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系统在航空测绘、应急救援、军事侦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提出了严苛要求。高低温冲击作为模拟温度骤变环境的关键试验手段,能有效暴露无人机因热应力、材料老化或电子元件失效导致的潜在故障,是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核心环节。本文结合无人机实际使用场景,详细阐述高低温冲击方案的设计要点与实施细节,为提升无人机系统可靠性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高低温冲击的关联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发现故障-设计改进-再试验”的迭代循环,系统性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工程方法。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针对性试验激发潜在故障,再通过设计优化消除故障根源。对于无人机而言,温度骤变是常见的极端环境——比如从高温地面起飞后快速爬升至低温高空,或从低温高空降落至炎热地面,这种温度冲击易导致材料应力集中、电子元件参数漂移或结构连接失效。
高低温冲击试验通过快速改变环境温度,模拟无人机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温度骤变场景,能在短时间内暴露常规温循试验无法发现的“隐性故障”。例如,无人机的复合材料机翼在快速降温时,若层间粘结强度不足,可能出现分层裂纹;飞控系统的CPU在快速升温时,若散热设计不足,可能出现短暂宕机。
因此,高低温冲击试验并非独立的环境试验,而是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故障激发器”——通过该试验发现的故障,能直接指向无人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为后续可靠性增长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高低温冲击试验的目标不是“破坏”无人机,而是“激发”潜在故障。因此,试验参数的设计需紧密结合无人机的实际使用环境,避免过度试验导致不必要的损坏。
试验目标与边界条件定义
在设计高低温冲击方案前,需明确试验的核心目标与边界条件,避免试验范围过大或偏离实际需求。试验目标通常包括:暴露无人机在温度骤变下的故障模式、验证设计改进后的可靠性提升效果、量化可靠性增长的幅度(如MTBF从100小时提升至200小时)。
边界条件需覆盖无人机的“使用边界”与“试验能力边界”。使用边界包括无人机的设计温度范围(如军用无人机通常为-40℃~60℃,民用无人机为-20℃~50℃)、实际温度变化速率(如爬升时温度下降速率约5℃/min);试验能力边界则需考虑试验设备的极限(如冲击箱的最大降温速率、工作室容积是否容纳整机)。
例如,某民用测绘无人机的设计温度范围为-20℃~50℃,实际飞行中温度变化速率约3℃/min,试验的边界条件就应设定为温度范围-25℃~55℃(略宽于设计范围,覆盖极端情况)、冲击速率3℃/min(与实际一致),避免因试验条件过严导致无人机损坏,或过宽导致试验结果无效。
边界条件还需明确试验的“对象范围”——是针对无人机整机,还是关键子系统(如飞控、动力、传感器)。若针对整机,需考虑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若针对子系统,需模拟其在整机中的安装环境(如飞控系统需安装在散热舱内,试验时需模拟舱内温度)。
无人机实际环境剖面的构建
环境剖面是无人机在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所有环境条件的集合,包括使用、运输、储存等场景。构建准确的环境剖面是高低温冲击试验设计的基础,能确保试验场景与实际一致。
首先,需调研无人机的使用场景:例如,军用侦察无人机可能在-40℃的高空飞行2小时,然后降落至35℃的地面;民用应急救援无人机可能在40℃的地面储存1周,然后在-10℃的山区飞行。这些场景的温度范围、保持时间、变化速率都需记录。
其次,需分析运输与储存场景:无人机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经历-30℃的冷链运输,或60℃的高温货车运输;储存时可能在-20℃的仓库或50℃的户外堆场。这些场景的温度条件虽不涉及飞行,但同样会影响无人机的可靠性(如电池在高温储存时易鼓包,传感器在低温储存时易失效)。
最后,需将这些场景转化为“温度-时间”曲线:例如,某无人机的环境剖面可设计为“25℃常温→快速升温至60℃(速率5℃/min)→保持2小时(模拟地面储存)→快速降温至-40℃(速率10℃/min)→保持3小时(模拟高空飞行)→快速升温至25℃(速率5℃/min)→恢复1小时”。这条曲线覆盖了储存、飞行、恢复三个场景的温度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剖面需考虑“最坏情况”:例如,无人机在沙漠地区使用时,地面温度可能高达65℃,高空温度可能低至-50℃,此时试验的温度范围需扩展至-50℃~65℃,确保覆盖极端情况。
试验样品的选择与预处理要求
试验样品的选择需具有代表性,通常选择批量生产中的“典型样机”——即采用量产工艺、材料和零部件的无人机,避免因样品特殊导致试验结果无法推广。若需针对子系统试验,需选择与整机安装状态一致的子系统(如带散热片的飞控模块、带减震器的动力系统)。
预处理是试验前的必要步骤,目的是消除样品的“初始缺陷”,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预处理通常包括:
1、初始性能测试:对样品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包括飞控系统的响应时间、动力系统的续航时间、传感器的精度。例如,测试飞控系统在25℃下的姿态控制误差(要求≤0.5°),动力系统的电池容量(要求≥额定容量的95%)。
2、环境适应性预处理:将样品置于常温(25℃)、常湿(50%RH)环境中放置24小时,使样品温度与环境一致;或进行“老化预处理”——将样品置于40℃环境中运行10小时,消除电子元件的“初期失效”(如电容的漏电流过大)。
3、安装状态模拟:若试验对象是子系统,需模拟其在整机中的安装环境。例如,飞控系统需安装在带有散热孔的铝制舱内,试验时需将舱体一同放入试验箱;动力系统的电机需连接螺旋桨,模拟实际负载。
预处理后需再次检测性能,确保样品状态正常。若预处理中发现故障(如电池容量不足),需更换样品,避免初始故障影响试验结果。
高低温冲击试验设备与参数设定
高低温冲击试验设备的核心是“三箱式冲击箱”(高温箱、低温箱、试验箱),能实现快速温度切换(速率可达20℃/min)。设备的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
1、温度范围:覆盖无人机的环境剖面温度,例如-70℃~150℃,确保能模拟极端情况。
2、温度均匀性:试验箱内的温度差需≤2℃,避免因局部温度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偏差(如飞控系统的CPU在高温区出现故障,而其他区域正常)。
3、温度变化速率:需可调,能模拟不同场景的温度变化(如从地面到高空的降温速率为10℃/min,从高空到地面的升温速率为5℃/min)。
参数设定需结合环境剖面与无人机特性:
- 温度范围:根据环境剖面设定,例如-40℃~60℃。
- 保持时间:根据使用场景的持续时间设定,例如高空飞行的保持时间为2小时,地面储存的保持时间为4小时。
- 变化速率:根据无人机的材料与结构设定,例如复合材料机翼的变化速率不宜超过5℃/min,否则会导致层间应力过大;金属结构的变化速率可高达10℃/min。
- 循环次数:根据可靠性增长目标设定,通常为10~20次循环——循环次数过少无法暴露所有故障,过多则会增加试验成本。例如,若初始MTBF为100小时,目标MTBF为200小时,可设定15次循环。
多循环试验流程的设计要点
多循环试验是高低温冲击方案的核心,通过多次重复温度冲击,激发无人机的潜在故障。流程设计需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加压”的原则。
典型的循环流程包括四个阶段:
1、初始状态:将样品置于常温(25℃)环境中,稳定30分钟,确保样品温度与环境一致。
2、温度冲击:根据环境剖面,快速升温或降温至目标温度。例如,从25℃升温至60℃(速率5℃/min),或降温至-40℃(速率10℃/min)。
3、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模拟无人机在该温度下的持续工作。例如,60℃保持2小时(模拟地面储存),-40℃保持3小时(模拟高空飞行)。
4、恢复与检测:快速将温度恢复至常温(速率5℃/min),然后保持1小时,让样品温度稳定。之后对样品进行性能检测,记录故障与性能变化。
循环次数的设定需结合故障发现情况:若前5次循环未发现故障,可增加循环次数(如从15次增加至20次);若前3次循环发现大量故障,需先进行设计改进,再继续试验。
此外,需设计“梯度加压”流程:例如,前5次循环的温度范围为-30℃~50℃,若未发现故障,后续循环将温度范围扩展至-40℃~60℃,逐步增加试验强度。这种设计能避免因初始强度过高导致样品损坏,同时确保覆盖极端情况。
试验过程中的性能监测策略
性能监测是试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实时掌握无人机的状态,及时发现故障。监测内容需覆盖无人机的核心系统:飞控、动力、传感器、执行器。
首先,需安装实时监测设备:例如,在飞控系统中植入温度传感器,监测CPU温度;在动力系统的电池中安装电压/电流传感器,监测电池状态;在机翼上安装应变片,监测结构应力。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需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传输至后台系统,实现远程监控。
其次,需设定性能阈值:例如,飞控系统的CPU温度超过85℃时报警,动力系统的电池电压低于3.2V/节时报警,传感器的精度误差超过1%时报警。一旦触发阈值,需立即停止试验,检查故障。
然后,需进行定期性能检测:例如,每完成2次循环,对无人机进行一次地面测试——包括飞控的姿态控制(如悬停30分钟,姿态误差≤0.5°)、动力系统的续航(如满电飞行30分钟,剩余电量≥20%)、传感器的精度(如GPS定位误差≤2m)。
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数据需与温度曲线同步:例如,当温度从-40℃升至25℃时,飞控系统的响应时间从100ms缩短至50ms,这种变化需记录在案,用于后续故障分析。
故障检测与 root cause 定位方法
故障检测的目标是及时发现试验中的故障,root cause定位则是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
故障检测的工具包括:
1、数据记录仪:记录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能发现“渐变故障”(如电池电压逐渐下降)。
2、热成像仪:拍摄样品的温度分布,能发现“局部过热”(如电机控制器的温度高达100℃)。
3、飞控软件:读取故障码(如“传感器1离线”“执行器卡滞”),能快速定位故障系统。
4、示波器:测量电子元件的电压波形,能发现“参数漂移”(如运放的输出电压从5V漂移至4.5V)。
root cause定位需遵循“5Whys”原则(连续问5个“为什么”):例如,某无人机在低温循环中出现飞控宕机,第一步发现是CPU温度过低(-30℃),第二步发现CPU的散热片未贴合,第三步发现散热片的固定螺丝松动,第四步发现螺丝的扭矩未达标准(设计要求5N·m,实际仅3N·m),第五步发现装配工艺中未使用扭矩扳手。通过这种方法,能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装配工艺缺陷。
对于复杂故障(如结构裂纹),需采用“再现试验”:将故障部件从整机中拆下,放入试验箱中重复温度冲击,观察故障是否再现。例如,机翼出现分层裂纹,可将机翼样品放入试验箱,进行10次-40℃~60℃的循环,若裂纹再现,说明是材料的层间粘结强度不足。
可靠性增长数据的分析与建模
数据收集与分析是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关键,能量化可靠性提升的效果。需收集的数据包括:
1、试验参数:温度曲线、循环次数、保持时间。
2、性能数据:飞控响应时间、电池容量、传感器精度。
3、故障数据:故障时间、故障位置、故障模式(如“电池鼓包”“飞控宕机”“机翼分层”)。
数据需按循环次数整理:例如,第1次循环发现2个故障(电池鼓包、飞控响应延迟),第5次循环发现1个故障(传感器精度误差),第10次循环无故障。
接下来,需用可靠性增长模型分析数据,常用的模型是杜安模型(Duane Model),其公式为:MTBF(t) = K·t^α,其中MTBF(t)是时间t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K是常数,α是增长斜率(α>0表示可靠性增长)。
例如,某无人机的初始MTBF为100小时,经过15次循环后,MTBF提升至200小时,用杜安模型拟合得到α=0.6(>0.5,说明增长有效)。此时,可计算可靠性增长倍数(2倍),并评估是否达到目标。
此外,需分析故障模式的分布:例如,70%的故障来自电子元件(如电池、CPU),20%来自结构(如机翼、机架),10%来自传感器。这种分布能指导后续改进的优先级——优先解决电子元件的故障。
试验后可靠性验证的关键步骤
试验后验证是确认可靠性增长效果的最后环节,需通过独立测试验证无人机的可靠性是否达到目标。
首先,需进行“全温域性能测试”:将无人机置于-40℃~60℃的环境中,进行连续飞行测试(如飞行2小时),检测飞控的稳定性(姿态误差≤0.5°)、动力系统的续航(剩余电量≥20%)、传感器的精度(GPS误差≤2m)。若所有参数符合要求,说明可靠性提升有效。
其次,需进行“加速寿命试验”:在高温(如60℃)或高应力(如1.2倍额定电压)环境中,让无人机连续运行,模拟长期使用。例如,在60℃环境中连续飞行100小时,若未出现故障,说明无人机的长期可靠性达标。
最后,需进行“现场验证”:将改进后的无人机部署至实际使用场景(如山区救援、高空侦察),收集实际使用中的故障数据。若实际使用中未出现试验中发现的故障,说明可靠性增长方案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验证测试需采用“盲测”方式——即测试人员不知道试验中的改进内容,确保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例如,将改进后的无人机与未改进的无人机一起测试,比较两者的故障次数,若改进后的无人机故障次数减少50%,说明可靠性提升显著。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