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故障隔离与定位技术应用

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发现故障-改进-再试验”迭代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手段,而故障隔离与定位是核心环节——它直接决定能否快速识别故障根源,为针对性改进提供依据。若该环节效率低下,将导致试验周期延长、改进失准,其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可靠性增长效果。

故障隔离与定位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的核心地位

可靠性增长的本质是“精准改进”,而精准改进的前提是明确故障根源。例如某电子设备振动试验中死机,若不能区分是焊点松动还是芯片缺陷,改进将陷入盲目。

故障隔离是“缩小故障范围”(从系统到模块),定位是“锁定具体点”(从模块到元件)。例如电源模块失效,先隔离到滤波电路,再定位到电解电容漏液,改进仅需换电容,而非整个模块。

迭代试验中,快速隔离与定位能加速周期。第一次试验发现故障,24小时内定位改进,第二次即可验证;若耗时一周,迭代周期将翻倍。

因此,故障隔离与定位是可靠性增长的“加速器”,直接影响试验效率与改进效果。

基于物理模型的故障隔离技术应用

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设计原理建立模型,对比试验数据隔离故障。例如齿轮箱效率试验中,模型预期95%,实测85%,通过仿真调整轴承间隙参数,吻合则隔离到轴承问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明确模型的产品,如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通过热应力模型预测温度分布,若试验中某区域温度远超模型值,可快速隔离为冷却通道堵塞——模型已明确冷却流量与温度的对应关系。

应用需修正模型准确性。若初始模型未考虑电路板走线电阻,可能导致隔离错误。例如某芯片电压偏低故障,修正模型加入走线电阻后,才正确隔离到“走线宽度不足”。

案例中,卫星姿控陀螺试验误差过大,基于角动量模型对比数据,发现转子角动量异常,隔离到“平衡块脱落”,为改进提供明确方向。

信号分析技术在故障定位中的实践

信号分析通过采集电压、振动等信号,利用时域、频域分析定位故障。例如电子设备电路板故障,电压信号出现“毛刺”,结合频域分析(毛刺频率),可定位到开关电源电磁干扰。

机械系统中,振动信号的“特征频率”是关键。例如齿轮磨损会出现啮合频率边带,轴承损坏会出现轴承特征频率;油液监测的颗粒形状(如铸铁颗粒对应齿轮磨损,钢球颗粒对应轴承损坏)可辅助定位。

时频域分析(如小波变换)适用于非平稳信号。例如电机启动电流突变,通过小波变换可定位到“启动绕组接触不良”——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流跳变。

特征提取是核心。电容漏液表现为电压缓慢下降,电阻烧断表现为电压突变归零,这些特征直接指向具体故障点。

机器学习驱动的智能故障定位方法

机器学习通过分析故障数据,建立“特征-故障点”映射模型。例如汽车电子系统故障,采集电压、电流等数据,训练模型后,新试验数据可输出最可能的故障点(如节气门传感器失效)。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变量耦合的复杂产品,如自动驾驶传感器融合。单个传感器故障会影响多个信号,模型可从多维度数据中找到关联(如摄像头故障导致图像与雷达融合异常)。

数据量不足时,可通过迁移学习利用同类产品数据。例如新无人机故障定位,迁移同类无人机电池数据(充电曲线异常对应鼓包),即使数据少,模型仍有效。

案例中,手机厂商用机器学习分析电池充放电曲线,识别“充电后期电压慢升且温度骤升”特征,定位“电池隔膜破损”,准确率达92%。

电子设备可靠性试验中的故障隔离策略

电子设备采用“分层递进法”:从系统到板级再到元件级。例如手机跌落无法开机,先查电池(系统),再查主板(板级),最后查启动芯片(元件)。

替换法是常用手段。例如路由器无线信号弱,替换无线模块后恢复,再替换模块内功率放大器,定位到“功率放大器失效”。

在线测试技术(如JTAG)可不拆机定位。例如工业控制板CPU无法与内存通信,通过JTAG测试发现内存芯片引脚无响应,隔离到“虚焊”。

案例中,工业机器人控制板高温死机,分层隔离到主板,再用JTAG定位到“逻辑芯片虚焊”,改进后通过试验。

机械系统可靠性增长中的故障定位要点

机械故障多与磨损、疲劳有关,定位需结合力学特征与磨损分析。例如齿轮箱故障,振动特征频率(啮合、轴承频率)与油液颗粒(铸铁对应齿轮,钢球对应轴承)可定位。

载荷谱分析用于判断故障与载荷的关系。例如起重机吊臂变形,若试验载荷超设计值,是“设计不足”;若未超,需查“材料强度”或“焊接质量”。

装配误差定位需精度测量。例如机床导轨平行度误差,通过激光干涉仪测量,若超设计值,定位到“装配误差”。

案例中,齿轮箱寿命试验失效,振动显示轴承特征频率,油液有钢球颗粒,定位到“轴承保持架损坏”,改进预紧力后解决问题。

复杂系统故障隔离与定位的协同机制

复杂系统(如飞机、智能工厂)需跨子系统协同。例如飞机航向偏差,需协同分析飞控指令(电子)、液压压力(液压)、舵面角度(机械)数据。

故障传播模型追踪根源。例如核电站温度升高,模型从“温度”反向推导:冷却泵未启动→控制电路故障→电机绕组烧毁,定位到根源。

多源数据融合是关键。例如智能工厂生产线停机,结合PLC指令(已启动)、电机电流(无)、温度(正常),定位到“电源断路器跳闸”。

案例中,飞机自动驾驶航向偏差,协同分析发现舵面角度传感器信号异常,定位到“安装松动”,改进安装工艺后解决问题。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51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