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化学环境试验中ASTM D130-21标准对金属材料铜片腐蚀试验的要求

ASTM D130-21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针对石油产品及相关化学品制定的铜片腐蚀试验标准,旨在评估材料对铜金属的腐蚀影响,是化学环境试验中金属腐蚀风险评估的核心依据。该标准通过模拟产品与铜接触的实际场景,以铜片表面状态变化反映腐蚀程度,为产品质量控制、材料选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ASTM D130-21标准的适用范围

ASTM D130-21主要适用于石油产品及液态化学品,涵盖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液压油、溶剂油等。这些产品在存储、运输或使用中常与铜制部件(如燃油管路、液压阀门)接触,试验可快速判断其是否会引发铜的电化学或化学腐蚀。

需注意的是,标准不适用于强腐蚀性介质(如浓硫酸、浓硝酸),这类物质的直接化学反应超出石油产品的腐蚀评估范畴。此外,含固体颗粒的试样需过滤,但过滤不能改变其腐蚀特性,否则结果无效。

标准也可用于验证添加剂有效性——通过对比添加抗腐蚀剂前后的铜片腐蚀等级,评估添加剂对腐蚀风险的降低效果。

铜片腐蚀试验的核心原理

试验原理基于腐蚀产物与铜片表面的相互作用:预处理后的纯铜片浸入试样,试样中的腐蚀性成分(如硫化合物、有机酸)与铜发生反应,形成腐蚀产物或改变表面氧化状态。

腐蚀本质是电化学过程:铜作为阳极失去电子(Cu→Cu²⁺+2e⁻),试样中氧化性成分作为阴极得电子,最终在铜片表面形成氧化物、硫化物等产物,改变其颜色和粗糙度。

试验模拟静态接触场景(如油箱存储),虽不涵盖流动或高温高压环境,但仍是评估腐蚀趋势的有效方法,因静态接触是多数石油产品与铜部件的常见交互状态。

试验用铜片的规格与预处理要求

铜片需为纯度≥99.9%的电解铜(符合ASTM B152标准),尺寸通常为12.7mm×12.7mm×1.5mm,边缘光滑无毛刺,避免应力集中引发局部腐蚀。

预处理步骤严格:先用120号砂布打磨去除氧化层,再用240号、400号砂布细磨至粗糙度Ra≤0.2μm;接着用0.3μm氧化铝抛光剂抛光至镜面光泽,确保无肉眼可见划痕。

抛光后用无水乙醇超声清洗5分钟,去除残留和油污;干燥后1小时内使用,避免氧化形成淡褐色膜影响结果。若表面有划痕或油污,需重新处理。

试验试样的制备与要求

试样需取50mL以浸没铜片,确保不与容器壁接触;含悬浮物需用0.45μm滤膜过滤,但过滤后需立即使用,防止挥发性成分损失。

水分会加速电化学腐蚀,无水要求的产品(如汽油)需先脱水(如分子筛)。试样温度需调至室温(20℃±5℃),避免温度过高挥发或过低影响反应速率。

试验设备的关键要求

容器需耐试样腐蚀:石油产品用硼硅酸盐玻璃试管,高温试样(如润滑油)用316L不锈钢容器,容积60mL以留顶部空间。

加热装置为恒温浴,温度精度±1℃,需每月用标准温度计校准——温度每升高10℃,腐蚀速率增加2-3倍,精度直接影响结果。

抛光机转速1000-1500rpm,避免发热氧化;超声波清洗器频率40kHz,确保清洗效果;观察用5-10倍放大镜,便于看微小斑点。

试验条件的严格控制

温度与时间依产品而定:汽油40℃×3小时,柴油100℃×3小时,润滑油121℃×3小时,模拟实际使用温度(如发动机中润滑油约121℃)。

容器需密封(玻璃塞或聚四氟乙烯塞),防止试样挥发或空气进入——空气中氧气会加速铜片氧化。铜片需完全浸没(液面下至少10mm),不与容器壁接触,避免局部腐蚀。

时间需准确:计时器设定时间,到点立即取出——超时会加剧腐蚀(如柴油超时10分钟,等级升1级),不足则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腐蚀结果的评定标准与方法

标准将结果分为6级:1a(淡玫瑰色,无腐蚀)、1b(淡橙色,轻微变色)、2(浅红/淡紫)、3(红/紫,明显变色)、4(深紫/褐,腐蚀产物)、5(黑/灰,大量产物或点蚀)。

评定需在自然光或D65标准光源下进行,用配套比色卡对比,观察腐蚀产物类型(粉状/片状)和分布(均匀/局部)。若表面有多种颜色,以最严重区域为准(如1b级但有5级点蚀,判为5级)。

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平行试验:做2个平行样,若等级差超1级(如1a和2级)需重测,一致是结果有效的前提。

标准物质校准:每季度用ASTM标准参考物质验证,若结果与标称值差超1级,需检查设备、预处理或试样制备。

人员培训:评定人员需经ASTM认证,熟悉比色卡梯度和产物特征——主观误差是偏差主因(如新手误判1b为2级)。

环境控制:实验室无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避免其与铜反应形成黑色硫化铜导致误判,必要时在通风柜中试验。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04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