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壁空调的运行噪音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关键指标之一,而实际使用中,不同气候环境(如高温、低温、高湿度、低气压等)会改变空调的负荷状态、部件摩擦特性及气流动力特性,进而导致噪音值波动。因此,在气候环境试验中开展噪音值变化测试,既是验证产品环境适应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优化噪音控制设计的核心依据。
挂壁空调气候环境试验中噪音测试的核心目标
与常规实验室静音环境下的噪音测试不同,气候环境试验中的噪音值变化测试,核心目标是揭示“气候变量-空调运行状态-噪音输出”的关联逻辑。具体而言,一、识别哪些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会显著影响噪音值,及其影响的阈值范围。
二、验证空调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噪音是否仍符合产品标准或用户需求。
三、关联实际用户场景(如南方夏季高温、北方冬季低温、高原低气压),确保测试结果能直接指导产品优化。
例如,当空调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时,压缩机负荷增加,可能导致压缩机振动加剧,进而传递至室内机产生额外噪音;而低温环境下,风扇叶片与低温空气的摩擦特性变化,也可能改变气流噪音的频率分布。这些关联只有通过气候环境试验中的噪音测试才能准确捕捉。
气候环境试验中关键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气候环境试验的核心是“单一变量法”,因此需优先选择对空调运行影响最显著的气候变量: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力。温度范围通常覆盖挂壁空调的设计使用区间(室内侧-15℃~45℃,室外侧-25℃~55℃);相对湿度需包含高湿(如80%RH~90%RH,模拟南方梅雨季)和低湿(30%RH~40%RH,模拟北方冬季)场景;大气压力则覆盖平原(101kPa)到中高原(86kPa,如昆明)的典型气压值。
变量控制的精度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例如,气候舱的温度控制需达到±0.5℃的波动范围,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空调负荷频繁变化,进而干扰噪音测试;湿度控制需避免蒸发器结露过量导致的水滴噪音,因此高湿试验时需监测蒸发器表面温度,确保其高于露点温度1℃以上;气压控制则需采用密闭舱体结合抽气/充气系统,确保气压稳定时间≥30分钟后再启动测试,避免气压变化引发的气流不稳定。
噪音测试系统的搭建与校准
噪音测试系统需满足GB/T 17758-2016《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要求,核心设备包括:1级精度声级计(频率响应20Hz~20kHz)、自由场型麦克风(避免反射声干扰)、数据采集仪(采样率≥48kHz)。麦克风的安装位置需严格遵循“用户聆听点”标准:距挂壁空调室内机出风口中心1m,高度1.5m,与空调正面垂直,确保采集的是“直达声”而非反射声。
测试前的校准是关键环节。首先,需用标准声源(如94dB@1kHz的活塞发声器)校准声级计,确保误差≤±0.5dB。
其次,需测量气候舱的背景噪音,要求背景噪音比被测空调噪音低10dB(A)以上(如空调噪音预计为40dB(A),则背景噪音需≤30dB(A)),否则需对舱体进行声学处理(如贴附吸声棉);最后,需固定麦克风的位置,用激光测距仪确认每次测试的位置偏差≤5cm,避免因位置变化导致的噪音值误差。
温度对挂壁空调噪音值的影响机制与测试分析
温度是影响挂壁空调噪音的最显著气候变量,其影响主要通过“负荷变化”和“材料特性变化”两个路径实现。在高温环境(如室内35℃、室外45℃)下,空调的制冷负荷显著增加,压缩机需提高转速以满足冷量需求,导致压缩机的振动幅值增大(通常可增加1~3mm/s),振动通过制冷剂管路传递至室内机,引发“低频嗡嗡声”(频率100~300Hz);同时,室外机风扇需提高转速以加强散热,室外侧气流噪音(频率500~1000Hz)也会随之增加。
在低温环境(如室内5℃、室外-15℃)下,空调进入制热模式,室内机风扇需吹过蒸发器加热空气,此时低温空气的密度更高(比25℃时高约10%),风扇叶片与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加,导致气流噪音的声压级上升2~4dB(A);此外,压缩机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启动时的摩擦噪音(频率200~400Hz)会短暂升高(持续10~30秒),这也是低温环境下用户常抱怨“启动噪音大”的主要原因。
测试时,需针对不同温度点(如-15℃、0℃、25℃、35℃、45℃)分别运行空调至稳定状态(通常需30~60分钟),然后采集1分钟的连续噪音值,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LAeq)及1/3倍频程谱,通过对比谱图变化,明确温度影响的噪音频率范围。
湿度对挂壁空调噪音值的影响机制与测试分析
相对湿度对噪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冷凝水相关噪音”和“气流阻力变化”两个方面。在高湿度环境(如80%RH~90%RH)下,室内机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若接水盘的引流设计不合理(如坡度不足、排水孔堵塞),水滴会直接撞击接水盘或底盘,产生“间歇性滴答声”(声压级约30~40dB(A)),这种噪音虽然声压级不高,但频率集中在1000~2000Hz,属于人耳敏感频率,对用户体验影响较大。
此外,高湿度环境下,蒸发器翅片间的冷凝水会形成水膜,增加气流的阻力,导致风扇需提高转速以维持风量,进而增加气流噪音(声压级上升1~2dB(A))。而在低湿度环境(如30%RH~40%RH)下,空气的含湿量低,蒸发器表面无结露,气流阻力较小,风扇转速更低,噪音也相对较小。
测试时,需在高湿度试验中同步监测蒸发器表面温度、接水盘排水量及风扇转速:蒸发器表面温度需控制在露点温度+1℃~+2℃,避免结露过量;接水盘排水量需通过重量法测量(每10分钟记录一次),若排水量超过设计值的15%,则需检查排水系统;风扇转速需通过转速仪测量,确保其变化与湿度变化的关联性(如湿度每增加10%RH,转速增加50~100rpm)。
气压对挂壁空调噪音值的影响机制与测试分析
大气压力的影响主要通过“空气密度变化”作用于空调的气流系统和压缩机运行。在低气压环境(如86kPa,模拟海拔1500m的高原地区)下,空气密度约为平原地区的85%,室内机风扇需提高转速(通常增加20%~30%)才能维持设计风量,导致气流噪音的声压级上升3~5dB(A);同时,室外机冷凝器的散热效率因空气密度降低而下降,压缩机需提高排气压力以维持制冷循环,导致压缩机振动幅值增加(约1~2mm/s),传递至室内机产生低频噪音(频率100~200Hz)。
在高气压环境(如106kPa,模拟低海拔沿海地区)下,空气密度略高,风扇转速可适当降低,气流噪音也会略有下降(约1~2dB(A)),但影响远小于低气压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气压变化对噪音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当气压从101kPa降至86kPa时,风扇转速和压缩机振动的变化会叠加,导致总噪音值上升5~7dB(A),这也是高原地区用户抱怨空调噪音大的主要原因。
测试时,需确保气压稳定后再启动空调:首先将气候舱气压调整至目标值(如86kPa),关闭气压调节系统,等待30分钟确保气压波动≤±0.5kPa,然后启动空调并运行至稳定状态(约30分钟),再开始噪音采集。这样可避免气压变化引发的气流不稳定,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噪音值变化测试的数据有效性验证方法
为确保测试结果能真实反映气候环境对噪音的影响,需通过三种方法验证数据有效性:重复性验证、相关性验证和场景匹配验证。重复性验证要求在同一气候条件下,连续测试3次,等效连续A声级(LAeq)的偏差≤1dB(A),若偏差超过1dB(A),则需检查气候变量控制精度或测试系统是否存在干扰(如背景噪音突然升高)。
相关性验证需分析气候变量与噪音值的关联:例如,温度从25℃升至45℃时,LAeq应呈单调上升趋势(如每升高5℃,LAeq增加0.5~1dB(A));湿度从30%RH升至90%RH时,若存在冷凝水噪音,则LAeq会出现“突变点”(如湿度超过70%RH后,LAeq突然上升3dB(A))。若关联不符合逻辑(如温度升高但LAeq下降),则需重新检查测试流程(如空调是否进入过载保护模式)。
场景匹配验证需将测试结果与实际用户场景关联:例如,高原地区的测试结果(86kPa下LAeq为45dB(A))需与该地区用户的噪音投诉数据对比,若用户反馈的噪音值与测试结果一致,则说明测试结果有效;若存在显著差异(如用户反馈50dB(A)而测试结果为45dB(A)),则需检查测试条件是否符合实际场景(如是否考虑了室外机安装位置的反射声)。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