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系统(ICS)是智能制造、能源、化工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支撑,其可靠性直接关乎生产安全与效率。可靠性增长试验作为提升ICS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抗干扰能力测试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它聚焦于模拟真实场景中的电磁、电源、信号等干扰,验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运行能力,是排查潜在故障、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电磁干扰(EMI)测试的核心类型与实施
电磁干扰是工业控制系统最常见的干扰源,分为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两类。传导干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传入系统,测试时需使用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模拟电源端的标准阻抗(通常为50Ω),将干扰信号注入被测回路,测量系统输入/输出端的干扰电压——例如按照IEC 61000-4-6标准,注入1kHz-80MHz的传导干扰,电平从1V到10V逐步提升,观察系统是否出现数据错误或功能异常。
辐射干扰则通过空间电磁波耦合至系统,测试需在半电波暗室或开阔场中进行:使用宽带天线(比如双脊喇叭天线)发射30MHz-1GHz的辐射场强(通常为3V/m或10V/m),被测系统置于转台中央,旋转360°模拟不同方向的干扰。测试中需监测控制回路的关键参数,比如PLC的模拟量输入误差是否超过0.5%,或电机驱动器的输出频率波动是否小于1Hz——这些指标直接反映系统对辐射干扰的耐受能力。
需注意的是,电磁干扰测试需覆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从原型机的摸底测试到量产前的认证测试,不同阶段的测试重点不同——原型机阶段侧重发现设计缺陷(比如未做屏蔽的I/O模块易受辐射干扰),量产阶段则需验证批量产品的一致性(比如同一批次的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是否符合要求)。
电源干扰的模拟与耐受验证
电源是工业控制系统的“动力心脏”,电压骤降、浪涌、谐波等干扰会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电压骤降测试通常按照GB/T 17626.11标准,使用电源扰动发生器模拟30%-70%额定电压的骤降,持续时间从10ms到1s不等,观察系统是否出现重启、数据丢失或控制逻辑混乱——例如某PLC系统在电压骤降40%、持续50ms时,若未触发“欠压保护”但仍能维持输出稳定,则说明其耐受能力达标。
浪涌干扰测试需遵循IEC 61000-4-5标准,使用组合波发生器(电压波1.2/50μs、电流波8/20μs)向电源端或信号端注入1kV-4kV的浪涌电压。测试中需关注系统的“抗浪涌裕量”——例如某变频器在注入2kV浪涌时,若直流母线电压波动≤10%且未触发过压保护,则满足工业现场的基本要求。
谐波干扰测试则需模拟电网中的高次谐波(如3次、5次、7次谐波),使用谐波发生器将谐波含量提升至5%-20%,测量系统输入电流的畸变率(THD)——若THD≤10%且系统输出精度未下降(比如温度控制误差仍≤±0.5℃),则说明其电源滤波电路设计有效。
信号传输链路的抗干扰测试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号链路(如4-20mA电流信号、Modbus RTU、Profibus DP)易受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影响。共模干扰测试通常在信号线上叠加50Hz、1V-5V的共模电压,测量接收器的输出误差——例如某温度传感器的4-20mA信号在叠加2V共模电压时,若输出误差≤0.2mA(对应温度误差≤1℃),则符合过程控制的要求。
差模干扰测试则向信号回路注入脉冲干扰(比如1μs-10μs的尖峰脉冲),使用EMC耦合夹将干扰信号耦合至信号线,验证通信的可靠性——例如Profibus DP通信在注入10V、1μs脉冲时,若误帧率≤0.1%且未出现“通信中断”报警,则说明其差分传输方式(抗差模干扰能力)有效。
无线信号链路(如Wi-Fi、LoRa)的干扰测试需模拟工业现场的“电磁噪声”,使用信号发生器发射同频干扰(比如2.4GHz频段、-60dBm的干扰信号),测量无线模块的接收灵敏度——若接收灵敏度仍≥-90dBm且数据传输延迟≤100ms,则满足远程监测的需求。
软件层面的抗干扰策略测试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向“智能化”演进,软件算法已成为抗干扰的重要防线。数字滤波算法测试需模拟信号抖动(比如温度传感器信号快速波动±5%),验证均值滤波、卡尔曼滤波等算法的平滑效果——例如某液位控制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后,若能将10Hz的信号抖动衰减至≤1%,则说明滤波算法有效。
冗余通信协议测试需模拟通信丢包(比如丢包率5%-20%),验证冗余链路的切换时间——例如Profibus DP的冗余系统在丢包率10%时,若切换时间≤100ms且控制逻辑未中断,则满足“无扰切换”的要求。
错误校验算法测试则需模拟数据位翻转(比如将“0”变为“1”),验证CRC(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等算法的纠错能力——例如某HMI系统在数据位翻转1位时,若能通过CRC校验发现错误并请求重发,则说明其软件抗干扰能力达标。
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测
抗干扰测试的有效性依赖于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测。电源波形的畸变率需用示波器(带宽≥100MHz)测量,电磁干扰的频率成分需用频谱分析仪(频率范围1kHz-1GHz)分析,I/O模块的输出变化需用高速数据采集卡(采样率≥10kHz)记录——例如某测试中,示波器捕捉到电源端150kHz的传导干扰,频谱分析仪进一步定位干扰源为某开关电源的“开关频率”,为后续优化提供了直接依据。
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同样重要:需通过PLC的编程软件读取错误代码(如“0x8001”代表“通信错误”),通过HMI查看报警信息(如“I/O模块离线”),通过工业网关采集CPU负载率、内存使用率等参数——例如某系统在辐射干扰测试中,CPU负载率突然从50%升至90%,且触发“高负载报警”,说明其电磁兼容性设计存在缺陷。
测试后的故障定位与问题复现
测试中发现故障后,需通过“逐步排除法”定位根因。例如某系统在传导干扰测试中出现通信中断,首先断开信号链路仅测试电源端,若故障消失则说明干扰来自信号链路;再将信号线的屏蔽层接地,若故障再次消失,则根因为“屏蔽层未有效接地”。
问题复现是验证根因的关键步骤——例如定位到“150kHz传导干扰导致通信中断”后,需用信号发生器注入150kHz、10V的干扰信号,若再次出现通信中断,则确认根因无误。随后可通过在信号线加磁环(抑制高频传导干扰)或升级屏蔽线(采用双层屏蔽)进行优化,再次测试验证优化效果——例如加磁环后,注入相同干扰时通信误帧率从10%降至0.1%,说明问题已解决。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