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玻璃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核心组件,长期面临昼夜温差、暴雨骤降、阳光暴晒等气候环境挑战,频繁的温度骤变易引发内部应力集中,甚至炸裂。耐热冲击性能测试作为评估玻璃应对温度剧变能力的关键手段,直接关联其使用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是玻璃产品质量管控与工程验收的核心试验。
耐热冲击性能测试的核心定义与标准依据
耐热冲击性能指建筑玻璃在短时间温度剧变下保持结构完整的能力,本质是评估热应力与玻璃抗张强度的平衡——温度骤变会导致玻璃表面与内部形成温度梯度,引发热应力,若超过玻璃强度极限则破裂。
我国测试主要依据GB/T 15763.2-2005(钢化玻璃)、GB/T 9963-2016(钢化玻璃)及GB/T 11944-2012(中空玻璃),国际参考ISO 1288-1:2000(玻璃耐热冲击试验)与ASTM C1525-19(建筑玻璃测试)。不同标准的温差要求差异显著:钢化玻璃需承受200℃温差(250℃→0℃),中空玻璃仅需50℃(80℃→30℃),源于使用场景的温度梯度差异。
标准的适用范围需明确:钢化玻璃用于幕墙、外窗,需应对极端骤变;中空玻璃因空气层隔热,温度梯度小,故要求较低。理解标准逻辑,是测试有效性的前提。
例如,GB/T 9963-2016对钢化玻璃的严格要求,源于其在夏季暴晒后遇暴雨的场景——玻璃表面温度可达60℃以上,暴雨骤降会使表面温度10分钟内降至20℃,内部温度滞后导致应力集中,若玻璃耐热冲击性能不足,极易炸裂。
测试样品的制备要求与前期处理
测试样品的制备需遵循尺寸、数量与状态的严格规定。试样通常为300mm×300mm或200mm×200mm正方形(厚度>12mm时可增大至400mm×400mm),数量至少5块(保证统计可靠性)。夹层或中空玻璃需保留完整结构,不得拆解;Low-E玻璃需保护涂层不受划伤。
边缘处理是关键:玻璃边缘需磨边或倒棱(倒角半径≥2mm),消除切割时的微裂纹——这些微裂纹是应力集中源,若未处理,测试中边缘易先破裂,误判玻璃本身性能。
前期处理需消除初始应力与温度偏差:试样需在23℃±2℃、相对湿度50%±5%环境中放置24小时以上,释放加工残留应力(如钢化玻璃的淬火应力)。刚生产的玻璃需延长至48小时,确保应力稳定。
测试前需检查试样状态:记录表面划痕、气泡或杂质位置,若存在>5mm划痕需更换试样——初始缺陷会导致测试中提前破裂,影响结果真实性。例如,一块带边缘划痕的钢化玻璃,测试时可能从划痕处裂开,但这是加工缺陷而非耐热性能问题。
常用测试设备的类型与工作原理
耐热冲击测试设备主要分为液体介质型与气体介质型两类,适用场景各有不同。液体介质型以高温油槽(硅油)与低温水槽为核心,通过液体快速传递热量,模拟极端温度骤变(如钢化玻璃的250℃→0℃测试)。其优点是温度均匀、传递效率高,适合厚玻璃或钢化玻璃。
气体介质型以冷热冲击试验箱为代表,通过风机循环高温/低温空气,模拟实际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如中空玻璃的80℃→30℃测试)。设备工作腔分高温区与低温区,机械臂快速转移试样(≤10秒),温度范围覆盖-40℃至300℃,满足不同标准要求。其优势是更接近实际使用环境,适合复合玻璃(如夹层、中空)。
设备选择需匹配玻璃类型:测试钢化玻璃选液体介质型,因液体能快速让玻璃整体升温;测试中空玻璃选气体介质型,因空气层的导热特性与实际一致——中空玻璃的空气层会减缓内层温度变化,故气体介质测试更真实反映其使用性能。
部分高端设备带实时温度监测功能:通过热电偶粘贴试样中心,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分析内部温度梯度。例如,测试中空玻璃时,可监测内层与外层玻璃的温度差,解释其耐热冲击性能优于单层玻璃的原因(空气层隔热,温度梯度小)。
测试过程的关键操作步骤解析
测试过程需严格遵循“预热-保温-转移-冷却-观察”的流程。首先,设备预热:开启高温介质(油槽加热至设定温度,如250℃)与低温介质(水槽冷却至0℃),确保温度波动≤±2℃——温度不稳定会导致测试结果偏差。
试样放置:用绝热夹具(陶瓷或塑料)固定试样,避免手温影响,完全浸入高温介质中保温10分钟(使玻璃整体升温均匀)。若保温时间不足,试样内部温度未达设定值,测试温差会减小,结果偏乐观。
快速转移:在10秒内将试样从高温介质转入低温介质,确保温度骤变的有效性。转移时间过长(如超过15秒),试样在空气中冷却,实际温差降低,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例如,钢化玻璃测试中,转移时间若超10秒,表面温度可能下降10℃,导致实际温差仅190℃,未达到标准要求。
冷却与观察:试样在低温介质中保温10分钟后,取出置于室温冷却,检查是否破裂。若标准要求循环测试(如3次循环),需重复上述步骤,每次循环后记录状态。例如,中空玻璃需循环3次80℃→30℃,无脱层则合格。
温度参数的设定逻辑与影响因素
温度参数的设定需基于玻璃使用场景与标准要求。核心参数是温差(ΔT):即高温与低温的差值,直接反映温度骤变的剧烈程度。例如,钢化玻璃的ΔT=200℃(250℃-0℃),源于夏季暴晒后暴雨的极端场景;中空玻璃的ΔT=50℃(80℃-30℃),源于昼夜温差的常规场景。
高温温度的设定需考虑玻璃软化点:普通浮法玻璃软化点约550℃,故高温介质温度需低于此值(如钢化玻璃用250℃),避免玻璃变形。低温温度的设定需考虑玻璃脆性转变温度:温度过低(如-20℃)会增加玻璃脆性,导致误判——若测试中玻璃因低温脆性破裂,而非热应力,结果无效。
介质温度的稳定性是关键:液体介质需用搅拌装置保持均匀,气体介质需用风门调节风速,确保温度波动≤±2℃。例如,油槽未搅拌时,上层温度可能比下层高5℃,导致试样局部过热,测试中提前破裂。
不同玻璃类型的温度参数差异:夹层玻璃的中间膜(PVB)热膨胀系数是玻璃的3倍,故测试温差需低于钢化玻璃(如50℃),避免膜层与玻璃脱层;Low-E玻璃的涂层(银层)耐高温能力有限,高温温度需≤150℃,防止涂层氧化失效。
试样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数据记录
测试中需实时监测的参数包括:介质温度波动、转移时间、试样浸入深度(需完全浸没)。数据记录需详细:试样编号、尺寸、高温/低温温度、保温时间、转移时间、循环次数、测试后状态(破裂位置、裂纹长度)。
自动设备可通过传感器采集试样表面温度:例如,用热电偶粘贴试样中心,记录从250℃降至0℃的曲线,分析温度传递的滞后性——钢化玻璃的温度从表面到中心需5分钟,故保温10分钟才能确保整体升温。
手动测试需用秒表记录转移时间:确保≤10秒,并用温度计每5分钟测量介质温度,避免温度漂移。例如,测试中空玻璃时,若低温水槽温度升至5℃(标准要求0℃),需添加冰块调整,否则温差减小,结果不准确。
复合玻璃需监测内部状态:测试夹层玻璃时,需观察中间膜是否脱层;测试中空玻璃时,需检查密封胶是否开裂。例如,中空玻璃测试中,若密封胶开裂,空气层进水,会导致内层玻璃温度变化加快,影响耐热性能。
结果判定的指标与失效形式分析
结果判定的核心指标是“是否破裂”:根据标准,试样出现任何可见裂纹、破裂或脱层,均判定不合格。对于钢化玻璃,微小裂纹也视为失效——钢化玻璃碎片小,但裂纹会快速扩展,影响安全。
常见失效形式及原因:边缘破裂(边缘微裂纹导致应力集中)、中心破裂(温度梯度过大,中心与边缘应力差超过强度)、自爆(内部硫化镍杂质膨胀,引发应力)。例如,钢化玻璃测试中,裂纹从边缘开始向中心扩展,多因边缘未磨边;中心破裂则因温度骤变过快,中心温度未跟上表面变化。
复合玻璃的失效形式不同:夹层玻璃可能出现中间膜脱层(PVB与玻璃热膨胀系数差异),中空玻璃可能出现密封胶开裂(密封胶耐温性不足)。例如,夹层玻璃测试中,若中间膜脱层,即使玻璃未裂,也判定不合格——脱层会影响隔音与隔热性能。
结果分析需结合失效位置:若多块试样均从边缘破裂,说明边缘处理不到位;若从中心破裂,说明温度参数设定过高(温差过大);若出现自爆,需检查玻璃内部杂质含量(如硫化镍)——这是钢化玻璃在使用中自爆的主要原因,耐热冲击测试可提前发现。
不同玻璃类型的测试差异对比
不同玻璃类型的耐热冲击性能差异显著,源于结构与材料特性:
1、钢化玻璃:经淬火处理,表面形成压应力(≥90MPa),耐热冲击性能最优,可承受200℃温差(250℃→0℃),无破裂。其优势是压应力抵消了热应力,故不易裂。
2、夹层玻璃:由两层玻璃与PVB膜复合而成,PVB膜的弹性吸收热应力,耐热冲击性能优于单层玻璃(可承受100℃温差),失效形式为膜层脱层而非玻璃破裂。
3、中空玻璃:两层玻璃间有空气层,隔热效果好,温度梯度小,可承受50℃温差(80℃→30℃),失效形式为密封胶开裂或玻璃边缘破裂。
4、普通浮法玻璃:无强化处理,耐热冲击性能最差,仅能承受30℃-50℃温差,易因温度骤变破裂(如夏天暴晒后淋冷水)。
测试差异源于使用场景:钢化玻璃用于幕墙,需应对极端骤变;普通玻璃用于室内隔断,温差小,故测试要求低。了解这些差异,可针对性选择玻璃类型——如幕墙选钢化玻璃,室内隔断选普通玻璃。
测试中的常见误差来源与控制方法
测试误差主要源于温度波动、转移时间过长、试样预处理不足与夹具影响,需针对性控制:
1、温度波动:用带搅拌的液体介质槽或恒温控制的气体试验箱,确保温度波动≤±2℃。例如,油槽未搅拌时,上层温度比下层高5℃,导致试样局部过热,结果偏严。
2、转移时间过长:用自动机械臂转移试样(≤10秒),手动测试用秒表计时,避免超过15秒。例如,转移时间超10秒,钢化玻璃表面温度下降10℃,实际温差减小,结果偏乐观。
3、预处理不足:试样需放置24小时以上,释放初始应力。若未放置,钢化玻璃的淬火应力未稳定,测试中易提前破裂,结果不准确。
4、夹具影响:用绝热夹具(陶瓷)固定试样,避免金属夹具导热(金属会快速带走试样热量,导致局部温度降低)。例如,用铁夹具固定试样,会使边缘温度比中心低10℃,导致边缘先破裂。
误差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可靠的关键:每一步操作都需遵循标准,减少人为或设备因素的影响——只有可靠的测试结果,才能真实反映玻璃的耐热冲击性能。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