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系统暴露产品缺陷并迭代改进,实现可靠性逐步提升的关键手段,而环境应力施加作为试验的核心环节,其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缺陷暴露效率与失效分析的准确性。本文聚焦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环境应力的施加逻辑,从类型匹配、原则把握到具体方法展开,为试验设计提供实操指引。
环境应力的类型与试验目标匹配
环境应力需围绕产品实际使用场景选择,常见类型包括温度(高温、低温、循环)、湿度(高湿、低湿)、振动(随机、正弦)、盐雾等。不同应力对应不同失效模式:温度应力针对热疲劳(如焊点虚焊、绝缘老化),振动应力针对机械疲劳(如结构松动、引脚断裂),湿度应力针对腐蚀失效(如电路板短路、外壳生锈)。
航天产品因需承受发射阶段的剧烈振动与太空极端温度,试验中会侧重“振动+温度循环”组合;家电产品多在家庭环境使用,更关注“温度+湿度”循环以暴露散热不良、部件腐蚀等问题;汽车零部件需模拟行驶中的颠簸与昼夜温差,常用“随机振动+温度循环”应力。
需避免“为覆盖而覆盖”的误区——如手机无需模拟深海压力,强行施加高压应力会导致试验结果偏离实际;户外灯具无需盐雾试验(除非用于沿海地区),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试验成本。
环境应力施加的核心原则
相关性是首要原则:应力需模拟产品实际使用中的“真实载荷”,如农用无人机的使用环境是高温(35℃~45℃)、高湿(70%RH~90%RH)与振动(飞行中的气流扰动),试验中需复现这三类应力,而非加入无关的盐雾应力。
渐增性是可靠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应力需从“实际使用应力水平”逐步提升(如从50℃升至85℃),而非直接施加极限应力——若初始应力过高,产品可能瞬间损坏,无法追溯失效机制;若应力过低,则无法暴露深层缺陷。
可重复性是试验有效性的保障:同一批产品在相同应力条件下需得出一致结果,因此需明确应力的“量化参数”(如温度循环的范围:-40℃~85℃、速率:5℃/min、保持时间:30min),避免“大概”“左右”等模糊描述。
安全性需贯穿试验全程:应力水平需低于产品的“临界失效应力”(如某电容的临界高温为105℃),确保产品在失效前能表现出预警信号(如电流异常、温度骤升),为失效分析保留线索。
恒定应力施加法的应用要点
恒定应力是指试验中保持应力水平不变(如恒定85℃高温、85%RH湿度),适用于暴露“持续载荷下的显性缺陷”——如元器件的虚焊焊点,在恒定高温下会因热膨胀反复拉伸,最终断裂失效。
应用时需注意“应力水平的合理性”:若应力过低(如50℃),可能需数周才能暴露缺陷,降低试验效率;若应力过高(如100℃),则可能直接熔化塑料外壳,无法分析失效原因。通常恒定应力水平设为“实际使用最大应力的1.2倍~1.5倍”(如手机实际使用最高温度为60℃,恒定应力设为72℃~90℃)。
恒定应力法的优势是“失效模式集中”,便于快速定位共性缺陷——如某批路由器在恒定高湿试验中均出现Wi-Fi模块失效,经分析发现是模块密封胶未填满缝隙,湿气渗入导致短路,改进密封工艺后缺陷彻底解决。
循环应力施加法的操作细节
循环应力是指应力在“高低区间交替变化”(如温度从-40℃到85℃循环、振动加速度从5g到15g循环),更接近产品实际使用中的动态环境(如户外设备白天高温、夜间低温,汽车行驶时颠簸与平稳交替)。
循环参数需根据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循环范围应覆盖实际使用中的极值(如某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温度范围为-30℃~100℃,循环范围设为-40℃~110℃);循环速率需匹配材料的热/机械响应特性(如塑料外壳的热膨胀速率慢,温度循环速率需控制在2℃/min~5℃/min,避免热冲击导致开裂);循环次数需对应产品的预期寿命(如设计寿命5年的空调,循环次数设为500次~1000次)。
某空调压缩机在温度循环试验中出现轴承异响,经分析发现是“钢球与滚道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低温时钢球收缩,间隙增大;高温时钢球膨胀,间隙减小,循环中反复摩擦导致异响。调整轴承材料(改用膨胀系数更接近的合金)后,问题解决。
步进应力施加法的实施步骤
步进应力是“逐步提升应力水平”的方法(如振动加速度从5g→10g→15g,每级保持2小时),适用于可靠性增长的“中期阶段”——当恒定或循环应力无法暴露深层缺陷时,通过步进应力逐步突破产品的“失效阈值”。
实施时需遵循“先慢后快”的节奏:初始级应力设为“实际使用最大应力的70%”(如某电机的实际最大振动加速度为10g,初始级设为7g),每级提升10%~20%,保持时间根据产品响应调整(若某级应力下2小时内无失效,则进入下一级)。
步进应力法的优势是“分层暴露缺陷”:低应力级暴露“浅层次缺陷”(如结构松动),高应力级暴露“深层次缺陷”(如材料疲劳)。某无人机的螺旋桨在步进振动试验中,7g级暴露了桨叶固定螺丝松动,12g级暴露了桨叶根部的材料裂纹,通过分步改进,可靠性提升了40%。
多应力耦合施加的关键技巧
实际使用中产品往往承受“多应力同时作用”(如汽车行驶时的“振动+高温+湿度”、手机淋雨时的“湿度+振动”),因此多应力耦合施加更能模拟真实失效场景。
耦合时需把握“主应力优先”原则:优先施加对产品失效影响最大的应力,再叠加次要应力。如手机的“跌落+湿度”耦合试验中,跌落(振动应力)是主应力(导致外壳开裂),湿度是次应力(渗入开裂处导致短路),需先确保跌落应力的准确性,再控制湿度水平。
设备校准是耦合试验的关键:多应力试验箱需同时满足温度、湿度、振动的精度要求(如温度误差±1℃、湿度误差±3%RH、振动加速度误差±0.5g),否则会导致试验结果偏差。某手机在“温度循环+随机振动”耦合试验中失效,经校准发现振动台的加速度误差达2g,调整后试验结果恢复一致。
环境应力的实时监测与调整
应力施加并非“一设了之”,需通过实时监测确保应力准确传递至产品。常用监测手段包括:在关键部位粘贴温度传感器(如CPU、电池)、振动传感器(如手机中框、电机轴承)、电流传感器(如电源模块)。
监测数据需与产品设计指标对比:若某笔记本电脑的CPU设计最高温度为70℃,试验中监测到CPU温度达80℃,需立即调整环境温度(如从50℃降至45℃),因为产品自热会叠加环境温度,导致总应力超标。
反馈调整机制需常态化:当监测到某部位的应力超过设计值,或产品出现异常(如电流骤增、噪音变大),需暂停试验并分析原因——若因应力施加过量,需降低应力水平;若因产品缺陷,需记录失效模式并改进。
环境应力与失效模式的关联分析
施加应力的最终目标是“将失效与应力关联”,需通过失效分析工具(如鱼骨图、故障树)追溯因果关系。如某空调冷凝器在温度循环试验中泄漏,通过鱼骨图分析发现:“温度循环”是因,“铜管与铝翅片的线膨胀系数差异”是中间机制,“焊点开裂”是果,最终通过改用膨胀系数更接近的焊接材料解决问题。
案例验证是关联分析的重要环节:某手机在“湿度+振动”耦合试验中出现按键失灵,经拆解发现是按键缝隙渗入湿气,导致电路板腐蚀。改进密封结构后,再次进行相同应力试验,按键失灵问题未再出现,验证了关联的准确性。
需避免“假阳性关联”:若试验中产品失效是因设备故障(如湿度传感器损坏导致湿度超标),需通过重复试验排除——如更换湿度传感器后,相同应力下产品未失效,说明失效与湿度无关,需重新查找原因。
常见环境应力施加误区的规避
误区1:过度施加应力——为快速出结果,将温度设为产品临界失效温度,导致产品瞬间损坏。规避方法:试验前通过“应力筛选试验”确定产品的“安全应力范围”(如某手机的临界高温为85℃),再在安全范围内逐步提升。
误区2:应力施加不均匀——振动台仅局部区域振动达标,导致试验结果不具代表性。规避方法:在产品关键部位粘贴多个振动传感器,确保所有区域的振动强度符合要求。
误区3:忽略产品自应力——笔记本电脑运行时CPU自热会使内部温度比环境高20℃~30℃,若环境温度设为50℃,内部温度可能达80℃,远超设计值。规避方法:通过热仿真或实测确定自热情况,调整环境应力以匹配总应力。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