℃、相对湿度50%±10%;光线采用自然光或6500K白光,避免颜色判断误差(如黄色灯光会让白色塑料看起来偏暖);样品需用无味玻璃容器盛放,防止容器本身污染。
对照原则是结果可靠性的保障。每个测试样品需搭配“空白样”(未接触食品模拟物的原材)或“标准样”(已通过检测的合规材料),通过对比明确材料的变化幅度——比如,若测试样的异味比空白样明显,则说明材料在浸泡后释放了挥发性物质。
常用的评分量表类型
类别量表是定性筛选的基础工具,将感官感受划分为离散等级(如“无、轻微、明显、严重”)。例如,GB 4806.1-2016中“无异常颜色”的评价可对应:1级(无变色)、2级(轻微变色但可接受)、3级(明显变色)、4级(严重变色),适合快速剔除严重不合格样品。
线性量表采用连续刻度(如0-10分的水平线),评价人员根据感受标记位置后转化为分数。这种量表适合精细定量,比如塑料薄膜在100℃下的异味强度——0分代表“无异味”,10分代表“刺鼻到无法靠近”,能区分“轻微”与“较明显”的差异。
数值量表直接用数字表示强度(如1-5分),操作简单且易统计。例如,橡胶密封件的气味评分:1分(无气味)、2分(轻微橡胶味)、3分(明显但可接受)、4分(明显不可接受)、5分(严重化学味),符合大众对“分数”的直观理解。
描述性量表结合文字与分数,是最常用的综合工具。例如,评价陶瓷餐具的“异臭”时,可描述为“无臭(1分)、轻微泥土味(2分)、明显金属味(3分)、严重霉味(4分)”,既量化强度又明确性质,便于后续追溯异味来源。
评分指标的确定逻辑
指标需贴合实际使用场景。比如,接触高温食品的微波炉餐盒,需增加“高温异味释放”指标;接触油性食品的包装膜,需关注“油脂迁移导致的油斑”——这些都是材料在真实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指标需符合法规强制要求。我国GB 4806系列标准明确规定“无异味、无臭味、无异常颜色”,因此评分指标必须覆盖这三项:外观(颜色均匀性、变形、裂纹)、气味(异味类型与强度)、味道(苦味、酸味等异常口感)。
指标需具体可操作,避免模糊表述。例如,“异味”不能笼统判断,需细分为“塑料味(聚乙烯析出)、化学味(溶剂残留)、橡胶味(硫化剂释放)”;“外观变化”需明确“变色程度(ΔE≤1.5为可接受)、变形率(≤5%为可接受)”,用仪器辅助验证(如色差仪测ΔE)。
指标需聚焦高风险点。比如,陶瓷材料的铅镉迁移会导致颜色发暗,因此“表面颜色均匀性”是关键指标;塑料中的增塑剂(如DEHP)迁移会产生异味,因此“有机溶剂味”需重点评价。
评分流程的规范化操作
第一步是样品制备:严格按照标准方法模拟使用条件。例如,塑料瓶按GB 5009.156-2016用4%乙酸(模拟酸性食品)在60℃下浸泡24小时;橡胶密封件用橄榄油(模拟油性食品)在100℃下浸泡1小时,确保样品经历真实的“老化”过程。
第二步是样品处理:浸泡后取出样品,用无味滤纸吸干表面残留液,晾干30分钟至室温——若样品带水分,会稀释气味浓度,导致评分偏低;若未晾干,残留的乙酸会掩盖材料本身的异味。
第三步是感官评价:先观察外观——记录颜色变化(如白色塑料变黄)、形状变形(如餐盒边缘翘曲)、析出物(如表面出现白粉);再闻气味——将样品靠近鼻部10-15cm,轻嗅2-3次(避免长时间吸气导致嗅觉疲劳);必要时尝味道(仅针对水性/油性模拟物)——用玻璃棒蘸取模拟物轻尝,吐出后用无味水漱口。
第四步是即时记录:评价完成后立即填写表格,记录样品编号、环境温度、湿度、具体感受(如“有轻微塑料味”)及评分,避免事后补记导致记忆偏差。
评价人员的资质与培训
基本要求:评价人员需18-45岁,无嗅觉/味觉障碍(可通过识别乙酸、柠檬醛等标准气味验证),非吸烟者(吸烟会损伤嗅觉细胞,降低敏感度)。
理论培训:学习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如GB 4806.1-2016)、感官评价原理(如嗅觉疲劳的缓解方法)、量表使用规则(如线性量表的标记方式)。
实践培训:用标准样品练习——比如,用添加0.1%己醛的塑料样品练习识别“化学味”,用添加0.5%乙酸的模拟物练习识别“酸味”,直至能准确描述并评分。
校准测试:用已知评分的样品(如某塑料样品的异味评分为3分)测试人员一致性,要求90%以上人员的评分在2-4分范围内,未通过者需重新培训。
定期复训:每半年复训一次,更新标准知识(如新增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练习新的标准样品,确保人员能力持续符合要求。
评分结果的统计与处理
有效性检验:用格拉布斯检验法剔除异常值。例如,5名评价人员的评分是2、3、3、4、8,其中8分明显偏离,需检查该人员是否未遵守流程(如未闻样品直接评分),确认后剔除该数据。
一致性分析: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小组内部一致性,α>0.7表示结果可靠;若α<0.7,需重新培训人员或调整量表(如将类别量表改为描述性量表)。
结果计算:若数据正态分布(用Shapiro-Wilk检验验证),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若数据非正态(如存在极端值),取中位数更合理。例如,评分2、3、3、4、5的中位数是3,比平均值3.4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结果报告:明确说明量表类型(如“线性量表0-10分”)、指标(如“异味”)、最终分数(如“2.1分”)及判定结论(如“符合GB 4806.7-2016要求,≤3分”),确保报告清晰可追溯。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