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暴露故障-分析根因-解决问题”循环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手段,而阶段性目标设定与评估标准是试验的“方向盘”与“刻度尺”——前者明确各阶段的可靠性提升方向,后者验证试验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本文围绕这两个核心环节,拆解具体方法与实践要点,助力试验有序推进。
阶段性目标设定的核心依据:基线可靠性与需求分解
阶段性目标的起点是“基线可靠性”,即产品未开展增长试验前的固有可靠性水平。基线数据通常来自三类来源:
一、相似产品的历史试验(比如同系列电机的MTBF测试结果)。
二、用户现场故障统计(比如某型号阀门过去6个月的现场故障率)。
三、FME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预测(通过分析部件故障模式,估算整机初始可靠性)。例如,某工业机器人的基线MTBF经FMEA预测为150小时,这就是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
目标的终点是客户需求的分层拆解。假设客户要求最终MTBF≥500小时,直接将第一阶段目标定到500小时显然不现实——故障解决需遵循“先重大后次要”的节奏。因此需将总需求拆分为阶梯式目标:第一阶段解决机械臂松动、驱动模块过热等致命故障,目标MTBF达到250小时;第二阶段解决控制系统软件bug、传感器校准偏差等主要故障,目标MTBF达到400小时;第三阶段解决外壳防护不足、线缆磨损等次要故障,目标MTBF达到500小时。这种拆解既符合故障解决的规律,也让团队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
基线数据需贴合实际使用场景。若基线来自实验室常温试验,而产品实际使用在高温环境,则需乘以环境系数(比如0.8)修正基线——比如实验室基线200小时,修正后为160小时,确保目标设定不脱离真实环境。
阶段性目标的分层设计:从部件到整机的协同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目标不是“整机单一指标”,而是“部件-分系统-整机”的协同目标。部件是可靠性的基础,比如某电源模块的MTBF若只有1000小时,整机MTBF再高也会被拉低。因此需为关键部件设定更严格的目标:比如整机目标MTBF≥1000小时,电源模块的目标需达到2000小时,控制系统需达到1500小时,这样才能通过部件的高可靠性支撑整机达标。
分系统目标需匹配部件的解决进度。比如某汽车电子分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组成,若传感器的MTBF目标是1800小时,控制器是1500小时,执行器是1200小时,则分系统的目标需取各部件的“最小值”(1200小时),再通过优化协同(比如减少部件间的信号干扰)提升到1500小时,确保分系统目标与部件目标协同。
整机目标是各层级目标的综合结果。例如,某无人机的整机MTBF目标为800小时,其动力系统(发动机、电池)目标600小时,飞控系统目标1000小时,导航系统目标900小时——通过各分系统的互补,最终整机MTBF可达到800小时以上。
阶段性目标的可操作性:量化指标与时间节点的结合
阶段性目标必须是“可量化、可验证”的。最常用的量化指标是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其次是故障率(λ,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数)。例如,第一阶段目标“MTBF≥250小时”比“提升可靠性”更具体——试验中只需统计故障间隔时间,即可验证是否达标。
时间节点是目标的“落地保障”。比如试验周期为3个月,分3个阶段,每个阶段1个月:第一阶段(第1-4周)解决机械故障,目标MTBF250小时;第二阶段(第5-8周)解决电气故障,目标MTBF400小时;第三阶段(第9-12周)解决软件故障,目标MTBF500小时。时间节点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期限,避免试验无限拖延。
目标需保留“合理弹性”。若某阶段故障解决进度快(比如第一阶段2周就解决了所有重大故障),可将第二阶段目标从400小时上调至450小时,充分利用试验资源;但若故障解决滞后(比如第一阶段4周只解决了60%的重大故障),则需延长第一阶段时间(比如增加2周),确保目标达标,避免“为赶进度而降低标准”。
评估标准的核心维度:故障闭环与增长效率
评估标准的第一个核心是“故障闭环率”——即某阶段发现的故障中,已完成根因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并验证有效的比例。例如,第一阶段发现10个故障,其中8个完成闭环(根因明确、措施有效),闭环率80%——这是阶段性目标达标的基础,若闭环率低于70%,即使MTBF达标,也说明故障未真正解决。
第二个核心是“增长效率”,通常用杜安模型的“增长斜率”衡量。杜安模型认为,可靠性增长过程中,MTBF的对数与试验时间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斜率越大,增长越快(合理斜率在0.3-0.5之间)。例如,某产品的增长斜率为0.4,说明每增加1倍试验时间,MTBF提升约2.5倍(10^0.4≈2.5),增长效率合理;若斜率低于0.2,说明增长缓慢,需调整试验策略(比如增加故障激励条件)。
第三个核心是“故障严重度控制”。致命故障(影响安全或功能丧失)必须100%闭环,主要故障(影响性能但不丧失功能)闭环率需≥90%,次要故障(不影响性能)闭环率≥70%。例如,某阶段发现2个致命故障,若未全部闭环,即使MTBF达标,也不能进入下一阶段——致命故障会直接导致产品失效,必须优先解决。
评估的时机与方法:过程监控与阶段验证
评估需“过程监控+阶段验证”结合。过程监控是指试验中每天统计故障数、故障间隔时间,用“控制图”跟踪趋势——若故障数突然上升(比如某周故障数是前一周的3倍),需立即分析原因(比如试验条件变严格、出现新故障模式),及时调整试验策略;若故障数持续下降(比如每周故障数从10个降到2个),说明增长有效。
阶段验证是指每个阶段结束后,用统计模型计算当前可靠性水平。最常用的是AMSAA(陆军 Materiel Systems Analysis Activity)模型,它可通过试验时间与故障数的关系,估算当前的MTBF。例如,第一阶段试验时间1000小时,发生4次故障,用AMSAA模型计算得MTBF=1000/(4-1)≈333小时(假设置信水平90%),若目标MTBF≥250小时,则验证通过。
数据有效性是评估的前提。试验时间需达到目标MTBF的2-3倍(比如目标MTBF250小时,试验时间需≥500小时),否则数据量不足,评估结果不准确;故障数据需“完整可追溯”——每个故障都要有《故障报告》(包含故障现象、发生时间、试验条件)、《根因分析报告》(包含失效机理、责任部门)、《解决措施验证报告》(包含试验验证结果),确保评估不是“空口无凭”。
常见误区规避:目标脱离实际与评估流于形式
误区一:目标设定过高。比如某产品基线MTBF150小时,却将第一阶段目标定到500小时——结果4周只解决了30%的重大故障,MTBF仅达到200小时,打击团队信心。正确的做法是“小步快跑”,第一阶段目标比基线高50%-100%(比如150小时→250小时),确保目标可实现。
误区二:目标设定过低。比如某产品基线MTBF200小时,第一阶段目标定到220小时——结果2周就达标,剩下2周无事可做,浪费试验资源。正确的做法是“跳一跳够得着”,目标比基线高100%-150%(比如200小时→350小时),保持团队的挑战性。
误区三:评估流于形式。比如某阶段MTBF达到400小时(目标400小时),但故障是因为“试验条件宽松”(比如降低了振动强度),而非故障真正解决——这样的评估结果毫无意义。正确的做法是“以用户场景为基准”,试验条件需模拟实际使用环境(比如高温、振动、湿度),确保评估结果贴合真实可靠性。
实践案例:某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增长试验
某工业机器人的客户需求是MTBF≥500小时,基线MTBF经FMEA预测为150小时。阶段性目标设定:第一阶段(4周)解决机械臂松动、驱动模块过热等致命故障,目标MTBF250小时;第二阶段(4周)解决控制系统软件bug、传感器校准偏差等主要故障,目标MTBF400小时;第三阶段(4周)解决外壳防护不足、线缆磨损等次要故障,目标MTBF500小时。
第一阶段试验中,共发现8个故障(2个致命、3个主要、3个次要),其中7个完成闭环(闭环率87.5%),用杜安模型计算MTBF260小时,达标;第二阶段发现5个故障(1个主要、4个次要),全部闭环,MTBF420小时,达标;第三阶段发现3个次要故障,全部闭环,MTBF510小时,达标。
最终产品通过客户验收,现场使用6个月(累计运行1000小时)无重大故障,现场MTBF达到520小时,完全满足客户需求——这正是“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严格评估”的结果。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