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生物环境试验中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流程及管理要求

生物环境试验(如药品稳定性试验、医疗器械气候适应性试验等)是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其依赖的计算机系统(如环境箱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电子记录系统等)需通过严格验证,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合规性(符合GMP、GLP、21 CFR Part 11等法规要求)。本文聚焦生物环境试验中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流程与管理要求,为行业实践提供可操作的专业指引。

生物环境试验计算机系统的验证范围界定

验证前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范围,避免过度验证或遗漏关键环节。需验证的系统通常包括:直接控制试验条件的设备(如恒温恒湿箱的PLC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电子数据记录与存储系统(EDC),以及与试验结果直接关联的分析软件(如稳定性试验数据统计软件)。

风险评估可采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判断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高风险系统(如直接调节温度的控制器)需全面验证;中风险系统(如数据备份软件)可简化验证;低风险系统(如办公用Excel)仅需供应商资质审查。例如,某疫苗稳定性试验中,环境箱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高风险,需完整验证;而用于数据汇总的Excel因不直接修改原始数据,仅需确认软件版本的稳定性。

验证流程的核心步骤:从需求到性能确认

验证流程需遵循“用户需求→设计确认→安装验证→运行验证→性能验证”的逻辑,每一步均需形成可追溯的文档。

首先是用户需求说明(URS):需明确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合规性要求。例如,某药品稳定性试验的URS可能包括:温度控制精度±0.5℃、湿度控制精度±2%、数据每15分钟采集一次、存储时间≥10年、支持审计追踪功能。URS需由用户、质量部门、技术部门共同签字确认,作为后续验证的基准。

其次是设计确认(DQ):审查供应商的系统设计是否符合URS。例如,若URS要求“系统支持冗余通信”,则需核对设计文档中的通信架构(如采用Modbus RTU+以太网双链路);若URS要求“数据存储为不可修改的PDF格式”,则需确认设计中是否禁用了PDF的编辑功能。DQ需形成《设计确认报告》,记录设计符合项与不符合项,不符合项需要求供应商整改。

第三、安装验证(IQ):确认硬件与软件安装符合设计要求。例如,核对传感器的型号、数量是否与设计一致,校准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系统布线是否有清晰标识(如“温度传感器1#”),避免混淆;确认软件是否安装在指定服务器上,授权用户是否符合权限要求(如仅质量人员可修改系统参数)。IQ需附《硬件清单》《校准证书复印件》《软件安装记录》等支持文件。

第四、运行验证(OQ):测试系统在正常与边界条件下的运行能力。例如,设置温度为25℃(正常条件),测试温度波动是否≤±0.5℃;设置温度为27℃(上限),测试系统是否触发报警,且报警记录准确;测试数据采集频率是否为15分钟/次,无遗漏。OQ需覆盖所有功能模块,例如“数据导出功能”需测试导出的CSV文件是否包含完整的时间戳与原始数据。

最后是性能验证(PQ):确认系统在实际试验条件下的持续符合性。例如,模拟为期14天的加速稳定性试验(温度40℃、湿度75%),连续运行并采集数据,检查每天的温度波动≤±0.5℃、湿度波动≤±2%,数据记录完整无篡改。PQ需模拟真实试验场景,例如使用实际试验用的样品架(而非空箱),确保系统在负载条件下仍能达标。

电子数据可靠性的验证要点

生物环境试验的核心是数据的可靠性,需重点验证“数据生成→存储→检索→追溯”的全流程。

数据生成的准确性:验证传感器输出与系统显示的一致性。例如,用标准温度计测量环境箱内的温度,与系统显示值对比,误差需≤±0.1℃;测试数据采集的同步性,例如多个传感器的采集时间差≤1秒,避免数据错位。

数据存储的完整性:验证系统是否防止数据篡改。例如,开启审计追踪功能后,故意修改一条温度数据,检查系统是否记录“修改人(张三)、修改时间(2024-03-15 14:30)、修改原因(纠正笔误)”,且原始数据未被覆盖。此外,需验证数据存储格式的不可修改性,例如PDF文件的“只读”属性是否锁定。

数据检索与恢复的可靠性:验证数据查询的准确性与备份恢复的完整性。例如,查询“2024-03-01至2024-03-07的温度数据”,需确保结果完整无遗漏;随机选取一份备份数据(如2024-02-28的全备份),恢复到测试系统,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如某时间点的温度值与原始数据一致)。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要求:文档与变更控制

文档管理是验证的核心支撑,需确保“每一步验证都有记录,每一条记录都可追溯”。

文档需包括:验证主计划(VMP,明确验证范围、职责、时间表)、URS、DQ报告、IQ报告、OQ报告、PQ报告、操作手册(SOP)、维护记录。例如,操作手册需详细说明“系统登录步骤”“试验参数设置方法”“报警处理流程”,便于操作人员使用;维护记录需记录“传感器校准日期”“软件升级时间”“故障处理情况”,确保系统状态可追溯。所有文档需归档保存,保存期限≥试验数据的保留期限(如药品稳定性试验数据需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1年)。

变更控制需遵循“评估→审批→验证→记录”的流程。例如,系统软件从V1.0升级到V1.1,需先做变更影响评估:新版本是否修改了温度控制算法?是否影响数据采集频率?若评估结果为“影响温度控制精度”,则需重新做OQ(测试温度波动)与PQ(模拟稳定性试验);若评估结果为“仅优化了界面,未修改核心功能”,则需做差异验证(测试界面操作的准确性)。变更后需形成《变更记录》,记录变更原因、审批人、验证结果。

人员能力的管理要求:培训与考核

人员能力直接影响系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需建立“分层培训+定期考核”的机制。

验证人员需培训:法规知识(如GMP附录11《计算机化系统》、21 CFR Part 11)、系统原理(如PLC编程、传感器校准)、验证方法(如如何编写URS、如何执行OQ测试)。例如,某企业的验证人员需参加“GMP计算机化系统培训”并通过笔试,考核内容包括“URS的核心要素”“IQ的检查要点”等。

操作人员需培训:系统操作技能(如“如何设置试验参数”“如何导出数据”“如何处理报警”)、数据可靠性知识(如“禁止修改原始数据”“必须使用电子签名”)。例如,操作人员需通过实操考核:设置一个温度25℃、湿度60%的试验,导出最近7天的数据,处理一次“温度超限”报警,确保操作准确。

维护人员需培训:硬件维护技能(如“如何更换传感器”“如何校准温度控制器”)、软件维护技能(如“如何备份数据”“如何恢复系统”)。例如,维护人员需通过故障处理考核:模拟“传感器损坏”场景,要求在30分钟内更换传感器并校准,确保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所有培训需形成记录:培训日期、培训内容、考核结果、培训讲师。例如,《培训记录》需记录“张三,2024-03-01,参加‘系统操作培训’,实操考核合格”。定期(如每年一次)需重新考核,确保人员能力持续符合要求。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878.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