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汽轮机轴承是机组动力传递的核心部件,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设备安全与效率。机械环境试验中的振动测试,通过模拟实际工况捕捉轴承动态响应,是评估其抗振性、疲劳寿命及故障隐患的关键手段,为轴承设计优化与机组运维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工业汽轮机轴承振动测试的核心目标
振动测试的核心是还原轴承动态工作状态,首要目标是识别共振点——轴承组件(保持架、滚动体、内外圈)固有频率若与运行激励频率耦合,会引发振动激增,需通过扫频测试(低速到高速)捕捉共振区间,避免实际运行中进入危险范围。
其次是评估动态刚度,通过变载荷下的振动幅值变化,判断轴承在设计载荷内的支撑稳定性;最后是验证疲劳抗性,模拟循环载荷下的振动趋势,预判长期运行的疲劳寿命。
例如某轴承在扫频试验中,1500rpm时振动有效值(RMS)从2.0mm/s骤升至8.5mm/s,分析发现是保持架固有频率与转频共振,后续通过更换保持架材质(铝合金改钛合金)提高固有频率,解决了共振问题。
振动测试的工况模拟原则
工况模拟需等效还原实际运行的核心要素:载荷(静载荷+动载荷,覆盖10%~150%额定载荷)、转速(启动升速率、额定转速、110%超速)、温度(油温60℃~95℃)。启动阶段需模拟从0到额定转速的升速过程,捕捉润滑建立时的振动变化(干摩擦到油膜润滑的过渡);超速阶段验证极限转速下的振动稳定性。
若忽略温度模拟,会导致结果偏差——某轴承室温下振动RMS为3.0mm/s,油温升至90℃时,润滑油粘度降低,油膜厚度减小,振动RMS增至5.5mm/s,远超标准(4.5mm/s),说明温度需纳入试验条件。
振动测试的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首选(频响0.1Hz~20kHz,灵敏度10~100mV/g),能捕捉滚动体冲击的高频振动;电容式传感器适合低频(<1Hz)振动(如轴承座刚体振动)。布置位置需靠近振动源:轴承座的X/Y方向(径向振动)、轴颈附近(轴向振动),安装方式优先螺栓式(牢固),磁吸式需辅以胶带固定(高振动环境)。
例如某试验中传感器布置在机组底座(远离轴承),振动信号被衰减80%,导致RMS误判为1.5mm/s(实际轴承座振动7.5mm/s),调整至轴承座后数据恢复准确。
振动信号的采集与预处理
采样频率需满足Nyquist定理(≥2倍最高频率,如振动最高10kHz则采样≥20kHz);滤波需去除工频干扰(50Hz带阻滤波器)与高频噪声(15kHz低通滤波器);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信号(时间-加速度)转换为频域信号(频率-幅值),识别频率特征(如1倍转频、轴承故障频率)。
预处理需去除趋势项(如传感器温度漂移导致的基线变化),某试验中未去除趋势项,RMS值偏大12%,修正后结果符合标准。
振动特征参数的分析维度
时域参数:RMS(总体振动强度,工业汽轮机轴承标准≤4.5mm/s)、峰值(冲击载荷,标准≤10mm/s)、峰峰值(径向间隙,间隙增大时峰峰值显著升高)。频域参数:特征频率(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的故障频率,幅值≥3倍基线需警惕)、边频带(特征频率两侧的旁瓣,间距等于转频,提示轴承松动或轴不平衡)。
例如某轴承频域中内圈故障频率(120Hz)幅值达1.8g(基线0.2g),拆解发现内圈滚道剥落;边频带间距60Hz(转频),说明轴承座松动,拧紧螺栓后边频带消失。
振动测试中的干扰源控制
电磁干扰控制:传感器采用屏蔽线,单端接地(接地电阻<1Ω),试验台电机安装EMI滤波器;机械干扰控制:试验台用空气弹簧隔振(固有频率<5Hz),台面采用铸铁增强刚性;环境干扰控制:用隔音罩隔离空气流动与噪声,试验过程中禁止人员走动。
某试验中电磁干扰导致50Hz谐波幅值达0.5g,接地处理后降至0.05g,数据准确性提升90%。
振动测试与轴承故障的关联分析
滚动体故障:频域中滚动体故障频率(如80Hz)幅值增大,伴随随机高频噪声,拆解可见滚动体表面裂纹或剥落;保持架故障:轴向振动RMS值显著升高(如从0.3mm/s增至1.2mm/s),频域中保持架故障频率(如15Hz)幅值增大,伴随不规则冲击信号;轴颈圆度超差:频域中1倍转频(如60Hz)幅值增大,时域信号峰值升高(如从0.5g增至2.0g)。
需注意故障频率计算的准确性——某轴承滚动体数量10个、滚道直径100mm、接触角15°、转频60Hz,滚动体故障频率=10×60/2×(1-10/100×cos15°)=273Hz,若参数输入错误(如滚动体数量误算为8),会导致故障误判。
振动测试数据的重复性保障
每次试验需记录完整条件:传感器型号/编号/安装位置、载荷(径向/轴向)/转速/温度、采集参数(采样频率/滤波器/FFT点数)。3次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需<5%(如RMS值3.0/3.2/2.9mm/s,变异系数3%),若变异系数>10%,需排查原因(如传感器松动、载荷控制不准)。
某批次轴承重复试验变异系数达20%,追溯发现滚道磨削圆度超差(0.03mm),调整磨削工艺后变异系数降至4%,性能稳定性提升。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