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设备长期运行在复杂气候环境中,高温、低温、湿热、沙尘、盐雾等因素会逐步侵蚀材料性能、降低电气可靠性,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气候环境试验作为验证设备环境适应性的核心手段,通过模拟实际场景的环境应力,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优化防护方案。本文系统梳理轨道交通设备气候环境试验的10项关键项目,详细阐述各项目的试验目的、标准化方法及实操注意事项,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参考指南。
高温试验:验证设备耐热性能的核心项目
高温试验是轨道交通设备气候环境试验的基础项目,其核心目的是模拟设备在夏季暴晒、持续运行发热等场景下的高温环境,验证电气元件的热稳定性、非金属材料的热变形抗性及散热系统的有效性。例如,列车牵引变流器在满载运行时,内部温度可能达到50℃以上,高温试验需提前暴露其因过热导致的绝缘老化或元件烧毁问题。
该试验通常依据GB/T 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中的A法(恒定高温试验)执行,部分特殊设备会参考IEC 60068-2-2标准。试验温度需结合设备的使用场景确定,如地铁车辆内部设备一般采用55℃,而户外信号机则可能提升至65℃。
试验前的预处理环节至关重要。需将样品置于室温环境(15℃~35℃)下放置2h以上,确保其内部温度与环境一致;同时检查样品外观,确认无机械损伤,电气部分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升温过程需严格控制速率,一般不超过5℃/min,避免样品因快速升温产生额外热应力。当试验箱内温度达到规定值后,保持恒温状态,保温时间根据设备类型调整——电子模块通常为2h,而机械结构件(如车门导轨)需延长至16h,以充分暴露材料的热疲劳问题。
保温结束后,需分两步检测:首先在试验箱内保持高温状态时,测试样品的电气性能(如绝缘电阻、电压输出稳定性);随后将样品取出,在室温环境下恢复2h,再次检查机械结构是否出现变形、开裂等情况。
试验中的注意事项不可忽视。对于自带散热风扇或液冷系统的设备(如车载充电机),试验时必须开启散热装置,模拟实际工作状态;同时需用热电偶监测样品表面关键部位的温度,避免局部过热导致试验结果误判。
低温试验:评估材料与电气性能的低温适应性
低温试验针对轨道交通设备在冬季严寒、高海拔低温等场景设计,主要考核非金属材料的脆性、电气元件的低温启动性能及机械结构的抗冻能力。例如,东北冬季列车车门密封条若因低温变脆,可能导致密封失效;车载电池在-20℃环境下的放电能力也需通过该试验验证。
试验依据GB/T 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的A法(恒定低温试验),部分设备参考EN 60068-2-1标准。试验温度根据使用区域确定,如北方地铁车辆采用-40℃,而南方轻轨可能采用-25℃。
试验前需对样品进行“预调湿”处理——若样品含有吸湿材料(如纸质绝缘件),需在25℃、相对湿度65%的环境下放置48h,避免试验中因温度骤降产生冷凝水,影响检测结果。
降温过程同样需控制速率,一般不超过5℃/min。当试验箱内温度达到规定值后,保温时间与高温试验类似:电子元件为2h,机械结构件为16h。
检测环节需关注两个重点:
一、低温状态下的启动性能,如车门电机在-40℃时能否正常运转。
二、低温后的机械性能,如塑料部件是否出现裂纹、金属紧固件是否因热胀冷缩松动。
试验后需将样品在室温下恢复4h,待其内部温度与环境一致后,再次检测电气性能,确保低温环境未对元件造成不可逆损伤。
温度循环试验:模拟温度变化的热应力冲击
温度循环试验模拟轨道交通设备在昼夜温差、进出隧道(温差可达10℃以上)等场景下的温度交替变化,重点考核材料因热胀冷缩产生的疲劳应力,以及电气连接点的可靠性。例如,列车车窗玻璃与金属框架的粘接部位,长期经历温度循环可能出现脱胶问题。
该试验依据GB/T 2423.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或IEC 60068-2-38标准。试验循环次数通常为10次~50次,具体根据设备设计寿命确定——地铁车辆一般采用20次循环。
每个循环的温度范围需覆盖设备使用场景的极端值,如从-30℃到50℃。升温与降温速率控制在3℃/min~5℃/min,确保模拟实际环境的温度变化速率。
每个循环的保温时间分为两部分:高温段(50℃)保温2h,低温段(-30℃)保温2h,以充分让样品内部温度达到平衡。
试验过程中需定期检测样品性能:每完成5次循环,取出样品检测电气连接点的电阻变化(如端子排的接触电阻)及机械结构的间隙变化(如车门导轨的配合间隙)。
需注意的是,对于密封设备(如车载控制器),试验时应保持其密封状态,避免 moisture进入影响内部元件;同时需监控样品内部的温度,确保与试验箱温度一致。
湿热试验:检查受潮后的绝缘与腐蚀风险
湿热试验模拟轨道交通设备在梅雨季、沿海潮湿环境下的高湿度场景,主要考核绝缘材料的抗潮性能、金属部件的腐蚀倾向及电气系统的绝缘电阻稳定性。例如,隧道内的信号机若长期处于90%相对湿度环境,其内部电路板可能因受潮短路。
湿热试验分为恒定湿热与交变湿热两类。恒定湿热依据GB/T 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试验条件为温度40℃、相对湿度93%;交变湿热依据GB/T 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12h循环)》,温度从25℃升至40℃再降至25℃,相对湿度从45%升至95%再降至45%。
恒定湿热试验的保温时间一般为48h~96h,适用于考核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的设备(如地下车站的配电箱);交变湿热试验的循环次数为2次~10次,适用于模拟昼夜湿度变化的场景(如户外灯箱)。
试验前需将样品的电气部分通电,模拟实际工作状态——因为电流通过元件时会产生热量,可能影响 moisture的吸附速率。
检测环节的核心指标是绝缘电阻:试验过程中,每12h测试一次样品的绝缘电阻,要求不低于设计值的80%;试验结束后,检查金属部件是否出现锈蚀(如螺丝、接线端子),非金属材料是否出现霉变(如塑料外壳)。
需注意的是,湿热试验后需将样品在室温下干燥48h,再进行最终性能检测,避免残留 moisture影响判断。
温度冲击试验:模拟快速温度变化的极端场景
温度冲击试验针对轨道交通设备在快速进出高温/低温环境的场景,如列车从地下隧道(25℃)驶入冬季户外(-20℃)、或从冷库附近(0℃)进入夏季暴晒的站台(50℃),重点考核材料的抗热冲击能力及密封结构的完整性。
该试验依据GB/T 2423.2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的Na法(液体介质温度冲击)或Nb法(气体介质温度冲击)。轨道交通设备通常采用Nb法,因为气体介质更接近实际环境。
试验的温度范围需覆盖极端值,如从-40℃到60℃。转换时间(即样品从高温箱移至低温箱的时间)需控制在10s以内,模拟快速温度变化;循环次数为3次~10次,根据设备设计要求调整。
每个循环的保温时间为1h:高温段(60℃)保温1h,低温段(-40℃)保温1h,确保样品内部温度达到环境温度。
检测环节需关注密封结构:如车载摄像头的防水密封胶,经过温度冲击后是否出现开裂;同时检查电子元件的焊点是否因热胀冷缩出现脱焊(如PCB板上的电容焊点)。
试验中的注意事项:样品需固定在试验箱内,避免移动时碰撞;对于含有液体的设备(如冷却水箱),需确保液体在低温下不结冰,否则可能导致箱体破裂。
低气压试验:针对高原与高空场景的特殊考核
低气压试验主要针对运行在高海拔地区的轨道交通设备(如青藏铁路列车),模拟高原环境的低气压(即低氧、低空气密度)条件,考核设备的密封性能、电气元件的击穿电压及机械结构的强度。
试验依据GB/T 2423.2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M:低气压》或IEC 60068-2-13标准。试验压力根据海拔高度确定:海拔3000m对应压力约70kPa,海拔5000m对应压力约50kPa。
试验前需检查样品的密封结构,如防水胶圈、透气阀是否安装正确——低气压环境下,密封失效可能导致外部空气进入,影响内部元件的性能。
试验过程中,先将试验箱内的压力降至规定值,保持恒温(如25℃),保温时间为2h~4h;随后恢复常压,检测样品的密封性能(如是否出现漏气)及电气性能(如绝缘子的击穿电压是否下降)。
对于含有空腔的设备(如空调机组的风箱),需在试验中监测空腔内的压力变化,确保与试验箱压力一致;若压力变化速率超过规定值,说明密封存在缺陷。
需注意的是,低气压试验后需将样品放置24h,待内部压力与环境平衡后再进行最终检测。
太阳辐射试验:模拟户外暴晒的光热影响
太阳辐射试验针对户外轨道交通设备(如信号机、站台灯箱、列车外部装饰件),模拟太阳紫外线、红外线的辐射作用,考核材料的老化性能(如褪色、开裂)及设备的温度控制能力。
该试验依据GB/T 2423.2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或IEC 60068-2-5标准。试验的辐照度通常设定为1120W/m²(相当于夏季正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波长范围覆盖280nm~3000nm(包含紫外线与红外线)。
试验时间根据设备的设计寿命确定:
一般为24h~168h(即1天至7天),相当于户外暴露6个月至2年的辐射量(具体换算需参考标准中的加速因子)。
试验过程中需保持试验箱内的温度:通过红外线辐射,样品表面温度可能升至60℃以上,需开启试验箱的冷却系统,维持环境温度与实际场景一致(如夏季户外温度35℃)。
检测环节的重点是外观与性能:试验后检查材料是否出现褪色(如塑料外壳的颜色变化)、开裂(如橡胶密封条的表面裂纹);对于带显示屏的设备(如站台电子屏),需测试其亮度、对比度是否下降。
需注意的是,太阳辐射试验需使用模拟太阳光谱的氙灯或碳弧灯,避免使用普通白炽灯——因为白炽灯的光谱与太阳光谱差异较大,无法准确模拟实际环境。
淋雨试验:验证设备的防水密封性能
淋雨试验是轨道交通设备户外防护的关键试验,模拟降雨、洗车等场景下的水冲击,考核设备的防水等级(IP等级)及密封结构的有效性。例如,列车车门的防水胶条需通过淋雨试验验证,确保暴雨天气时车内不进水;户外信号机需通过淋雨试验达到IP65等级。
试验依据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的IPX3(淋水试验)、IPX4(溅水试验)、IPX5(喷水试验)、IPX6(强烈喷水试验)等级要求。轨道交通设备通常采用IPX5或IPX6等级,对应喷水压力0.3MPa~0.5MPa,流量12.5L/min~100L/min。
试验前需将样品固定在试验台上,调整喷水角度:IPX3要求喷水管与样品表面成60°角,IPX4要求喷水管与样品表面成180°角(即全方位溅水),IPX5/IPX6要求喷水管对准样品的密封部位(如缝隙、接口)。
试验时间根据等级确定:IPX3/IPX4为10min,IPX5为3min,IPX6为3min。对于大型设备(如列车车头),需移动喷水管,确保所有表面都被覆盖。
检测环节需打开样品外壳,检查内部是否进水:若有水滴残留,需记录位置(如接口处、密封胶条缝隙);对于电气设备,需测试其绝缘电阻——进水后绝缘电阻需不低于设计值的50%,否则视为不合格。
需注意的是,淋雨试验后需将样品倒置24h,排出内部积水,再进行电气性能检测,避免积水导致短路。
沙尘试验:考核设备的防尘与抗磨损能力
沙尘试验针对沙漠、多尘地区的轨道交通设备(如新疆地铁、煤矿专用列车),模拟沙尘的侵入与磨损,考核设备的防尘等级(IP等级)及机械部件的抗磨损能力。例如,列车空调的进风口需通过沙尘试验,避免沙尘进入蒸发器导致散热效率下降;车载传感器需通过沙尘试验,确保镜头不被遮挡。
试验依据GB/T 4208中的IP5X(防尘试验)、IP6X(尘密试验)等级要求,或GB/T 2423.3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L:沙尘试验》。IP5X要求沙尘浓度为2kg/m³,IP6X要求沙尘浓度为4kg/m³。
试验前需将样品的通风口打开,模拟实际工作状态——因为通风口是沙尘侵入的主要通道。对于带风扇的设备(如空调机组),需开启风扇,模拟气流携带沙尘的场景。
试验时间为2h~8h:IP5X为2h,IP6X为8h。试验过程中,需保持试验箱内的沙尘处于悬浮状态(通过风机搅拌),确保沙尘均匀覆盖样品表面。
检测环节需关注两个方面:
一、沙尘侵入量——打开样品外壳,称量内部沙尘的重量,要求不超过设计值(如IP5X要求侵入量≤0.1g)。
二、机械磨损——检查运动部件(如轴承、齿轮)的表面磨损情况,要求磨损量不超过设计值的10%。
需注意的是,沙尘试验后需清理样品表面的沙尘,再进行性能检测,避免残留沙尘影响机械运动(如车门导轨的沙尘可能导致卡顿)。
盐雾试验:评估设备的耐腐蚀性能
盐雾试验针对沿海、盐碱地区的轨道交通设备(如厦门地铁、天津滨海轻轨),模拟海水蒸发后的盐雾环境,考核金属材料的耐腐蚀能力及防护涂层的有效性。例如,列车车体的镀锌钢板需通过盐雾试验,确保沿海环境下不出现锈蚀;户外螺栓的防锈涂层需通过盐雾试验验证。
试验依据GB/T 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中的中性盐雾(NSS)、乙酸盐雾(ASS)、铜加速乙酸盐雾(CASS)三种方法。轨道交通设备通常采用NSS法,盐溶液浓度为5%NaCl,pH值为6.5~7.2。
试验的喷雾量为1mL/h~2mL/h(每80cm²面积),试验温度为35℃,相对湿度≥95%。试验时间根据设备的设计寿命确定:
一般为48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