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辆安全与用户体验,而气候环境试验是验证电池在极端温度、湿度、低气压等条件下性能稳定性的核心环节。这些试验需严格遵循国际、国内及行业标准,确保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为电池设计、生产及整车适配提供关键依据。
ISO系列国际标准:性能与循环的基础框架
ISO 12405系列《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组和系统 试验规程》是国际上最核心的新能源电池气候环境试验标准,分为ISO 12405-1和ISO 12405-2两部分。
ISO 12405-1《一般要求》明确了试验的环境基准:试验应在25℃±5℃、相对湿度45%-75%的环境中进行,样品需在试验前预处理24小时,确保状态稳定。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温度传感器的误差≤±0.5℃,电压测量的精度≤±0.5%,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ISO 12405-2《性能试验》聚焦气候环境下的性能评估,其中温度循环试验要求电池系统在-40℃至85℃之间循环10次,每次循环包括低温保持2小时、高温保持2小时,转换时间不超过5分钟。试验后需测试电池的容量保持率(≥80%)及内阻变化率(≤20%),验证温度交替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另一项关键试验是温度冲击试验,ISO 12405-2要求电池在-40℃和85℃之间快速转换,转换时间≤1分钟,循环5次,试验后电池的外观需无变形、漏液,电压偏差≤50mV,确保电池在骤变温度下的结构完整性。
IEC系列国际标准:安全与环境的专项要求
IEC 62660系列《电动汽车用锂蓄电池 性能试验》是国际上针对锂电池气候环境试验的专项标准,其中IEC 62660-2《环境试验》是核心部分。
标准中的高温存储试验要求:电池需在85℃±2℃的环境中存储48小时,存储期间电池的电压需保持在3.0-4.2V之间(针对三元锂电池),试验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需≥85%,且无膨胀、漏液等现象。这一试验模拟了电池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的存储状态,评估其热稳定性。
低温放电试验要求:电池在-20℃±2℃环境中静置24小时后,以0.2C rate放电至终止电压(2.75V/cell),放电容量需≥额定容量的60%。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车辆,这一试验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冬季使用性能。
IEC 62660-2还规定了恒定湿热试验:电池在40℃±2℃、93%RH±3%的环境中存储168小时,试验后电池的绝缘电阻需≥100MΩ,且无腐蚀或短路,评估湿热环境对电池绝缘性能的影响。
国内强制性安全标准:GB 38031的底线要求
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基础性安全标准,其中气候环境试验是确保电池安全的关键环节。
标准中的温度循环试验要求:电池系统在-40℃至85℃之间循环10次,每次循环的高低温保持时间均为4小时,转换时间≤5分钟。试验后需检查电池的外观(无变形、漏液)、电压(单体电压偏差≤50mV)及安全性能(无起火、爆炸),确保电池在温度交替下的结构安全。
高温滥用试验是GB 38031的特色要求:电池在85℃±2℃环境中保持24小时,期间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最大温升≤10℃)及电压变化(无骤降),试验后电池需无安全隐患。这一试验模拟了电池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热失控风险,是安全性能的重要验证。
低温启动试验要求:电池在-30℃±2℃环境中静置24小时后,以1C rate放电10秒,单体电压需≥2.5V,确保电池在极寒环境下能够为车辆提供启动动力。这些要求构成了国内电池安全的底线,是企业生产和整车适配的必备条件。
国内推荐性性能标准:GB/T 31485的性能评估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是我国新能源电池性能评估的核心推荐性标准,其中气候环境下的性能试验为电池的实际使用提供了量化指标。
标准中的高低温性能试验要求:电池在-30℃、0℃、25℃、55℃四个温度点分别测试0.2C rate放电容量,其中-30℃下的放电容量需≥额定容量的70%,55℃下的放电容量需≥额定容量的90%,评估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能量输出能力。
温度对循环寿命的影响试验:电池在45℃±2℃环境中进行循环寿命试验,循环次数需达到1000次以上,容量保持率≥80%。这一试验模拟了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长期使用情况,反映了电池的热稳定性对寿命的影响。
GB/T 31485虽为推荐性标准,但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其量化的性能指标为消费者选择电池产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乘用车细分场景标准:QC/T 1022的模块要求
针对乘用车电池模块的紧凑结构和使用场景,QC/T 1022-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模块技术条件》制定了针对性的气候环境试验要求。
标准中的温度冲击试验要求:模块在-40℃至85℃之间循环10次,每次高低温保持1小时,转换时间≤5分钟。试验后模块的单体电压偏差需≤50mV,且无机械损伤(如壳体开裂、电芯错位)。这一要求针对乘用车模块的小体积、高集成度特点,重点验证温度变化对模块内部电芯一致性的影响。
湿热循环试验:模块在40℃±2℃、93%RH±3%环境中循环10次(每次24小时),试验后模块的绝缘电阻需≥100MΩ,且无腐蚀(如极柱氧化、壳体生锈)。这一试验模拟了南方湿热地区的环境,评估模块的绝缘和耐腐蚀性能。
QC/T 1022的要求贴合乘用车的使用场景,为模块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具体的性能目标,是乘用车电池适配的重要依据。
商用车细分场景标准:GB/T 34598的重载要求
商用车(如卡车、客车)的电池容量大、使用环境恶劣,GB/T 34598-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模块 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针对这些特点补充了特殊的气候环境要求。
标准中的低气压环境试验:模拟高原地区的低气压环境(50kPa,相当于5000米海拔),电池模块在该环境中存储24小时后,以0.5C rate放电,容量保持率≥85%,且无泄漏或变形。这一要求解决了商用车在高原地区的动力衰减问题。
高温高湿循环试验:模块在40℃±2℃、90%RH±3%环境中循环20次(每次24小时),试验后模块的电压偏差≤50mV,且无鼓包或漏液。这一试验模拟了商用车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期使用,评估模块的耐候性。
商用车的电池模块通常需要承受更大的机械应力和环境压力,GB/T 34598的要求更严格,确保了商用车电池的可靠性。
换电模式细分标准:GB/T 40032的接口要求
换电模式的电池需要频繁插拔,接口的可靠性是关键,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针对换电电池的气候环境适应性制定了特殊要求。
标准中的温度循环试验:换电电池在-30℃至60℃之间循环10次,每次循环的高低温保持时间为2小时,转换时间≤5分钟。试验后换电接口的插拔力变化≤20%,接口的接触电阻≤10mΩ,确保换电过程的顺畅和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湿热环境下的接口性能试验:换电电池在40℃±2℃、93%RH±3%环境中存储168小时后,接口的防水性能需达到IP67等级(无进水),插拔力变化≤15%,评估湿热环境对接口密封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换电模式的电池需要频繁暴露在外界环境中,GB/T 40032的要求确保了换电接口在气候环境变化下的稳定性,是换电模式推广的重要保障。
高原地区补充标准:低气压环境的适应性
我国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的海拔高、气压低(50kPa以下),电池的性能会受到低气压的影响,GB/T 34598-2017中的低气压试验为高原地区的电池应用提供了依据。
标准中的低气压存储试验:电池在50kPa±5kPa、25℃±2℃环境中存储24小时后,以0.5C rate放电,容量保持率≥85%,且无泄漏或变形。这一试验模拟了高原地区的存储环境,评估电池的气体泄漏和结构稳定性。
低气压放电试验:电池在50kPa环境中以1C rate放电,放电时间需≥额定时间的90%,单体电压偏差≤50mV,确保电池在高原地区的动力输出稳定。这些要求解决了高原地区电池性能衰减的问题,提升了电池的区域适应性。
湿热地区补充标准:恒定湿热的绝缘要求
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如广东、海南)的温度高、湿度大,电池的绝缘性能易受影响,GB/T 2423.4-2008《交变湿热试验方法》是湿热环境试验的核心依据。
标准中的交变湿热试验:电池在40℃±2℃、93%RH±3%环境中循环10次(每次24小时,12小时湿热、12小时干燥)。试验后电池的绝缘电阻需≥100MΩ(直流500V测量),且无腐蚀(如极柱氧化、壳体生锈),评估湿热环境对电池绝缘性能的影响。
试验中的湿度控制要求:试验箱内的湿度波动≤±3%,样品表面的凝露时间≤1小时,避免凝露对电池内部电路的短路风险。这些要求确保了电池在湿热环境下的绝缘安全,是南方地区电池应用的重要保障。
寒冷地区补充标准:极寒环境的启动要求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的冬季温度低至-40℃以下,电池的启动性能是关键,GB/T 2423.1-2008《低温试验方法》中的低温启动试验为寒冷地区的电池应用提供了依据。
标准中的低温启动试验:电池在-30℃±2℃环境中静置24小时后,以1C rate放电10秒,单体电压需≥2.5V,且电池无鼓包或漏液。这一试验模拟了极寒环境下的车辆启动场景,评估电池的瞬间动力输出能力。
低温循环试验:电池在-40℃至25℃之间循环5次,每次循环的低温保持时间为4小时,转换时间≤5分钟。试验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70%,且无机械损伤,确保电池在寒冷环境下的循环性能。这些要求解决了寒冷地区电池启动困难的问题,提升了电池的冬季使用性能。
试验方法细节标准:GB/T 2423的操作规范
气候环境试验的准确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方法,GB/T 2423系列《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为试验的具体操作提供了详细依据。
GB/T 2423.1-2008《低温试验方法》规定了低温试验的温度均匀性:试验箱内的温度偏差≤±2℃,样品表面的温度差异≤3℃,确保样品各部位受温均匀。升温速率要求为1-5℃/min,避免温度变化过快对电池造成机械应力。
GB/T 2423.2-2008《高温试验方法》要求高温试验的温度稳定性:试验箱内的温度波动≤±1℃,样品的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确保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GB/T 2423.22-2012《温度变化试验方法》规定了温度冲击试验的转换时间:从高温区到低温区的转换时间≤5分钟,确保温度变化的速率符合实际环境中的骤变情况。这些细节标准使试验操作有章可循,确保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试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