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汽车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电磁辐射测试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车载雷达、域控制器、车机系统等电子设备数量激增,电磁辐射已成为导致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试验-分析-改进”循环提升设备可靠性,而电磁辐射测试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能精准识别电磁干扰引发的可靠性隐患,为改进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围绕汽车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电磁辐射测试,从关联逻辑、核心目标、场景模拟、参数限值、数据联动及误区规避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汽车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与电磁辐射的关联逻辑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汽车电子设备研发中的关键流程,旨在通过反复的试验验证、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逐步降低设备的故障概率。而电磁辐射是汽车电子设备的重要失效源——汽车内部存在发动机点火系统、电机控制器、高压线束等强电磁辐射源,外部则有手机基站、其他车辆雷达等干扰源,这些辐射可能导致传感器误读数据、控制器逻辑混乱、通信链路中断等故障,直接影响设备可靠性。

例如,某款车载毫米波雷达在实车测试中,因发动机怠速时的低频电磁辐射干扰,多次出现“虚警”(误报前方障碍物),导致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误触发。这一故障的根源就是电磁辐射与设备可靠性的强关联性:电磁干扰引发了设备功能失效,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就是通过电磁辐射测试定位这类隐患,进而优化设计。

因此,电磁辐射测试并非独立于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环节,而是贯穿“试验-分析-改进”循环的关键支撑——通过测试识别电磁干扰导致的可靠性薄弱点,为改进措施(如增加屏蔽层、优化接地设计)提供依据,再通过复测验证改进效果,最终实现可靠性提升。

电磁辐射测试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核心目标

电磁辐射测试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核心目标可归纳为三点:

一、识别电磁敏感点,即找出设备在哪些频率、哪些场强下容易出现功能异常。

二、验证改进措施有效性,即通过测试确认屏蔽、滤波等改进手段是否能降低电磁干扰对可靠性的影响。

三、量化电磁兼容性(EMC)对可靠性的影响,即建立电磁参数(如辐射场强)与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的关联关系。

以识别电磁敏感点为例,某车载控制器在前期测试中,当辐射场强达到8V/m、频率为400MHz时,出现CAN总线通信中断的故障。通过电磁辐射测试,工程师定位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口是敏感点——该端口未做滤波处理,无法抵御400MHz频段的辐射干扰。这一敏感点的识别,为后续增加EMI滤波器的改进措施提供了直接依据。

再比如验证改进措施有效性:针对上述控制器的问题,工程师在信号端口增加了LC滤波器,复测时发现,即使辐射场强提升至12V/m、频率仍为400MHz,CAN总线通信仍保持正常。测试数据显示,改进后的控制器因电磁干扰导致的故障次数从每周5次降至0次,可靠性显著提升。这一过程,正是电磁辐射测试验证改进措施有效性的典型应用。

电磁辐射测试的关键场景模拟

汽车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干扰往往与具体场景强相关,因此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电磁辐射测试需模拟实车运行场景、极端环境场景与多设备协同场景,确保测试结果贴近真实使用情况。

实车运行场景包括怠速、加速、高速等状态:怠速时,发动机点火系统产生的低频(1kHz-10kHz)电磁辐射较强,需测试此时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加速时,电机控制器的开关频率(如20kHz-100kHz)会产生辐射,需验证设备在动态负载下的可靠性;高速时,车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静电积累(可达数万伏),需测试设备的静电放电(ESD)抗扰度。

极端环境场景则需结合温度、湿度等因素:比如在高温(85℃)环境下,设备的绝缘性能下降,电磁辐射的穿透能力增强,此时测试辐射抗扰度,能更精准地识别高温下的可靠性隐患;在低温(-40℃)环境下,塑料外壳的介电常数变化,可能导致屏蔽效果下降,需测试设备的辐射发射是否超过限值。

多设备协同场景是指同时开启多个电子设备(如车机、空调、雷达、自动驾驶控制器),此时多个设备的电磁辐射会相互叠加,形成更复杂的干扰环境。例如,某款车机在单独测试时辐射发射符合要求,但与雷达同时开启时,两者的谐波频率叠加(如雷达的77GHz谐波与车机的2.4GHz Wi-Fi信号叠加),导致车机屏幕出现花屏——这种场景下的测试,能发现单一设备测试无法暴露的协同干扰问题。

测试中需关注的电磁参数与限值要求

电磁辐射测试的核心是测量辐射发射(RE)与辐射抗扰度(RS)两大参数,同时需关注电磁敏感度(EMS)——即设备对电磁辐射的敏感程度。

辐射发射(RE)是指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需测试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场强,确保不会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例如,车载多媒体系统的辐射发射需符合GB 18655-2018的要求:在30MHz-1GHz频段,实车测试的辐射发射限值为40dBμV/m(准峰值);在1GHz-6GHz频段,限值为47dBμV/m(准峰值)。

辐射抗扰度(RS)是指设备承受外部电磁辐射的能力,需测试其在不同频率、不同场强下的功能稳定性。例如,根据ISO 11451-2:2006(道路车辆 电磁兼容性 车外辐射源抗扰度),车载雷达在80MHz-1GHz频段需能承受10V/m的辐射场强,且功能正常;在1GHz-18GHz频段,需能承受20V/m的辐射场强。

电磁敏感度(EMS)则是通过测试设备在不同辐射条件下的故障阈值(如最低干扰场强),量化设备对电磁辐射的敏感程度。例如,某款摄像头的EMS测试显示,当辐射场强达到5V/m、频率为900MHz时,开始出现图像噪点;当场强达到10V/m时,图像完全丢失。这一阈值数据,能帮助工程师判断设备的电磁抗扰能力是否满足可靠性要求。

测试数据与可靠性增长的联动分析

电磁辐射测试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数据,更在于将测试数据与可靠性指标关联,通过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可靠性框图(RBD)等工具,量化电磁干扰对可靠性的影响,为改进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某车载电子稳定程序(ESP)的电磁辐射测试数据显示:当辐射场强达到12V/m、频率为500MHz时,ESP出现“扭矩控制失效”的故障;该故障的发生概率为每100小时1次(即MTBF为100小时)。通过FMEA分析,工程师发现故障的根本原因是ESP的电源模块未做电磁屏蔽,导致辐射干扰窜入电源回路,影响扭矩控制算法的执行。

针对这一问题,工程师在电源模块增加了金属屏蔽罩,复测时辐射抗扰度提升至18V/m,对应的故障发生概率降至每800小时1次(MTBF提升至800小时)。这一过程中,电磁辐射测试数据(辐射场强、故障阈值)与可靠性指标(MTBF)的联动,清晰展示了改进措施的效果——电磁抗扰能力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可靠性的增长。

此外,通过长期跟踪测试数据,工程师还能建立电磁参数-可靠性模型,比如“辐射场强每提升1V/m,MTBF增加100小时”,从而为后续的可靠性设计提供量化指导(如要求辐射抗扰度达到20V/m,以确保MTBF超过1000小时)。

常见测试误区与规避策略

在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电磁辐射测试中,常见的误区包括只测单一频率、忽略场景耦合、混淆发射与抗扰度测试,这些误区会导致测试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影响可靠性改进效果。

误区一:只测单一频率。部分工程师为节省时间,仅测试设备的工作频率(如车机的2.4GHz Wi-Fi频率),忽略了谐波频率(如4.8GHz、7.2GHz)或外部干扰频率(如手机基站的900MHz、1800MHz)。规避策略:需覆盖设备的全工作频段及可能的干扰频段(如30MHz-6GHz),确保测试的全面性。

误区二:忽略场景耦合。部分测试仅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常温、无其他设备干扰)下进行,未模拟实车的多场景耦合(如高温+高辐射、多设备协同)。规避策略:采用实车暗室测试或环境舱+暗室的组合测试,模拟实车运行中的场景耦合,确保测试结果贴近真实使用情况。

误区三:混淆发射与抗扰度测试。部分工程师认为“只要辐射发射符合要求,设备的可靠性就没问题”,忽略了辐射抗扰度测试——设备自身的辐射发射达标,不代表能抵御外部辐射干扰。规避策略:需同时进行辐射发射与抗扰度测试,确保设备既不会干扰其他设备,也能承受外部干扰。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68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