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是车内舒适性的核心部件,其可靠性与声学性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在机械环境试验中,振动与噪声是评估空调部件耐用性、声学特性的关键指标——有效控制试验中的振动噪声,既能精准验证部件性能,也能提前识别设计缺陷,是汽车空调研发中连接设计与量产的重要环节。
汽车空调部件机械环境试验的振动噪声来源分析
汽车空调部件在机械环境试验中的振动噪声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压缩机的旋转不平衡,如曲轴、活塞等旋转部件动平衡误差,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周期性振动,通过固定支架传递至空调总成。
二、鼓风机的气流扰动,叶轮设计不合理或蜗壳间隙过大时,气流在蜗壳内形成涡流,引发空气动力性噪声。
三、制冷剂管路的脉动,制冷剂在压缩机做功后压力波动,会导致管路振动并辐射噪声。
四、部件间的装配间隙,如蒸发器与壳体、鼓风机与支架的配合间隙,在振动试验中易产生撞击噪声。
五、试验台的振动传递,若试验台未做隔振处理,台体自身振动会叠加至部件,干扰试验结果。
以压缩机为例,若动平衡精度仅达G6.3级(ISO 1940),高速运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压缩机壳体振动加速度达15m/s²以上,传递至空调总成后,可能引发管路与壳体的共振;鼓风机的叶轮若采用前向叶片设计,气流出口角大,涡流强度高,空气动力性噪声可较后向叶片高5~8dB(A)。
振动试验中的共振风险与控制策略
共振是振动试验中最易导致部件损坏的因素——当试验频率与部件固有频率重合时,振动幅值会被放大数倍,引发部件疲劳裂纹或断裂。控制共振的核心是“避”或“抑”:“避”即通过模态试验获取部件固有频率,调整试验条件避开共振点;“抑”则通过设计优化降低共振响应。
模态试验通常采用锤击法或激振器法,获取部件的一阶、二阶固有频率(如某款空调壳体的一阶固有频率约180Hz)。若试验频率范围包含固有频率,需调整试验谱,如将扫频范围从10~200Hz改为10~170Hz;若无法调整,则需增加阻尼,如在管路外包覆3mm厚丁基橡胶阻尼带,或在壳体内部粘贴沥青基阻尼板,可使共振幅值降低40%~60%。
此外,修改部件结构也能改变固有频率:如在空调壳体增设十字形加强筋,可将固有频率从180Hz提升至250Hz,避开试验中的低频共振区;将鼓风机支架的材料从普通钢板改为铝合金,虽减轻重量,但需增加厚度以保证刚度,避免固有频率下降。
噪声测试的关键指标与基准设定
噪声测试需关注三个核心指标:声压级(SPL,单位dB(A))、声功率级(单位dB)、频谱分析(识别噪声频率分布)。其中,A计权声压级最贴近人耳对噪声的感知,是评价车内空调噪声的主要指标。
基准设定需结合行业标准与企业要求:行业标准如ISO 3745(声学 消声室和半消声室的声学特性测量)、GB/T 18697(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规定了测试环境(如半消声室背景噪声≤25dB(A))与工况(如怠速、50km/h、100km/h);企业标准则更严格,如豪华车要求怠速时空调开启(鼓风机3档)的车内噪声≤40dB(A),紧凑型车≤45dB(A)。
测试时需模拟实际工况:如鼓风机需覆盖1~5档转速(对应风速1.5~5m/s),压缩机需覆盖低、中、高负荷(对应制冷剂压力1.5~3.0MPa),采集不同工况下的噪声数据。若某工况下声压级超过基准值,需通过频谱分析定位噪声源——如1000Hz附近的峰值通常来自鼓风机叶片通过频率,200Hz附近的峰值可能来自压缩机振动。
结构优化在振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结构优化是从根源上控制振动噪声的关键,需针对不同部件设计:对于压缩机,需提高旋转部件的动平衡精度(如从G6.3级提升至G2.5级),减少离心力引发的振动;对于鼓风机,采用后向叶片设计(出口角≤90°)可降低涡流强度,或增加叶片数量(如从6片增至8片)改变叶片通过频率,避开人耳敏感频段(1000~2000Hz);对于制冷剂管路,采用柔性连接管(如丁腈橡胶软管)吸收压力脉动,或优化管路走向(如采用大弯曲半径、减少直角弯),降低管路振动幅值。
以某款空调管路为例,原设计采用硬管直接连接压缩机与冷凝器,制冷剂脉动导致管路振动加速度达20m/s²,优化后改用“硬管+150mm柔性软管”组合,振动加速度降至5m/s²以下;蒸发器与壳体的配合则采用过盈配合(间隙≤0.1mm),避免振动试验中的撞击噪声。
材料选择对振动衰减的影响
材料的阻尼特性直接影响振动噪声的传递:橡胶、聚氨酯、阻尼合金等材料内阻尼大,能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消耗;金属材料(如钢、铝)阻尼小,但刚度高,需与阻尼材料组合使用。
压缩机的固定支架通常采用橡胶垫(如丁腈橡胶),其阻尼比(0.1~0.3)远高于钢(0.001~0.005),可隔离70%以上的压缩机振动;制冷剂管路的柔性接头采用氟橡胶,既耐制冷剂腐蚀,又能吸收管路脉动;空调壳体采用PP+EPDM-T20材料(聚丙烯+20%三元乙丙橡胶),兼具刚度与阻尼,壳体振动辐射噪声较纯PP材料低3~5dB(A)。
阻尼材料的应用需注意位置:如在鼓风机蜗壳内粘贴丁基橡胶阻尼板(厚度2mm),可直接衰减叶轮涡流引发的结构振动;在空调管路外包覆铝箔阻尼胶带,可同时降低管路振动与辐射噪声。
装配工艺对振动噪声的抑制作用
装配工艺的标准化是保证振动噪声性能的最后环节,关键控制点包括:
一、紧固力矩,如压缩机固定螺栓需采用12~15N·m的力矩(依螺栓规格M8),力矩不足会导致松动,力矩过大会引发螺栓疲劳。
二、同轴度,如鼓风机叶轮与蜗壳的同轴度需≤0.2mm,偏差过大会导致叶轮与蜗壳摩擦,产生高频噪声。
三、密封处理,如蒸发器与壳体之间的密封胶条需完全贴合,避免气流泄漏产生“嘶嘶”声。
某车企曾因鼓风机装配同轴度偏差(0.5mm),导致试验中噪声达58dB(A),调整夹具保证同轴度≤0.2mm后,噪声降至49dB(A);另一个案例中,压缩机固定螺栓力矩仅8N·m,振动试验中螺栓松动,引发压缩机壳体振动加速度达25m/s²,重新按15N·m紧固后,加速度降至10m/s²以下。
试验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与调整方法
实时监测是避免试验异常、保证数据准确的关键,需关注两类参数:振动参数(加速度、频率、幅值)与噪声参数(声压级、频谱)。试验设备需具备实时报警功能——如振动加速度超过20m/s²、声压级超过基准值5dB(A)时,自动停止试验。
异常原因需快速定位:若振动幅值突然增大,可能是部件松动(如鼓风机固定螺栓松脱)或共振(试验频率与固有频率重合);若噪声声压级骤升,可能是叶轮与蜗壳摩擦(同轴度偏差)或气流泄漏(密封胶条脱落)。调整方法对应:松动则重新紧固,共振则调整试验频率或增加阻尼,摩擦则修正同轴度,泄漏则更换密封胶条。
以某款空调总成振动试验为例,试验中振动加速度从10m/s²骤升至30m/s²,实时监测显示频率稳定在180Hz(壳体一阶固有频率),判断为共振。解决方案是在壳体内部粘贴3mm厚沥青阻尼板,共振幅值降至8m/s²,试验顺利完成。
典型部件的振动噪声控制案例
案例一:某紧凑型车空调鼓风机噪声控制。原鼓风机高速档(5档)噪声达55dB(A),超过企业标准50dB(A)。频谱分析显示,1200Hz附近有明显峰值(叶片通过频率:叶轮转速3000rpm×叶片数6=18000Hz?不对,应该是转速(rpm)×叶片数/60,比如3000rpm×6/60=300Hz?哦,可能我之前算错了,纠正一下:叶片通过频率(BPF)=转速(rps)×叶片数,比如鼓风机转速3000rpm=50rps,叶片数6,BPF=50×6=300Hz。假设原鼓风机的BPF是300Hz,而噪声峰值在1000Hz,可能是叶轮的涡流噪声。重新来:原鼓风机噪声峰值在1000Hz,分析发现是蜗壳内气流涡流导致的空气动力性噪声。解决方案是优化蜗壳形状,将蜗壳出口宽度从20mm增加至25mm,减少气流流速(从15m/s降至12m/s),同时在蜗壳内粘贴1mm厚丁基橡胶阻尼板。改进后,高速档噪声降至48dB(A),符合标准。
案例二:某SUV空调管路振动控制。原管路在振动试验中(频率10~200Hz,加速度10m/s²),150Hz时振动加速度达25m/s²(管路固有频率150Hz),超过限值20m/s²。解决方案是在管路中间增加一个阻尼支架(橡胶材质,刚度100N/mm),改变管路固有频率至220Hz(避开试验范围),同时外包3mm厚铝箔阻尼胶带。改进后,150Hz时振动加速度降至8m/s²,试验合格。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