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统是保障车辆操控安全的核心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驾乘人员生命安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耐久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下的载荷与环境,暴露系统潜在失效风险,推动设计优化。本文围绕该测试的核心环节展开,解析其实施逻辑与关键要点。
耐久性测试的核心目标
汽车转向系统可靠性增长试验的耐久性测试,核心目标并非仅评估部件“能使用多久”,而是聚焦“如何通过试验暴露潜在失效,并推动设计迭代”。与常规耐久性测试不同,其更强调“问题导向”:通过模拟用户真实使用中的高频载荷(如频繁转向、低速挪车的扭矩冲击)与极端工况(如越野路况的颠簸叠加转向),精准定位系统中易疲劳、易磨损的薄弱点。
例如,转向管柱的花键连接部位,在常规测试中可能仅承受恒定扭矩,但真实场景下用户频繁打方向会导致花键齿面产生交变载荷,耐久性测试需还原这种动态变化,以发现花键齿磨损、松旷等潜在失效。
同时,测试需与可靠性增长的阶段目标结合:在方案设计阶段,验证初始设计的耐久性裕度;在改进阶段,验证针对薄弱点的优化效果(如将花键齿面硬度从HRC45提升至HRC50后,磨损量是否显著降低);最终实现“试验-改进-再试验”的闭环,确保系统可靠性逐步提升。
试验载荷的设计原则
载荷设计是耐久性测试的基础,需遵循“真实还原、精准量化、覆盖边界”三大原则。真实还原要求基于用户使用数据(如通过车联网采集的转向扭矩、角度变化曲线),提取典型工况的载荷谱——比如城市通勤用户的转向频率约为每小时30次,每次转向角度在±45°之间,扭矩峰值约为15N·m;而越野用户的转向扭矩峰值可达30N·m,角度变化更剧烈。
精准量化需将用户载荷转化为试验台可复现的参数。例如,将用户实际使用中的“转向-颠簸”耦合工况,拆解为转向系统的扭矩输入(按载荷谱变化)与车身的振动输入(按路面谱的加速度曲线),通过多轴试验台同步施加,确保试验载荷与真实场景的一致性。
覆盖边界则要求包含极端工况的载荷。比如,转向助力泵的耐久性测试,需模拟低温环境(-40℃)下的启动扭矩(可能比常温高3倍),以及高温环境(120℃)下的液压油粘度降低导致的泵体磨损,确保载荷覆盖用户可能遇到的所有边界条件。
此外,载荷的累积性需匹配可靠性增长的要求:试验载荷的总循环次数应基于“用户等效使用年限”计算,比如模拟5年/10万公里的使用,需将用户每年的转向循环次数(约1.2万次)乘以5,再考虑载荷的严重度系数(如极端工况的载荷乘以1.5的系数),确保试验的累积损伤与真实使用一致。
关键部件的测试重点
转向系统由多个子部件组成,耐久性测试需针对各部件的失效模式差异化设计测试方案。转向管柱作为连接方向盘与转向器的核心部件,其测试重点在于“扭矩传递的可靠性”与“振动疲劳”——比如管柱的 telescopic 结构(可调节长度),在频繁调节与振动叠加下,锁止机构的弹簧可能出现疲劳断裂,需模拟调节动作(每天2次,持续5年)与车身振动(按路面谱输入)的耦合工况。
电动助力转向(EPS)的助力电机与控制单元,测试重点在于“热耐久性”:电机在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爬长坡同时转向)时,绕组温度可能升至150℃以上,需模拟这种热负荷下的电机绝缘性能变化(如漆包线的绝缘层是否老化开裂),以及控制单元的电子元件(如MOS管)的热疲劳失效。
齿条齿轮式转向器的测试重点在于“齿面磨损”与“密封可靠性”:齿条与齿轮的啮合面在长期交变载荷下,易产生点蚀、胶合等失效,需通过模拟转向角度的往复变化(±360°)与扭矩的循环加载(0-25N·m),评估齿面的磨损量(如每万次循环的磨损深度不超过0.01mm);同时,转向器的密封件(如防尘套、油封)需测试在泥沙、水浸泡环境下的耐久性,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导致齿条锈蚀。
拉杆球头作为连接转向器与车轮的部件,其测试重点在于“球面副的磨损”与“防尘套的密封”:球头在转向时承受径向与轴向的复合载荷,需模拟车辆行驶中的颠簸(轴向冲击载荷)与转向(径向扭矩)的耦合,评估球头的松动量(如试验后松动量不超过0.5mm)与润滑脂的保持能力(如5万次循环后润滑脂损失率不超过10%)。
环境因素的耦合影响
真实使用中,转向系统不仅承受机械载荷,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耐久性测试需考虑“载荷-环境”的耦合效应。例如,在寒冷地区,转向助力油的粘度升高,会增加转向泵的启动扭矩,同时低温会导致橡胶密封件变硬、弹性降低,易出现泄漏;而在湿热地区,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金属部件的锈蚀(如转向拉杆的镀铬层脱落)与电子元件的受潮失效(如EPS控制单元的PCB板腐蚀)。
测试中需通过环境舱模拟这些耦合工况。比如,针对东北冬季的使用场景,将试验温度设定为-30℃,同时施加转向泵的启动扭矩(30N·m)与车身的振动(按冰雪路面的加速度曲线),测试转向管柱的锁止机构是否能可靠工作,密封件是否泄漏;针对南方雨季的场景,将试验环境设定为温度40℃、湿度90%,同时模拟车辆涉水(水深300mm)后的转向操作,测试拉杆球头的防尘套是否进水,导致球面副锈蚀。
此外,盐雾环境的影响也需考虑:沿海地区的车辆,转向系统的金属部件(如转向器壳体、拉杆)易受到盐雾腐蚀,导致强度降低。耐久性测试中需进行盐雾循环试验(如每周5天盐雾喷雾,每天8小时,其余时间干燥),同时施加机械载荷(如转向扭矩循环),评估腐蚀与机械载荷共同作用下的部件寿命——比如转向器壳体的铝合金材料,在盐雾腐蚀后,其疲劳强度可能降低20%,需通过测试验证是否满足可靠性要求。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耐久性测试的有效性依赖于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需采集的关键参数包括:机械载荷参数(转向扭矩、角度、拉杆力)、环境参数(温度、湿度、盐雾浓度)、部件状态参数(齿面磨损量、密封件泄漏量、球头松动量)、电子参数(EPS电机电流、控制单元电压)。
数据采集需采用高频、高精度的传感器:比如转向扭矩传感器的精度需达到±0.1N·m,采样频率不低于1kHz,以捕捉扭矩的瞬态变化(如用户突然打方向时的扭矩峰值);齿面磨损量需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精度达到±0.001mm,以监测每万次循环后的磨损变化。
数据分析需结合可靠性增长的需求,采用“损伤累积法”与“失效模式关联法”。损伤累积法通过计算部件在试验中的累积损伤(如根据Miner法则,将各载荷循环的损伤相加,评估是否达到疲劳极限),预测部件的剩余寿命;失效模式关联法则将测试中出现的失效(如转向管柱锁止机构断裂)与设计参数(如弹簧的材料强度、锁止齿的齿形)关联,找出导致失效的根本原因——比如弹簧的材料疲劳强度不足,需更换为更高强度的合金钢(如60Si2Mn)。
此外,需建立“试验数据-可靠性模型”的关联:通过测试数据拟合部件的寿命分布(如威布尔分布),计算可靠性指标(如可靠度95%时的寿命),并与可靠性增长的目标值(如5年/10万公里)对比,验证改进效果——比如优化后的转向管柱,其可靠度95%时的寿命从8万公里提升至12万公里,满足增长要求。
失效模式的识别与修正
耐久性测试的核心价值在于识别失效模式,并推动修正。失效模式可分为“渐进性失效”(如齿面磨损、密封件老化)与“突发性失效”(如弹簧断裂、花键松旷)。识别失效模式需结合试验现象与数据:比如转向时出现“异响”,需通过振动传感器定位异响来源(如球头松动),再通过拆解检查确认失效模式(如球面副磨损导致间隙过大)。
根因分析需采用“5Why法”:比如转向泵泄漏的问题,第一次问“为什么泄漏?”——油封老化;第二次问“为什么油封老化?”——油温过高;第三次问“为什么油温过高?”——散热片面积不足;第四次问“为什么散热片面积不足?”——初始设计未考虑高扭矩工况的散热需求;第五次问“为什么未考虑?”——用户使用数据采集不全面。通过逐层追问,找到根本原因是“散热设计不足”,而非单纯更换油封。
修正措施需针对根本原因制定:比如针对散热片面积不足的问题,将散热片面积从100cm²增加至150cm²,同时优化散热片的形状(如采用波纹状设计),提升散热效率;针对球头防尘套进水的问题,将防尘套的材质从普通橡胶改为氟橡胶(耐水性更好),并增加防尘套的卡箍强度(防止脱落)。
修正后的验证需采用“对比试验”:将优化后的部件与原部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测试,对比关键参数——比如优化后的转向泵,在高扭矩工况下的油温从120℃降至90℃,泄漏量从0.5ml/h降至0ml/h,说明修正有效。
试验过程的控制要点
耐久性测试的可靠性依赖于试验过程的严格控制。首先是试验台的校准:试验前需对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环境舱参数进行校准,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如扭矩传感器误差≤0.5%);试验台的机械结构需稳定,比如转向管柱的安装夹具需与实车一致,避免额外的应力集中。
其次是工况的复现性:试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载荷谱与环境参数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比如模拟城市通勤工况的转向循环,需保证每次转向的角度、扭矩、速度与载荷谱一致;若试验中出现异常(如传感器数据波动),需暂停试验,排查原因(如传感器松动、试验台机械卡滞),确保后续试验的一致性。
再者是部件的状态监控:试验过程中需定期检查部件状态,比如每万次循环后拆解转向器,检查齿面磨损情况、密封件是否泄漏;对于电子部件(如EPS控制单元),需定期测量其电流、电压,确保未出现异常(如电流突然升高可能意味着电机绕组短路)。
最后是人员的操作规范:试验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试验方案与设备操作。比如在更换试验部件时,需按照规定的扭矩拧紧螺栓(如转向管柱的固定螺栓扭矩为25N·m),避免因拧紧力矩过大导致部件变形,或过小导致松动。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