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如塑料包装、金属餐具、陶瓷容器等)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延伸,其生物环境试验中的感官评价直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异味、异嗅或异常触感,而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确保结果可靠性的核心因素。明确人员要求,能有效规避试验误差,保障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安全。
感官评价人员的基本资格要求
食品接触材料感官评价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通常要求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或化学等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以便理解材料与食品间的迁移作用(如塑料中塑化剂向油脂类食品的迁移)。
需熟悉食品接触材料的国家强制标准,如GB 4806.1-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感官要求”的明确规定(“不应有异味、异嗅、污浊或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情形”),以及GB/T 16291.1-2012《感官分析 选拔、培训与管理评价员的一般导则》的通用要求。
此外,需通过行业认可的资质认证,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食品感官评价师”培训考核,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内部认证,证明具备开展感官评价的基础能力。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需覆盖食品接触材料的全品类特性:塑料(如PP的耐热性、PVC的塑化剂迁移风险)、金属(如不锈钢的铬迁移、铝的腐蚀特性)、陶瓷(如釉上彩的铅镉溶出)等,以及不同材质可能释放的典型迁移物(如塑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金属中的铁离子)。
技能培训聚焦感官核心方法:嗅觉评价需掌握“扇闻法”(用手轻扇样品气味至鼻腔),辨别塑料的“蜡味”、金属的“铁锈味”、陶瓷的“土腥味”;味觉评价通过标准溶液(0.5%蔗糖、0.1%氯化钠)训练甜咸感知,识别迁移物带来的“苦味”(如金属离子)或“酸味”(如酸性迁移物);触觉评价感知样品的“粗糙度”(如陶瓷釉面瑕疵)、“温度传导性”(如金属餐具导热速度)。
实操培训需结合真实场景,如模拟塑料包装接触食用油后的气味变化、金属餐具接触番茄汁后的味觉变化。培训后通过盲测考核,要求10种样品的感官描述正确率达90%以上,方可参与实际试验。
感官敏感度的筛选与维持
筛选需通过标准化测试:嗅觉用“嗅棒测试”(乙酸10ppm、乙醇50ppm、丁醇20ppm),要求准确识别3种气味;味觉用“四味测试”(0.8%蔗糖、0.2%氯化钠、0.08%柠檬酸、0.0002%奎宁),要求正确归类4种味道;触觉用“粗糙度测试”(Ra0.2μm、Ra1.6μm金属样品),要求区分不同等级。
敏感度维持需定期训练,每周1次“感官练习”:用不同浓度嗅液(乙醇10-30ppm)训练嗅觉辨识度,用不同甜度蔗糖溶液(0.3%-0.8%)训练味觉敏感度。
需规避干扰行为:试验前1小时禁止吸烟、吃辛辣食物或喝咖啡;评价当天不使用香水、化妆品,防止异味影响样品判断。
伦理与客观性要求
评价人员需规避利益冲突,不得与被评价材料的生产企业有经济或亲属关联,避免利益倾向影响结果。
客观性要求贯穿全程:评价时独立操作,禁止讨论;填写《评价表》需基于实际感知(如“样品有轻微蜡味”),不用模糊表述;若有疑问,如实记录“无法判断”,而非猜测。
需避免认知偏差:不能因“知名品牌”默认无异味,或因“新型材料”怀疑安全性,必须以感官体验为唯一依据。
健康状况与卫生规范
健康要求:无慢性感官疾病(如慢性鼻炎、咽喉炎、味觉障碍);近期无感冒、鼻塞等临时损伤,确保感官功能正常。
卫生规范:试验前用无香肥皂洗手,不涂指甲油、护手霜;着装选无异味棉质衣物,避免化纤释放“塑料味”干扰。
若评价中出现打喷嚏、鼻塞,需立即停止,更换人员,避免身体不适导致偏差。
环境适应与试验流程遵循
评价环境需符合GB/T 16291.1标准(温度20-25℃、湿度40-60%、噪音≤50dB、白光照明),人员需提前30分钟进入适应,避免环境变化影响感知。
试验流程严格执行:样品制备按标准处理(如塑料浸泡4%乙酸24小时);拿取样品时,金属拿边缘(防手温影响),塑料避免挤压(防变形);每个样品评价30秒至2分钟,避免感官疲劳。
记录环境参数(如温度22℃、湿度50%),若环境超出范围(如湿度70%),需暂停试验,待恢复后重新开始。
应急处理与异常情况应对
若遇强烈刺激性气味(如甲醛),立即停止评价,通风离开,必要时就医;若样品破损(如陶瓷裂纹)或污染,及时报告更换。
若无法判断异味(如“无法识别的怪味”),需详细描述(如“类似烧焦塑料,强度中等”),标注“需GC-MS进一步检测”,不得强行结论。
若出现感官疲劳(如连续评价10个样品后嗅觉迟钝),休息15分钟喝温水缓解,再继续评价,确保结果准确。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