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通信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振动应力验证方法

通信设备广泛应用于运输、户外、车载等场景,常面临振动应力的长期作用,易引发部件松动、焊点脱落等故障,直接影响可靠性。可靠性增长试验是提升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手段,而振动应力验证作为试验的核心环节,需通过科学方法模拟实际环境应力,确保有效暴露潜在故障。本文聚焦通信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振动应力验证方法,从来源分析、流程框架到具体技术展开详细说明。

通信设备振动应力的来源与影响

通信设备的振动应力主要来自三个场景:

一、运输过程,如货车颠簸、快递分拣的冲击。

二、使用环境,如基站风机的持续振动、车载设备行驶时的路面激励。

三、人为操作,如手持设备的跌落、机柜搬运的碰撞。这些应力虽看似常见,却可能对设备造成累积损伤。

振动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机械和电气性能上:机械方面,电路板固定螺丝松动会导致板卡位移,连接器插拔次数增加会加速接触件磨损;电气方面,焊点疲劳断裂会造成信号中断,射频模块的微位移会改变天线阻抗匹配,导致信号强度下降。例如,某车载路由器在土路行驶1000公里后,因振动导致SIM卡插槽松动,出现频繁断网故障。

可靠性增长试验中振动应力的核心作用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逻辑是“暴露故障—分析原因—改进设计”,而振动应力是模拟实际环境的“故障激发源”。与常温常压的常规测试不同,振动应力能精准定位设备的机械薄弱点,如结构设计的刚度不足、材料选择的抗疲劳性差。

例如,某5G基站的电源模块在初始试验中未暴露问题,但通过振动应力验证,发现模块固定支架的焊接点在10Hz-50Hz的正弦振动下出现裂纹——这一故障在静态测试中无法被发现,却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因风机振动引发电源失效。可见,振动应力验证是确保试验有效性的关键,直接决定了可靠性增长的效果。

振动应力验证的基本流程框架

振动应力验证的流程可分为四步:首先是环境剖面调研,收集设备实际使用的振动数据。

其次是应力量化与校准,将实际数据转换为试验参数并确保试验系统准确输出;第三、试验实施与监测,在振动过程中采集设备的响应数据;最后是结果分析,评估试验应力的有效性及设备的抗振动能力。

环境剖面调研是流程的基础,需针对设备的目标场景开展:比如户外基站需采集风机振动、暴雨天的风致振动数据;车载设备需采集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土路的振动数据。调研时需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贴在设备的关键部位(如电路板、电源模块),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应力量化则是将实际数据转化为试验可用的指标,如将土路行驶的随机振动转换为“0.5g rms,10Hz-2000Hz”的试验参数;校准环节需用标准传感器验证振动台的输出,确保误差控制在±5%以内,避免因试验系统误差导致验证结果失效。

环境振动剖面的构建方法

环境振动剖面是振动应力验证的“蓝图”,需覆盖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场景。构建步骤分为三步:场景分类、数据采集、剖面合成。

场景分类需明确设备的使用阶段:运输阶段(公路、铁路、航空)、使用阶段(固定、移动)、存储阶段(仓库堆叠的静载荷+搬运的冲击)。例如,某工业路由器的场景分类包括“工厂到客户的公路运输”“车间内的叉车搬运”“车间使用的风机振动”三类。

数据采集需遵循“三性”原则:代表性(选择典型路况、典型风机型号)、完整性(采集时间覆盖整个场景,如公路运输采集24小时)、准确性(使用校准过的加速度传感器,采样率不低于2kHz)。采集的原始数据需通过PSD(功率谱密度)分析,提取关键参数:如运输场景的PSD峰值在50Hz,加速度有效值0.3g;使用场景的PSD峰值在100Hz,加速度有效值0.2g。

剖面合成则是将不同场景的振动参数合并为综合试验剖面。例如,将运输场景的“随机振动(0.3g rms,10Hz-2000Hz)”与使用场景的“正弦振动(0.1g,100Hz,持续2小时)”组合,模拟设备从出厂到使用的全流程振动应力。

振动应力的量化与校准技术

振动应力的量化需明确三个核心指标:振动类型(随机、正弦、冲击)、加速度幅值(峰峰值、有效值)、频率范围。随机振动用于模拟复杂的实际场景(如公路运输),正弦振动用于模拟周期性激励(如风机振动),冲击用于模拟瞬间碰撞(如快递分拣)。

加速度幅值的选择需基于实际数据:例如,实际场景中某部位的加速度有效值为0.4g,试验中可选择0.5g(留有一定余量);频率范围需覆盖实际场景的主要频率成分,如实际振动的频率范围是20Hz-1500Hz,试验中可扩展到10Hz-2000Hz,避免遗漏高频成分。

校准是确保试验系统准确输出的关键步骤。校准需使用标准加速度传感器(如PCB公司的352C33型),贴在振动台台面或试件的关键部位。对于随机振动,需验证PSD曲线的吻合度:试验输出的PSD曲线与目标曲线的偏差需小于±5%;对于正弦振动,需验证频率和加速度的准确性:频率误差小于0.1Hz,加速度误差小于±2%。例如,某振动台在校准正弦振动时,目标频率100Hz,实际输出99.8Hz,加速度目标0.2g,实际输出0.203g,符合要求。

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监测

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需覆盖“振动响应”和“功能性能”两大维度,确保全面捕捉设备的状态变化。

振动响应数据采集:需在设备的关键部位贴加速度传感器,如电路板的四个角(监测板卡的振动幅值)、连接器的尾部(监测插拔力变化)、电源模块的散热片(监测振动导致的位移)。采集的参数包括加速度的时域波形(峰峰值、有效值)和频域波形(PSD曲线)。

功能性能数据采集:需实时监测设备的关键指标,如基站设备的输出功率、误码率、latency;车载设备的GPS定位精度、4G/5G信号强度;手持设备的电池电压、触摸屏响应速度。例如,某基站射频模块的振动试验中,若输出功率从43dBm下降到40dBm,说明模块可能出现了松动或接触不良。

监测需采用实时系统:当振动响应超过阈值(如加速度有效值超过0.6g)或功能参数异常(如误码率超过1e-4)时,系统需自动报警,停止试验并记录状态。例如,某路由器的振动试验中,当误码率突然升高到1e-3时,系统报警,检查发现是WAN口连接器松动。

振动应力下异常响应的识别方法

振动应力下的异常响应主要分为三类:机械异常、电气异常、性能异常,需通过不同方法识别。

机械异常识别:通过听觉(异响,如螺丝松动的“哒哒”声)、视觉(部件位移,如电路板突出机柜)、振动响应数据(某部位的加速度幅值突然增大,如从0.3g增加到0.8g)。例如,某机柜的振动试验中,听到“咔嗒”声,检查发现是侧板的固定螺丝脱落,导致侧板振动幅值增大。

电气异常识别:通过电气参数的变化,如电压波动(电源输出电压从12V下降到11.5V)、电流突变(某模块的电流从0.5A增加到1A)、信号中断(以太网口的链路断开)。例如,某交换机的振动试验中,以太网口的链路突然断开,检查发现是水晶头的针脚因振动弯曲,导致接触不良。

性能异常识别:通过功能参数的变化,如基站的覆盖范围缩小(从500米缩小到300米)、车载设备的GPS定位误差增大(从3米增加到15米)、手持设备的下载速度下降(从100Mbps下降到50Mbps)。例如,某GPS模块的振动试验中,定位误差从3米增加到15米,检查发现是模块的天线馈线因振动断裂,导致信号接收不良。

验证结果的有效性评估要点

验证结果的有效性需从四个维度评估:应力覆盖性、故障激发率、结果重复性、场景相关性。

应力覆盖性:试验应力是否覆盖了实际环境的所有关键振动特征。例如,某车载设备的实际环境振动包括公路的随机振动(0.3g rms,10Hz-2000Hz)和发动机的正弦振动(0.1g,200Hz),试验中若只做了随机振动,未做正弦振动,则应力覆盖性不足。

故障激发率:试验中是否激发了潜在故障。例如,某设备的振动试验中,激发了3个故障:连接器松动、焊点裂纹、板卡固定螺丝脱落,而这些故障在之前的静态测试中未发现,说明故障激发率高。

结果重复性:重复试验3次,结果是否一致。例如,某路由器的振动试验中,第一次激发了WAN口松动,第二次和第三次也激发了同样的故障,说明结果重复性好。

场景相关性:试验中发现的故障是否与实际使用中的故障类型一致。例如,某基站设备的振动试验中激发了风机振动导致的电源模块松动,而实际使用中也出现过类似故障,说明场景相关性强。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74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