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增长试验是产品研发中通过“试验-分析-改进”循环提升可靠性的核心手段,而试验方案评审则是确保试验设计科学、结果有效的关键前置环节。评审需围绕试验全流程的核心要素展开,从目的对齐到风险控制,每一步都直接影响试验能否真实反映产品可靠性水平、能否实现预期增长目标。本文将系统梳理可靠性增长试验方案评审的关键要点,为企业建立规范化评审流程提供实操参考。
试验目的与需求的一致性评审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目的需紧密对齐产品研发阶段的可靠性目标,评审首要是验证目的是否量化、是否符合客户或标准要求。例如,工程样机阶段的目的可能是“将MTBF从100小时提升至500小时(90%置信水平)”,而非模糊的“提升可靠性”;量产前阶段则需聚焦“验证设计改进后的可靠性稳定性,满足GJB 1407规定的增长要求”。
需检查目的是否与客户需求匹配——如车载电子设备需满足“-40℃至85℃环境下1000小时无故障”的客户规格,若试验目的未覆盖该场景,将导致结果与实际应用脱节。同时,目的需明确增长的“有效性”边界,如“改进措施需解决80%以上的关联故障”,避免试验陷入“为试验而试验”的误区。
试验对象与样本的合理性评审
试验对象的状态直接影响结果代表性,需确认其是否为经过环境应力筛选(ESS)的工程样机——未经ESS的样本可能携带大量工艺缺陷,导致故障数异常偏高,无法反映设计问题。样本量需基于统计依据,如根据AMSAA模型需至少收集5-10个故障数据,或通过置信度公式(n=(Z²×σ²)/E²)计算,避免“拍脑袋”确定。
样本需覆盖关键部件(如电源模块、控制单元)、不同生产批次或供应商,确保结果可推广至产品族。此外,样本需具备可修复性——模块化设计的样本更便于快速改进,一体化封装的样本则可能因无法拆解延长改进周期,需评估其是否支持“试验-改进-再试验”的循环需求。
试验环境与应力条件的真实性评审
试验环境需模拟产品实际使用的寿命剖面,如机载设备需覆盖“地面停放(-20℃至40℃)、起飞振动(10g)、巡航低温(-50℃)”等场景。若仅用恒定温度(如25℃)试验,无法激发实际使用中的故障(如焊点因温度膨胀与振动共同作用开裂)。
应力水平需合理:电应力需包括额定电压±10%的波动,温度需覆盖工作范围上下限;同时需考虑综合应力(如温度+振动),避免单一应力遗漏复合故障。此外,需验证环境的可重复性——试验设备精度(如温度箱波动≤±2℃)、传感器校准状态(如振动传感器经计量检定)直接影响环境一致性,若设备未校准,试验结果将不可重复。
故障检测与记录机制的完整性评审
故障检测需覆盖关键功能,如在线监测电压电流、定期功能验证、动态检测振动中的信号稳定性,避免遗漏间歇故障(如偶尔的信号丢失)。故障判据需明确量化,如“输出电压超出额定值±5%持续10秒”“控制单元无法响应指令≥3次”,杜绝主观判定。
故障记录需完整,包括故障时间、应力条件、现象、涉及部件、操作步骤——完整记录是故障分析的基础,若仅记“故障发生”,无法追溯根本原因。同时需建立故障评审委员会(FRB),将故障分类为关联(设计问题)、非关联(设备故障)、间歇故障,确保增长聚焦核心问题。
可靠性增长模型的适用性评审
模型选择需匹配试验阶段:杜安模型适用于早期故障期(故障数快速下降),AMSAA模型适用于偶然故障期(故障数线性增长)。需验证模型假设是否满足——如杜安模型要求“改进措施即时有效”,若改进需长期验证(如材料老化),则需调整模型。
参数估计方法需合理,如杜安模型用最小二乘法,AMSAA模型用极大似然估计。需检查模型与历史数据的拟合度(如R²≥0.9),若拟合度低,说明模型不适合当前产品,需更换或调整参数。
资源与进度的可行性评审
资源需满足试验需求,包括设备(温度箱、振动台)、场地(可靠性实验室)、人员(经GJB 1407培训的工程师)、材料(备用部件)。需验证资源可用性:设备是否预约冲突,人员是否有资质,材料是否库存充足。
进度安排需合理,划分为预试验(1周验证环境)、正式试验(4周收集数据)、改进验证(2周测试效果),并预留缓冲时间(如设备故障修复3天、改进措施实施2周)。若进度过紧,无法收集足够故障数据,需延长试验时间。
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审
风险识别需全面,包括设备故障、样本损坏、改进无效、人员离职等。应对措施需具体:如“设备故障”需准备备用设备+24小时维修协议,“改进无效”需预先准备两种方案(换电容或加散热片)。
用风险矩阵评估优先级(概率×影响),如“设备故障”为高优先级,需明确责任人(设备管理员)。若责任不落实,风险发生时无法快速响应,需补充责任清单。
验证与验收准则的明确性评审
验证准则需对应目的,如“MTBF≥500小时(90%置信)”“故障数≤5个”。验收需符合标准(如GJB 899A要求置信水平≥90%),并提供具体方法:如用AMSAA模型计算MTBF置信区间,用t检验比较改进前后故障数差异(p<0.05)。
准则需有灵活性,允许一定偏差(如“MTBF 500小时±10%”),避免因试验随机性导致无法通过。若准则过严,需根据产品实际需求调整偏差范围。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