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包装纸气候环境试验的撕裂强度变化测试

包装纸是商品包装的核心材料之一,其撕裂强度直接决定包装在运输、存储及使用中的可靠性——若因气候环境(如温湿度、光照)变化导致撕裂强度下降,易引发包装破损、商品损坏。气候环境试验通过模拟极端或交变环境,测试包装纸撕裂强度的变化,是评估其耐候性的关键技术。本文围绕包装纸气候环境试验中的撕裂强度变化测试,从影响因素、测试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气候环境因素对包装纸撕裂强度的影响

包装纸的撕裂强度取决于纤维素纤维的强度及纤维间的结合力,而气候环境会通过改变这两个因素影响性能。温度方面,高温(如40℃以上)会加速纤维素热降解,减弱纤维间氢键作用,使撕裂强度下降——某牛皮纸在23℃时撕裂强度为350N/m,40℃放置24小时后降至280N/m;低温(如-20℃)则使纤维变脆,柔韧性丧失,撕裂强度骤降,同款牛皮纸在-20℃放置24小时后仅为150N/m。

湿度的影响更直接:高湿度(如90%RH)下,纤维吸水膨胀,纤维间距离增大,氢键作用减弱,撕裂强度降低——某瓦楞原纸在50%RH时为250N/m,90%RH放置24小时后降至180N/m;低湿度(如10%RH)会使纤维失水收缩,短期硬度增加,但长期脆化,撕裂强度也会下降至200N/m。

光照同样不可忽视:紫外线会破坏纤维素分子链,导致纤维降解,户外包装纸经72小时紫外线照射后,撕裂强度从220N/m降至150N/m。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包装纸在实际环境中的撕裂性能稳定性。

撕裂强度测试的基础原理

撕裂强度是包装纸抵抗撕裂破坏的能力,是评估包装开口、搬运可靠性的关键指标。目前最常用的测试方法是埃莱门多夫法(符合GB/T 455.1-2002标准),其原理是:将带预切口的试样固定在夹具上,用已知能量的摆锤冲击预切口,摆锤失去的能量等于撕裂试样所需能量,通过计算得到撕裂力。

测试结果有两种表示方式:

一、“撕裂力(N)”,即撕裂总力。

二、“单位宽度撕裂强度(N/m)”,即撕裂力除以试样宽度(通常50mm),更能反映材料本身性能——如试样宽度0.05m、撕裂力10N,则单位宽度撕裂强度为200N/m。此外,撕裂因子(单位定量的撕裂强度)用于比较不同克重纸的性能,公式为撕裂因子=撕裂强度×√定量。

气候环境试验前的样品准备

样品准备需遵循“代表性、一致性、稳定性”原则。首先随机抽取同一批次15张以上完整试样,避免选有褶皱、孔洞的样品;按标准裁剪尺寸(埃莱门多夫法为宽50mm、长150mm,预切口20mm),切口需平整无毛刺,标注批次、编号和方向(纵向/横向)。

样品预处理是关键:需置于标准环境(23℃±2℃、50%RH±5%RH)调节24小时以上,厚纸需延长至48小时,确保水分平衡。预处理后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样(不做气候试验),一组为试验样(做气候试验),便于后续对比。

预处理后的试样需立即测试或密封保存,避免再次吸失水。若试样需运输,需用密封袋包装,确保状态稳定。

气候环境试验的条件设定

气候试验需模拟实际场景,常见条件分三类:1、恒定高温高湿(40℃±2℃、90%RH±5%RH),模拟热带仓储。

2、恒定低温低湿(-20℃±2℃、10%RH±5%RH),模拟寒带环境。

3、交变气候(温度-10℃至35℃循环、湿度30%至80%循环),模拟运输过程。

条件设定需参考GB/T 4857.2等标准,试验时间根据预期使用周期确定(如预期6个月则设72小时加速老化)。试验中需定期记录环境参数,若偏离允许范围(如温度波动超过±2℃),需重新试验。

对于特殊用途纸(如户外广告纸),需增加光照试验(UV-B灯,0.5W/m²,40℃),模拟紫外线老化。

撕裂强度测试的操作流程

测试前校准设备:检查摆锤零点(自由摆动指针需指零),用标准砝码校准能量(误差≤2%)。安装试样时,确保预切口对准冲击刃口,夹具紧固适中(不压伤试样)。

启动设备后,摆锤冲击撕裂试样,设备记录最大撕裂力。每个试样测试5次以上,不均匀纸需测10次,取平均值。测试中避免触碰摆锤,每测10个试样需重新校准设备。

测试完成后,记录对照样和试验样的撕裂力、单位宽度撕裂强度、平均值和标准差,确保数据完整。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首先剔除异常值(偏离平均值±10%的数值),再计算单位宽度撕裂强度(T=F/W,F为撕裂力,W为试样宽度)。例如,试样宽0.05m、撕裂力10N,T=200N/m。

计算保留率(试验样平均强度/对照样平均强度×100%),反映撕裂强度变化——某包装纸经48小时高温高湿试验后,保留率80%,说明耐候性一般。

结果需用表格或图表呈现,清晰对比对照样与试验样的变化,便于分析原因(如保留率低可能是纤维降解或水分变化)。

测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1、试样撕裂不整齐:因安装歪斜或预切口毛刺,需用直尺对齐试样,用专用刀割切口,定期检查摆锤刃口(磨损则更换)。

2、数据波动大:因试样不均或预处理不足,需增加测试次数(从5次到10次),延长预处理时间,重新校准设备。

3、试样变形:因温度过高或湿度变化大,需降低试验温度(如45℃降至40℃),调整湿度范围(如95%RH降至90%RH),或选耐温湿材料。

4、结果无差异:因试验条件不严或时间短,需提高温度/湿度(如40℃升至45℃),延长时间(24小时至48小时),密封保存对照样。

5、显示值为零:因试样未固定或设备故障,需重新安装试样,检查预切口位置,联系厂家维修传感器。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97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