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汽车外饰气候环境试验的耐刮擦性能评估

汽车外饰件(如保险杠、车门饰板、后视镜外壳等)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日常易受刮擦、紫外线、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其耐刮擦性能不仅关系到车辆外观保持度,更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感知。气候环境试验下的耐刮擦性能评估,是模拟实际场景、验证材料及工艺可靠性的核心环节,对汽车厂商优化设计、提升产品耐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外饰耐刮擦性能的核心影响因素

汽车外饰件的耐刮擦性能首先取决于基础材料的力学特性。常用的聚丙烯(PP)成本低但表面硬度低,易产生明显刮痕;ABS树脂硬度较高,但耐候性差,长期暴露后易脆化;PC/ABS合金综合PC的高强度与ABS的成型性,是平衡耐刮擦与加工性的常用选择。改性塑料(如添加玻璃纤维)可提升硬度,但过度填充可能导致韧性下降,增加刮擦开裂风险。

表面处理工艺对耐刮擦性能影响更直接。喷涂工艺中的清漆层(如氨基甲酸酯、丙烯酸清漆)硬度和厚度(20-40μm)决定表面抗刮能力;电镀工艺虽提升硬度,但镀层与基底结合力不足时,刮擦易导致脱落;模内装饰(IMD)工艺的表面薄膜(如PET)耐刮性能是关键。

材料表面能也会影响刮擦表现。低表面能材料(如含氟涂层)可减少颗粒物附着,间接降低摩擦力,但长期紫外线照射可能导致表面能回升,失去防污效果。

外饰件结构设计同样重要:曲率大的部位(如后视镜)刮擦时受力集中,易产生深划痕;边缘棱角未做圆角处理,更易与异物接触。

气候环境试验的模拟维度与标准依据

气候环境试验需模拟紫外线、温度循环、湿度变化及盐雾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紫外线通过氙弧灯(全光谱)或荧光紫外线灯(UV-A/UV-B)模拟,时长对应实际1-5年的累积剂量;温度循环覆盖-40℃至80℃,模拟昼夜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湿度通过冷凝或喷雾调节至30%-95%,模拟雨季或沿海高湿度环境。

盐雾试验采用5%氯化钠溶液喷雾,模拟沿海盐雾腐蚀,评估刮擦后防护层的耐腐蚀能力——若刮擦穿透防护层,盐雾会加速基底腐蚀,导致锈迹扩散。

试验需遵循国际或行业标准,如ISO 4892-2(荧光紫外线老化)、SAE J2527(汽车外饰耐候性)、GB/T 16422.3(氙弧灯老化)等。例如SAE J2527规定氙弧灯辐照强度0.55 W/m²@340nm、黑板温度63℃±3℃、湿度50%±10%,模拟佛罗里达气候。

耐刮擦性能评估的常用试验方法

线性刮擦试验用固定形状刮擦头(球形、锥形,材质为钢或碳化钨),施加恒定负载(1N-10N)、匀速(100mm/min)划过样品,观察划痕宽度、深度及外观。1N模拟轻微摩擦(衣物拉链),10N模拟较重刮擦(树枝、钥匙)。

往复刮擦试验通过刮擦头往复运动(如100次循环),模拟重复刮擦场景(车门饰板与座椅摩擦),更易产生表面磨损(涂层脱落、材料粉化),反映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减。

铅笔硬度试验按GB/T 6739标准,用不同硬度铅笔(H、2H等)以45°角、750g压力划动,快速评估表面硬度——铅笔硬度越高,抗刮能力越强,但无法反映老化后的性能变化。

Taber磨损试验通过旋转磨轮(CS-10、CS-17)施加负载(500g-1000g),旋转一定圈数后测量质量损失或光泽度变化,综合反映材料抗磨损能力,适用于塑料基底外饰件。

试验中关键参数的控制要点

刮擦头选择需匹配场景:球形模拟砂粒刮擦,锥形模拟钥匙刮擦;材质需高硬度(如碳化钨HRA90以上),避免自身磨损导致负载变化。

负载控制需用精密测力装置(力传感器)校准,误差不超过±5%——10N负载误差1N会导致划痕深度差异超20%。

刮擦速度需恒定(50-200mm/min):过快会积累摩擦热软化材料,划痕变浅;过慢则增加刮擦时间,划痕变深。需用激光测速仪校准速度稳定性。

样品预处理需规范:试验前在23℃±2℃、50%±5%湿度环境放置24小时,消除内应力;老化后样品需确保老化条件一致,避免性能差异。

不同外饰材料的性能差异分析

未改性PP铅笔硬度约HB,5N线性刮擦后划痕宽0.8mm、深0.1mm;20%滑石粉改性后硬度提升至H,划痕宽0.5mm,但-20℃刮擦易脆裂。

ABS铅笔硬度约H,5N刮擦后划痕宽0.6mm、深0.08mm;但耐候性差,1000小时氙弧灯老化后黄变脆化,划痕深增加至0.12mm。

PC/ABS合金硬度约2H,5N刮擦后划痕宽0.4mm、深0.05mm;1000小时老化后划痕深仅0.06mm,是平衡耐刮擦与耐候性的最优选择之一。

丙烯酸清漆硬度约2H,5N刮擦后划痕宽0.3mm;氨基甲酸酯清漆硬度可达3H,划痕宽0.2mm,但耐紫外线略逊,1500小时老化后轻微失光。

镀铬层硬度达9H以上,10N刮擦仅留浅痕(深0.01mm),但结合力需≥5N/cm,否则易脱落露出基底。

刮擦损伤的量化评价指标

划痕几何参数:通过光学显微镜测宽度,表面轮廓仪测深度(分辨率0.1μm),合格标准通常为宽≤0.5mm、深≤0.05mm(PC/ABS)。

光泽度变化:用60°光泽度计测刮擦前后光泽度保留率,≥80%为合格(避免哑光划痕)。

色差:用CIE L*a*b*色差仪测ΔE,≤1.0为无明显变色,>2.0会被消费者感知(如白涂层刮后露灰色基底,ΔE可达3.0)。

质量损失:用电子天平(精度0.1mg)测刮擦前后质量变化,Taber试验中PC/ABS质量损失约5mg/1000转,未改性PP达20mg/1000转。

目视评级:按ISO 105-A02灰度卡,0级无划痕、1级强光下可见、2级正常光可见、3级严重破损(涂层脱落)。

试验后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光学显微镜快速观察划痕宏观形貌(宽度、裂纹),但无法看微观结构;SEM(分辨率1nm)可显划痕微观形态——PP划痕呈“犁沟”状(塑性变形),ABS呈“撕裂”状(脆性断裂)。

涂装层样品用SEM观察涂层破坏:清漆未穿透时仅轻微变形,穿透则露出色漆或基底,甚至涂层脱落。

AFM(分辨率0.01nm)测划痕三维形貌:PC/ABS划痕轮廓平滑,Ra约0.2μm;未改性PP轮廓波动大,Ra达0.5μm,塑性变形更明显。

EDS能谱分析可检测划痕元素:电镀层划痕若检出铁(钢基底)或塑料元素,说明镀层已穿,需评估结合力。

实际使用场景与试验结果的关联性验证

10N线性刮擦对应钥匙刮擦:某PC/ABS保险杠试验后划痕宽0.4mm、深0.05mm,实际用户反馈划痕仅强光下可见,与试验一致。

100次往复刮擦对应车门与座椅摩擦:某ABS车门饰板试验后光泽度降10%,实际3年后降12%,试验能预测长期性能。

气候老化结果需对应地区气候:佛罗里达3年使用后,PC/ABS保险杠划痕深从0.05mm增至0.06mm,与1500小时氙弧灯试验结果一致;东北-40℃使用3年后,PP保险杠划痕边缘裂纹,与温度循环试验(-40℃至80℃,50次循环)结果一致。

用户调研显示,消费者对划痕的感知阈值为ΔE=1.5、宽=0.5mm,试验设定的合格标准(ΔE≤1.0、宽≤0.5mm)能有效覆盖需求,说明试验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074.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