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轨道交通通信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的信号强度测试

轨道交通通信设备是列车运行控制、乘客信息传递的核心支撑,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与效率。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测试-分析-改进-再测试”闭环暴露并解决缺陷,而信号强度测试作为关键环节,能精准反映设备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性能,是验证可靠性提升效果的重要手段。

信号强度测试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定位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是降低设备故障概率,信号强度测试并非孤立检测,而是贯穿全周期的“性能锚点”——通信设备的核心功能(如列车控制指令传输)依赖稳定信号强度,若不达标,即便硬件无故障也会因通信中断引发功能性失效。

从可靠性定义看,“规定条件”包含信号传播环境,“完成规定功能”要求信号支持数据传输,因此信号强度测试直接关联可靠性的两大核心要素,是验证提升效果的关键抓手。

例如,某车载设备静态测试达标,但动态测试因高速运行信号衰落,若未通过信号强度测试发现,投入使用后可能在高架区间通信中断,这正是试验需规避的风险。

此外,信号强度测试结果能为增长提供方向——若地下隧道信号普遍偏低,说明通信链路设计缺陷,需针对性增加中继设备,而非盲目更换硬件。

信号强度测试的核心指标定义

信号强度测试需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是基础,指接收机接收的有用信号功率(单位dBm),轨道交通设备合格阈值通常为-85dBm至-50dBm,低于-85dBm易受噪声淹没,高于-50dBm可能导致接收机饱和。

信噪比(SNR)反映信号清晰程度,指有用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单位dB),SNR≥15dB时误码率可控制在10⁻⁶以下,满足列车控制要求;降至10dB以下会急剧上升,可能丢失指令。

信号衰落深度衡量稳定性,指测试时段内信号强度最大差值,隧道多径效应易导致深度超20dB,若超过设备抗衰落能力(如自适应均衡器补偿范围)会引发中断。

覆盖概率是系统层面指标,指信号满足要求的区域占比,车站站台需≥95%(避免乘客信息推送盲区),地下隧道需100%(确保控制指令连续)。

测试场景的设计原则与分类

场景设计需遵循“全覆盖、极端突出”原则,涵盖四大实际场景:地下隧道、高架区间、车站区域、车辆段。

地下隧道是封闭狭长空间,多径反射易形成盲区,需测试不同长度(短<500m、长>2000m)、截面(圆形、矩形)的隧道,模拟反射条件。

高架区间是开放空间,受天气(雨、雪)、地形影响大,还会因高速产生多普勒频移,需覆盖不同气象、速度(最高速、巡航速)评估稳定性。

车站区域人流量大、电磁干扰多,站厅金属结构反射信号,站台乘客设备产生同频干扰,需选取高峰时段、换乘车站模拟复杂环境。

车辆段是设备密集的低速场景,电磁干扰(电焊机、起重机辐射)强,需关注低速移动(5km/h)时的信号强度及设备密集区覆盖效果。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需关注仪器校准、设备状态、环境记录三大核心:测试仪器(频谱分析仪、路测仪)需定期校准,确保误差≤±1dB;被测设备需处于实际运行状态(车载设备安装位置、电源与实际一致)。

环境参数需详细记录:隧道温度(比外界高5-10℃)、雨天湿度(≥90%)、电磁环境(用频谱仪扫描干扰信号),这些会影响信号损耗,需后续分析排除。

还需制定测试方案:明确测试点位置(隧道每50m、车站每10m)、时间(高架区间白天夜间各一次)、操作规范(路测匀速行走),避免人为误差。

动态与静态测试的结合策略

静态测试是设备或测试点固定,测不同方向、距离的信号强度,优势是定位精准——如车站站台固定点可测不同高度、方向的信号,验证天线安装最佳位置,或验证天线标称增益(若实际RSSI比标称低5dB,说明增益不足)。

动态测试是设备运动状态下测试,更接近实际场景——如列车以120km/h通过高架区间,可评估多普勒频移影响(频率偏移会降低SNR),还能发现动态盲区(如隧道弯道运动时信号突然减弱)。

结合策略是先静态测基准性能(天线增益、馈线损耗),再动态测实际性能(高速稳定性)。若静态达标动态不达标,需优化接收机频移补偿算法;若静态不达标,先改进硬件(换高增益天线)再动态测试。

干扰源的识别与排除方法

常见干扰源包括电力系统谐波、同频无线干扰、金属结构反射:电力干扰来自牵引变流器谐波,识别方法是扫描低频段(<10kHz)强信号,排除需电源线路屏蔽或装低通滤波器。

同频干扰来自其他无线系统(如车站WiFi),识别方法是扫描通信频段,若有同频信号强度>-80dBm则判定干扰,排除需调整设备频率或要求其他系统换频。

反射干扰来自隧道壁、车站金属结构,识别方法是静态测试中移动1m信号变化超10dB,排除需优化天线位置(如列车顶部中心)或增加吸波材料(隧道弯道)。

排除干扰需“先识别后验证”——如隧道同频干扰调整频率后,需重新测试确认信号提升。

测试数据的分析与缺陷定位

数据需统计分析与故障树定位结合:统计分析用直方图(RSSI分布)、时间序列图(SNR变化)——如80%RSSI在-70至-60dBm说明良好,10%低于-85dBm说明有盲区;时间序列图显示隧道弯道SNR从20dB降至8dB,说明信号衰落。

故障树分析顶事件是“信号不达标”,中间事件包括天线性能、馈线损耗、环境、干扰,底事件是具体原因(如天线增益不足、馈线接头松动)。

例如,隧道RSSI普遍低于-85dBm,先测天线增益(符合标称10dBi),再测馈线损耗(3dB远超标称1dB),发现接头松动,拧紧后RSSI提升至-75dBm达标。

再如,车站SNR低于15dB,扫描发现同频干扰(885MHz信号强度-70dBm),定位是无线监控设备,要求换频后SNR提升至20dB达标。

可靠性增长的迭代验证机制

迭代验证需“测试-改进-再测试”循环:第一步基准测试,获取各场景RSSI、SNR、覆盖概率等基准数据,确定缺陷(如隧道覆盖概率85%未达标)。

第二步针对性改进——如增加2台隧道中继设备;第三步验证测试,对比改进前后数据(覆盖概率从85%升至92%),若未达标(需≥95%),则调整中继位置(移至弯道),再次测试达标(98%)。

迭代关键是可追溯性——记录每轮测试数据、改进措施、结果,形成报告。同时需持续覆盖全场景,避免改进某场景影响其他场景(如增加中继设备导致车站信号过载,需调整发射功率)。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74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