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太阳能电站支架气候环境试验的抗雪载能力测试

太阳能电站支架是光伏组件的支撑核心,在寒区需承受积雪的静压力与融化再冻结的动荷载,抗雪载能力测试因此成为验证支架可靠性的关键气候环境试验。本文围绕测试的标准、方法与要点展开,详解如何科学评估支架的抗雪载性能。

测试的标准依据

抗雪载能力测试需遵循国际与国内权威标准,国际上常用IEC 62682《光伏系统结构-设计要求》,规定了荷载计算方法与测试工况;国内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为核心,明确不同地区的基本雪压(如东北0.5-1.0 kPa、青藏高原1.2 kPa)。

《光伏电站支架技术规范》(GB/T 33644-2017)进一步细化要求,规定测试荷载需按设计值的1.2-1.5倍验证,确保极端雪载下的安全性。

测试前需结合项目地域调整标准,如高海拔地区需修正雪压值(考虑大气压力对雪密度的影响),避免标准不符导致结果偏差。

若项目采用国际标准,需注意IEC与GB的差异(如IEC要求挠度≤跨度1/200,GB为1/150),确保指标一致。

雪荷载的计算要点

雪荷载计算分三步:先取地面雪压(50年一遇的最大雪压,由气象数据统计得出),再乘以积雪分布系数(与支架倾角相关,倾角>30°取0.5-0.7,<15°取1.2-1.5),得到屋面雪荷载。

需考虑不均匀积雪工况——漂移雪(由风吹形成,荷载为均匀积雪的2倍)、局部堆积雪(如组件间隙,荷载为3倍),这是测试的危险工况。

融雪再冻结会增加雪密度:新雪密度100-150 kg/m³,冻结后可达300-400 kg/m³,需将动态雪荷载纳入计算(如冻结后的雪压=积雪深度×冻结雪密度×重力加速度)。

参数需参考当地气象数据,如阿勒泰最大积雪1.5米,雪密度200-300 kg/m³,计算雪压时需准确代入。

试样的制备要求

试样需与实际支架完全一致:材质(如Q235B钢、6063铝合金)、尺寸(如主梁跨度6米)、连接方式(如M12高强螺栓)需1:1还原。

组装需按工程规范:螺栓拧紧扭矩(M12为80-100 N·m)、焊缝高度(如6mm)需与设计一致,避免组装误差影响强度。

需制备3组重复试样,取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试样需预处理24小时(常温放置),消除组装内应力。

若支架有多种规格(如5米、6米跨度),需分别制备试样,覆盖所有工程工况。

加载方式与设备

核心设备为液压加载系统,配0.5级精度的压力传感器(测荷载)、位移传感器(测挠度),可施加静、动态荷载。

均匀加载用沙袋/液袋(模拟大面积积雪),集中加载用千斤顶(模拟局部堆积雪);动态加载用正弦波(频率0.1-0.5 Hz,重复1000次),模拟融雪再冻结的反复荷载。

加载点需选关键部位:主梁跨中(弯矩最大)、边缘(漂移雪堆积处),缓慢施加(每秒增加1%设计荷载),避免冲击荷载破坏试样。

设备需提前校准(如压力传感器每年校准1次),确保荷载测量准确。

数据监测的关键

监测内容包括:荷载值(实时跟踪加载量)、位移(用LVDT测主梁挠度,精度0.01mm)、应力(应变片贴连接点、焊缝处,测受力峰值)、温度(低温工况用热电偶,测试样温度)。

实时绘制荷载-位移曲线:线性段为弹性变形,非线性段为屈服阶段,曲线斜率为0时达极限荷载。

监测点需覆盖薄弱部位:如主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应力集中)、长细比大的斜撑(易失稳),及时发现异常(如位移突然增大)并停止加载。

数据用软件(如LabVIEW)实时存储,避免人工记录误差,确保结果可追溯。

评价指标的设定

核心指标:极限荷载≥设计荷载×1.5(钢结构)或×1.8(铝合金),允许挠度≤跨度/150(如6米梁允许40mm),安全系数≥1.5(钢)/1.8(铝)。

塑性变形能力:曲线非线性段越长,说明支架能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避免突然断裂(钢结构优于铝合金)。

工况对比:不均匀积雪的极限荷载需≥均匀积雪的1.2倍,确保危险工况安全。

指标需与标准一致,如IEC 62682要求挠度≤跨度/200,需按项目采用的标准调整。

特殊工况的模拟测试

不均匀积雪:在支架一侧施加2倍设计荷载,另一侧施加0.5倍,测试抗扭性能(需无明显侧移)。

融雪再冻结:加载(设计荷载)→保持2小时→卸载→再加载(1.2倍设计荷载),重复3次,测试残余变形(需≤允许值的10%)。

低温工况:在-20℃环境箱中施加设计荷载,测试材料脆性(避免焊缝断裂)。

结合地域调整工况:如新疆增加融雪次数(每年10次),东北模拟-30℃低温。

测试后的损伤检查

目视检查:看支架是否变形(梁弯曲、立柱倾斜)、焊缝是否开裂、螺栓是否松动。

尺寸测量:用钢卷尺测残余变形(如主梁挠度,需≤允许值的5%)。

无损检测:超声探伤查焊缝内部缺陷(气孔、裂纹),磁粉探伤查表面裂纹(如螺栓孔周围)。

记录损伤原因(如螺栓松动因扭矩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如增加螺栓数量),24小时内完成检查(避免时效变形扩大)。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100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