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生物环境试验中内部审核的流程步骤及不符合项整改

生物环境试验是评估产品在温湿度、振动、腐蚀等环境条件下性能稳定性的关键手段,其结果直接影响产品可靠性判定。内部审核作为试验质量管控的核心环节,能及时识别流程漏洞、规范操作行为,确保试验数据真实有效。本文围绕生物环境试验内部审核的具体流程及不符合项整改展开,为试验机构优化质量体系提供实操参考。

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

生物环境试验内部审核需先完成策划与准备,确保流程可控。首先制定审核方案:依据ISO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明确审核范围(覆盖试验项目、关键流程及相关人员,如温度循环试验的样品接收、操作、数据出具环节)、时间(避开新产品批量验证等试验高峰期)及准则(机构质量手册、试验作业指导书、GB/T 2423等试验标准)。接着组建审核组:组长需具备3年以上生物环境试验审核经验,熟悉质量体系与试验标准;成员涵盖试验技术、质量管控、文件管理领域,回避与被审核部门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人员(如参与某试验项目的人员不得审核该项目),确保客观性。提前5-7天开展文件审查:收集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试验相关资料(作业指导书、仪器校准报告、记录模板),核对文件与ISO 17025的符合性(如质量手册是否包含“人员能力评估”要素,作业指导书是否明确“温度偏差≤±1℃”等关键参数),识别“作业指导书未覆盖某试验项目”等潜在问题,为现场审核聚焦重点。此外,需与被审核部门提前沟通,确认审核期间的配合事项(如安排试验人员访谈时间、准备仪器校准证书原件),避免因准备不足中断审核。

现场审核的实施要点

现场审核按“首次会议→现场核查→记录核对→末次会议”推进。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参会人员包括被审核部门负责人、试验人员、质量员,需明确4项内容:审核目的(验证试验流程与质量体系的符合性)、范围(如“2023年1-9月开展的盐雾腐蚀试验”)、流程(首次会议→现场核查→记录核对→末次会议)、双方职责(被审核方配合提供资料、安排人员访谈;审核方遵守保密原则,不干扰正常试验)。现场核查聚焦“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人”核查试验人员资质(是否持有“环境试验操作证”)、培训记录(最近1年是否参加“ISO 17025更新培训”);“机”检查试验仪器的校准状态(如振动台是否有有效期内的校准标签)、维护记录(如温湿度箱是否每月清洁滤网);“法”观察试验操作(如盐雾试验中操作人员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每2小时检查喷雾量”);“环”核查试验环境监控记录(如恒温恒湿室的温湿度记录是否符合“25℃±2℃、50%RH±5%”要求)。记录核对需同步进行:抽取最近3-5次试验的原始记录,确认“样品编号、试验条件、操作人员签字”等字段完整,电子记录需检查是否设置权限、保留原始日志(确保不可篡改);核对“异常情况处理记录”(如试验中温度超标,是否有“暂停试验、调整参数、重新记录”的痕迹)。末次会议通报审核结果:用“事实+准则”描述不符合项(如“2023年8月10日的盐雾试验记录未填写喷雾量,违反作业指导书第3.4条‘每2小时记录喷雾量’的要求”),避免主观判断;听取被审核方反馈,若有异议当场核对记录或复现操作,确认事实无误。

审核结果的汇总与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后2日内整理数据:将现场笔记、照片、访谈记录按“策划、实施、记录”环节分类,统计问题占比(如“实施环节问题占60%”),明确质量体系薄弱点。按严重程度分类不符合项:严重不符合(如“未校准的振动台用于试验,导致数据无效”,违反ISO 17025第5.5.1条“仪器需校准”要求,影响结果有效性)、一般不符合(如“试验记录未签字,违反作业指导书第4.2条”,不影响结果但违反体系)、观察项(如“培训记录未及时归档”,潜在不符合趋势)。审核报告需包含:审核概况(范围、时间、准则、组成员)、符合项总结(如“仪器校准率100%,人员培训记录完整”)、不符合项详情(问题描述、违反准则、严重度)、改进建议(如“修订作业指导书,明确记录必填项”)。报告经组长签字后提交管理层及被审核部门,同时录入“不符合项台账”(含问题描述、责任部门、整改期限),确保可追溯。

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分析

整改的核心是找到根本原因,避免“归因于人员疏忽”的表面结论。常用方法有“5WHY法”和“鱼骨图法”:以“未填写喷雾量”为例,5WHY法分析:1.为什么未填?操作人员忘记。

2.为什么忘记?指导书未将“填喷雾量”列为关键步骤。

3.为什么未列?文件编写未结合现场(操作人员需同时监控多参数,易遗漏);4.为什么未结合?编写人员未参与现场调研;根本原因是“作业指导书可操作性不足,未考虑现场复杂性”。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分析(如“试验数据偏差大”可能因“人”未掌握校准方法、“法”未明确校准频率),全面识别潜在原因。分析需邀请被审核部门参与(试验人员、质量员),他们熟悉现场,能提供“指导书记录位置不便查看”等关键线索。只有深入到“体系缺陷”(如“培训未覆盖关键操作”“指导书表述模糊”),而非“人员不认真”,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整改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整改措施需“针对根本原因、可操作、可验证”。以“指导书可操作性不足”为例,措施分三步:1.修订指导书——将“填喷雾量”列为关键步骤,标在操作流程显眼位置(如第1页第2条);2.组织培训——试验组长讲解修订内容,考核实操(如模拟盐雾试验操作,检查是否记得填喷雾量);3.配置辅助工具——为工位贴“每2小时填喷雾量”的提示卡。严重不符合项(如“仪器未校准”)需更严格:立即停用仪器,联系校准机构取得证书,追溯该仪器最近3次试验数据(若偏差超标准需重新试验并通知客户),修订“仪器校准程序”(明确每月检查有效期)。措施需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如质量主管5日内修完指导书,试验组长10日内完成培训),质量员每周监督进度(如检查指导书修订情况、培训签到表),确保按计划执行。

整改效果的验证与关闭

整改完成后需验证效果:先查资料——检查修订后的指导书(有审批记录)、培训记录(签到表、考核试卷,通过率100%)、仪器校准证书(有效期内)。再现场复核:观察操作人员操作(如盐雾试验中是否按指导书填喷雾量,是否看提示卡),查最近3次记录(“喷雾量”字段是否完整准确);对于“仪器未校准”,需确认仪器已恢复使用,最近试验数据偏差在标准内。整改关闭需满足:资料齐全(所有措施证明材料提交)、现场符合(操作及记录均达标)。审核组签署“整改关闭报告”,更新台账状态为“关闭”。关闭后需长效监控3个月(每两周查一次相关记录),确认问题未复发(如连续3个月喷雾量记录完整),确保整改效果持续。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555.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