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防水涂料气候环境试验的粘结强度测试

防水涂料的粘结强度直接决定防水系统的整体性与耐久性,而实际使用中,紫外线、温差、湿热等气候因素会加速涂料老化,导致粘结性能下降。气候环境试验通过模拟这些极端条件,测试涂料在老化后的粘结强度保持率,是评估产品长期可靠性的核心环节。本文聚焦气候环境试验中粘结强度测试的关键要点,从试验类型、试样制备到方法选择展开说明。

气候环境试验的典型类型与模拟场景

气候环境试验的核心是模拟防水涂料的实际老化场景,确保测试结果反映长期性能。目前行业常用三类试验:紫外线老化、高低温循环与湿热交替。

紫外线老化试验针对户外工程(如屋面、外墙),通过UVA-340或UVB-313荧光灯模拟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波长290-400nm),辐照强度0.68W/m²(340nm处),黑板温度45±3℃,模拟夏季暴晒场景,考核涂料对紫外线降解的抵抗能力。

高低温循环试验针对温差大的地区(如北方冬季昼夜温差40℃以上),采用-20℃(4小时)与60℃(4小时)交替循环,模拟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应力,测试涂料粘结层的抗剥离能力。

湿热交替试验针对潮湿高温环境(如南方雨季、沿海地区),以40℃/90%湿度(8小时)与25℃/60%湿度(16小时)循环,模拟涂料在高湿下的水解与基底返潮,考核耐湿热粘结稳定性。

粘结强度测试的基础试样制备要求

试样制备是结果准确的前提,需严格匹配实际工程条件。基底材料首选水泥砂浆试件(40mm×40mm×160mm,GB/T 17671标准养护28天),强度≥30MPa,确保与实际基底一致。

基底表面需打磨去除浮浆,用乙醇清洁油污,光滑基底(如现浇混凝土)需拉毛处理——用钢丝刷或水泥基界面剂增加粗糙度,形成机械咬合面,避免界面破坏。

防水涂料涂布需控制厚度(1.5-2.0mm),用刮刀均匀涂刷,无气泡漏涂;干燥时间需满足产品要求(单组份聚氨酯7天、双组份环氧3天),确保涂料完全固化,形成稳定粘结层。

粘结区域需标记(直径50mm圆形,面积1963mm²),便于后续计算。干燥过程中避免震动,防止涂料与基底分离。

粘结强度测试的常见方法对比

粘结强度测试常用拉拔法与剪切法,需根据场景选择。拉拔法(垂直拉力)模拟剥离破坏(如屋面防水被风掀起),适用于垂直/倾斜面工程;剪切法(平行剪力)模拟水平面剪切变形(如地下室底板),适用于水平工程。

拉拔法的优点是结果直观,反映界面粘结力;缺点是拉拔头需用环氧树脂粘结(需24小时固化),若粘结不牢会导致测试失败。剪切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额外粘结;缺点是难以模拟垂直面破坏。

涂料类型影响方法选择:聚合物水泥涂料(刚性)适合拉拔法(机械咬合+化学粘结);聚氨酯涂料(柔性)适合剪切法(弹性大,拉拔易变形)。

标准选择需匹配产品:聚合物水泥参考JG/T 225,聚氨酯参考GB/T 19250,沥青基参考GB/T 4507,确保试验条件合规。

紫外线老化环境下的粘结强度测试

紫外线老化试验需分阶段测试(每200小时取试样),条件符合GB/T 16422.3:UVA-340光源,辐照强度0.68W/m²,黑板温度45℃,湿度50%,周期1000小时(对应户外5-10年)。

测试前试样需在标准环境(23℃/50%湿度)放置24小时,恢复室温(温度影响力学性能)。拉拔测试按GB/T 328.22:拉拔头粘结在标记区域,24小时后固定在拉力机,速度5mm/min,记录破坏荷载。

破坏形式判断:内聚破坏(涂料内部断裂)说明粘结强于涂料本身,结果有效;界面破坏(涂料与基底分离)说明粘结不足,需检查基底处理或涂料配方。

结果要求:初始粘结强度≥1.0MPa(JG/T 225),老化后保持率≥80%(即≥0.8MPa),否则需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优化配方。

高低温循环环境下的粘结强度测试

高低温循环条件根据地区调整:北方用-20℃/60℃循环50次,南方用-10℃/50℃循环30次,温度变化速率≤5℃/min(避免热应力)。

测试前试样需恢复室温24小时(直接测试会因温度导致力值偏差:低温脆化力值高,高温软化力值低)。拉拔速度10mm/min(JG/T 225要求),记录破坏荷载。

若出现界面破坏,需检查热胀系数:涂料与基底系数差异大(涂料通常是水泥基的2-3倍)会产生内应力,需添加弹性颗粒(如橡胶粉)降低系数。

结果要求:循环后保持率≥85%(初始1.0MPa→≥0.85MPa),否则不能用于温差大的户外工程。

湿热交替环境下的粘结强度测试

湿热循环条件:40℃/90%湿度8小时,25℃/60%湿度16小时,循环30次。试样需架空放置(避免积水),确保湿度均匀作用。

测试前用干布擦拭冷凝水/霉斑(不影响内部粘结),恢复室温24小时。若出现界面破坏,需检查耐水性:涂料溶胀(如聚乙酸乙烯酯)会降低粘结力,需更换耐水涂料(如聚氨酯)。

内聚破坏说明涂料耐湿热性好;界面破坏需测试浸水7天的粘结强度,若下降率超过30%,说明耐水性不足。

结果要求:保持率≥75%(初始1.0MPa→≥0.75MPa),地下工程需≥80%(长期潮湿环境)。

气候环境试验中粘结强度测试的结果有效性控制

平行试样需≥3个,取平均值,偏差超过20%需重测(单个试样问题会影响结果)。

设备需定期校准:拉力机力值精度1级(误差≤1%),每年校准;环境箱温湿度均匀性符合GB/T 10586(温度±2℃,湿度±5%),每季度校准。

过程记录需详细:环境箱温湿度曲线、试样位置(避免箱壁)、测试温度/速度、破坏形式。异常结果(如强度骤降50%)需回溯:检查基底裂缝、涂料漏涂、环境箱超标等问题,重新测试。

结果评价需结合破坏形式:内聚破坏的保持率更可靠,界面破坏需分析根源(基底或涂料问题),确保测试结果能指导产品优化与工程应用。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18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