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故障树构建与分析流程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故障分析-纠正-再试验”迭代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手段,而故障树分析(FTA)作为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能将试验中复杂故障拆解为可定位的基本原因,是连接试验数据与改进措施的关键桥梁。本文聚焦可靠性增长试验场景,系统阐述故障树的构建逻辑与分析流程,为试验中的故障定位提供可操作方法论。

故障树分析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核心价值

可靠性增长的关键是“精准定位并纠正薄弱环节”,FTA的价值在于提供“结构化因果链路”:当试验中出现“设备开机失败”等故障,FTA能从顶事件逐层拆解至中间环节(如电源模块失效),最终定位根本原因(如电容虚焊)。这种分析避免了“盲目整改”——若仅更换失效模块而未解决虚焊,故障会重复出现,阻碍可靠性增长。

此外,FTA整合多源数据(设计文档、过往案例)确保分析全面性,其“可追溯性”还支撑闭环管理:纠正虚焊后,可通过更新故障树验证顶事件(开机失败)概率下降,直观体现可靠性提升效果。

故障树构建前的基础准备

构建准确故障树需先完成三项准备:

一、数据收集,需整理产品设计说明书、BOM表、工艺流程图、过往试验报告等——这些是分解故障的“知识库”,比如设计文档能明确模块划分,过往案例提示常见故障模式。

二、跨职能团队组建,需设计(懂结构)、试验(懂场景)、可靠性(懂方法)、工艺(懂制造)工程师共同参与。例如分解“控制电路异常”时,设计工程师指出关键节点,工艺工程师提示焊接隐患,避免单一视角遗漏。

三、边界与规则定义,需明确分析范围(如整个设备还是某模块)、故障判据(如“开机失败”定义为“3秒内无响应”),避免因模糊导致分析偏差。

顶事件的选择与精准定义

顶事件是故障树的“根节点”,需满足“关键、具体、可验证”原则。首先是“关键”,需选试验中影响最大的故障——如无人机试验中“动力系统失效坠机”是关键,而“指示灯不亮”无需作为顶事件。

其次是“具体”,不能笼统说“设备故障”,需明确“某电子设备常温下开机失败”——具体描述缩小分析范围,避免链路冗长。最后是“可验证”,顶事件需能通过试验验证,如“开机失败”可通过测量电流波形判定,避免“性能下降”这类模糊描述。

中间事件与底事件的逐层分解

顶事件确定后,需按“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逐层分解:比如“开机失败”先拆为“电源模块故障”“控制电路故障”“负载模块故障”(覆盖所有可能),再将“电源模块故障”拆为“输入电压异常”“转换电路故障”“输出电压异常”,最终分解至底事件(不可再拆的基本原因)如“电容虚焊”“电阻漂移”。

分解时可结合FMEA辅助:比如分析“控制电路异常”,FMEA列出短路、开路等模式,对应到底事件,确保全面性。底事件需直接关联具体原因——如“电容虚焊”可定位到焊接工艺,无需进一步拆解。

逻辑门的正确应用规则

逻辑门是连接事件的关键,需准确匹配故障机理:或门表示“任一输入发生则输出发生”,如“电源模块故障”是“输入电压异常”或“转换电路故障”(任一出现都会导致模块失效);与门表示“所有输入发生才输出”,如“电容爆炸”需“过电压”与“过温度”同时满足。

应用逻辑门时需验证机理:比如“控制芯片损坏”若由“过电压”或“静电击穿”导致,用或门;若需“过电压+超长时间工作”,则用与门。错误逻辑会导致分析偏差——如将或门误用作与门,会遗漏单一原因导致的故障。

定性分析:最小割集与重要度排序

定性分析的核心是找“最小割集”(导致顶事件的最小底事件集合),比如“开机失败”的最小割集可能是{电容虚焊}、{电阻漂移}、{芯片损坏}。割集越小,故障越易发生——单底事件割集(如{虚焊})比双事件割集(如{过电压+过温})更危险。

之后计算重要度:结构重要度(底事件在割集中的出现频率)、概率重要度(底事件概率变化对顶事件的影响)。例如,若{虚焊}出现在50%的割集中,其结构重要度高,需优先纠正——这为可靠性增长提供“优先级指南”,避免资源浪费在低影响故障上。

定量分析:结合试验数据的概率计算

定量分析需用试验数据计算顶事件概率:先收集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如试验中虚焊发生率0.1%、电阻漂移0.05%),再通过逻辑门计算顶事件概率——比如“开机失败”概率=1-(1-0.1%)×(1-0.05%)×(1-0.02%)≈0.17%(假设割集为独立事件)。

计算后与试验目标对比:若目标开机失败率是0.1%,则需降低虚焊概率(如改进工艺后降至0.05%,顶事件概率降至0.07%)。此外,可通过贝叶斯方法更新概率——试验中收集新数据(如100次试验无虚焊),则虚焊概率从0.1%降至0.01%,提升分析准确性。

故障树与试验的联动机制

FTA需融入试验全流程:试验前,用FTA识别潜在故障(如高重要度的{虚焊}),制定试验方案(重点测试焊接工艺对应的模块);试验中,出现故障时用FTA定位根本原因(如开机失败→电源模块→电容虚焊),制定纠正措施(改进焊接参数);

试验后,用更新的FTA验证效果:纠正虚焊后,底事件概率下降,顶事件概率从0.17%降至0.07%,达到目标——这种“试验-分析-纠正-验证”闭环,是可靠性增长的核心驱动。

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1:顶事件模糊(如“设备故障”),应对用“5W1H”明确(What:开机失败;Where:电源模块;When:常温;How:3秒无响应);问题2:分解不全,应对用FMEA、团队头脑风暴补充;问题3:逻辑门错误,应对用试验验证机理(如测试“过电压”是否单独导致模块失效);

问题4:数据不足,应对用类似产品数据或专家判断补充,再通过贝叶斯方法更新——比如无过往虚焊数据,专家估计概率0.2%,试验中收集100次无故障,更新为0.01%,逐步提升准确性。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48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