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生物环境试验中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及使用培训

生物环境试验是模拟自然或人工生物场景(如微生物气溶胶、液体接触等)评估产品性能或研究生物因子行为的关键环节,涉及细菌、病毒等生物因子及化学试剂、锐器等风险,个人防护装备(PPE)是试验人员的核心屏障。但PPE选择不当或使用不规范会导致防护失效,因此明确选择原则、掌握使用方法及强化培训是试验安全的关键。

生物环境试验的风险特征与PPE需求

生物环境试验的风险主要分三类:生物因子风险(如BSL-3的结核杆菌通过气溶胶传播)、理化因子风险(如含氯消毒剂腐蚀橡胶手套)、机械因子风险(如锐器穿刺防护服)。不同风险对PPE的需求不同——生物因子需“全屏障”装备(连体防护服),理化因子需“耐腐性”装备(丁腈手套),机械因子需“抗破损”装备(凯夫拉手套)。

例如,BSL-2的新冠病毒灭活样品处理需N95口罩防气溶胶,而BSL-3的活病毒试验则需动力送风呼吸器与全封闭防护服;用乙醇做消毒试验时,乳胶手套会溶解,必须换丁腈手套才能防生物因子接触。

生物环境试验中PPE的核心分类及适用场景

呼吸防护:N95口罩适用于BSL-2的低气溶胶风险,动力送风呼吸器(带滤材)适用于BSL-3的高气溶胶场景,自给式呼吸器(SCBA)用于BSL-4或缺氧环境——前者靠过滤,后者靠自带气源,确保无漏入。

身体防护:连体式防护服(带密封胶条)适用于全身接触风险(如气溶胶试验),隔离衣(防水涂层)适用于局部接触(如BSL-1的样品称量),化学防护服(耐酸碱)用于同时有化学风险的试验(如消毒剂与菌液混合试验)。

手部防护:乳胶手套适用于一般接触,丁腈手套耐化学腐蚀,氯丁橡胶手套抗强酸碱,加厚手套防锐器穿刺——例如处理含氯消毒剂的菌液时,丁腈手套是唯一选择。

眼部与足部防护:护目镜防液体飞溅(如菌液倾倒),面罩防大面积喷溅(如BSL-3的离心管破裂);防渗透靴适用于液体溢出(如试验台漏水),鞋套用于BSL-2的一般场景。

PPE选择的关键原则:风险评估与适配性

选择PPE前必须做“工作危害分析(JHA)”:梳理试验流程的风险点——气溶胶试验需防吸入,接触试验需防皮肤接触,液体试验需防飞溅。例如,处理菌液气溶胶时,若用普通口罩替代N95,会让0.3μm的菌颗粒直接进入呼吸道。

生物安全等级是核心依据:BSL-1用普通工作服,BSL-2加N95与护目镜,BSL-3用动力送风呼吸器与全封闭防护服,BSL-4用正压防护服加SCBA——等级越高,PPE的“密合性”与“防护层级”要求越严。

适配性决定防护效果:防护服尺码过大易挂蹭设备,过小会撕裂;呼吸器面罩需做密合性测试(用手捂滤材,吸气时面罩塌陷才合格);手套需充气检查(吹气后无漏气)——若呼吸器密合性差,即使是BSL-3的试验也会暴露风险。

PPE使用前的检查:排除失效隐患

防护服检查:用强光照射看是否有破洞,手摸密封胶条是否完整,拉链是否顺滑——若胶条开裂,液体飞溅会直接接触皮肤。

呼吸器检查:动力送风式需看电池电量(至少剩50%)、滤材有效期(未过期)、面罩密封垫是否破损;N95口罩需检查耳带是否牢固、滤材是否受潮——受潮的N95会丧失静电吸附能力,无法过滤气溶胶。

手套与护目镜检查:手套充气看是否漏气,护目镜检查镜片是否有划痕、绑带是否松动——划痕会影响视线,绑带松会导致护目镜滑落,让眼部暴露。

PPE的正确穿戴流程:顺序与规范

穿戴顺序需避免交叉污染:1、穿足部防护(防渗透靴或鞋套)——避免后续穿防护服时污染足部。

2、穿连体防护服,拉上拉链并贴紧密封胶条——确保全身无暴露。

3、戴内层手套,手套口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防止袖口处漏入生物因子。

4、戴呼吸器(动力送风式先接软管、开电源),做密合性测试。

5、戴护目镜,调整绑带至舒适——覆盖整个眼部。

6、戴外层手套,覆盖内层手套口——双重防护手部。

例如,若先戴呼吸器再穿防护服,会导致防护服领口摩擦呼吸器面罩,破坏密合性;若手套口未套在防护服外,袖口处的生物因子会顺着手腕进入手套内。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避免装备失效

使用中严禁接触污染区域(如试验台的菌液面),如需调整呼吸器面罩,需先消毒手——防止手套上的生物因子污染面罩;若手套破损,需立即停止作业,用消毒湿巾擦手,再换新手套——破损的手套会让手部直接接触生物因子。

作业动作要轻柔:不要挠头、摸脸,避免手套接触面部;不要大幅度拉伸防护服,防止撕裂;动力送风呼吸器的软管不要拉扯,避免断开——断开后会失去送风,导致气溶胶吸入。

PPE的安全脱卸:降低暴露风险的关键

脱卸需在缓冲间进行(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准备消毒湿巾与黄色垃圾袋。顺序是:1、关动力送风呼吸器电源,取下面罩放入消毒容器。

2、脱护目镜(用湿巾擦外表面,从后往前脱绑带);3、脱防护服(解开胶条、拉下拉链,从下往上卷,污染面朝内);4、脱手套(先消毒手,用一只手捏另一只手套腕部,外翻脱下,再用脱的手套包另一只);5、脱足部防护,擦靴底后放入污染袋。

每一步后都要消毒手(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脱完护目镜消毒一次,脱完防护服再消毒一次,防止脱卸时接触污染面。脱卸时要慢,避免抖动装备——防止气溶胶扩散。

使用后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一次性PPE(防护服、手套、鞋套)需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扎紧口并标注“生物危害”,由专业公司回收;可重复使用的PPE(呼吸器面罩、护目镜)需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晾干——面罩若不消毒,下次使用会让残留的生物因子接触面部。

污染的PPE不能与清洁物品混放:例如,用过的防护服要单独装袋,不能和未使用的手套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PPE使用培训的核心内容:理论与实操结合

理论培训需涵盖:风险认知(生物因子的传播途径、危害等级)、PPE原理(N95的静电吸附、防护服的防水涂层)、法规标准(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例如,要让学员知道BSL-3的因子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所以必须用动力送风呼吸器。

实操培训需练:穿戴脱卸流程(反复演练密合性测试、防护服卷脱法)、应急处理(手套破损时的更换步骤)——例如,用荧光粉模拟污染,演练后检查学员身上是否有荧光粉,评估穿戴正确性。

考核需结合理论与实操:理论考试考风险评估、PPE选择原则;实操考核考穿戴脱卸流程、密合性测试——不合格的学员不能上岗,必须重新培训。

培训的持续优化:频率与动态更新

新员工需岗前培训,在职员工每年至少一次复训;若试验流程变化(如新增气溶胶试验)、引入新装备(如新型透气防护服)或出现事故案例(如脱卸顺序错误导致感染),需立即培训——例如,新购的动力送风呼吸器,要培训其电源操作、滤材更换方法。

培训后要收集反馈:若学员反映防护服尺码不合适,需调整采购规格;若实操中发现脱卸流程繁琐,需优化步骤(如将消毒湿巾放在更易拿取的位置)——持续优化才能让培训更有效。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52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