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试验-故障分析-改进-再试验”循环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手段,而故障分析则是连接试验数据与改进措施的关键环节。做好故障分析,既能精准定位产品缺陷,也能为可靠性设计优化提供实证依据。本培训材料聚焦故障分析的实操逻辑、工具与案例,帮助学员掌握从故障收集到根因挖掘的全流程方法,助力可靠性增长目标落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故障分析的关联逻辑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本质是“主动暴露故障”——通过模拟实际或极端工况,激发产品潜在缺陷,再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问题根源,最终实施针对性改进。若缺乏有效的故障分析,试验中暴露的故障将沦为“数据碎片”,无法转化为可靠性提升的动力。例如,某汽车底盘可靠性试验中,悬挂系统异响故障若仅记录“异响”而未分析原因,后续改进可能盲目更换部件,导致试验循环无效。
故障分析的核心目标是“回答三个问题”:故障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如何彻底解决?这三个问题直接对应可靠性增长的三个关键步骤:识别缺陷、定位根因、实施改进。因此,故障分析的深度决定了可靠性增长的效率——挖到根因的改进能一次性解决问题,而停留在表面的分析会导致“头痛医头”的反复故障。
在试验流程中,故障分析需与试验同步开展:试验过程中实时记录故障现象,试验结束后24小时内启动初步分析,48小时内完成原因定位(复杂故障可延长至72小时)。这种“快速响应”能避免故障信息遗漏,确保分析结论与试验工况的关联性。
故障分析的标准化流程框架
故障分析的第一步是“故障收集”,需完整记录5类信息:试验工况(温度、湿度、负载、转速等)、故障现象(异响、停机、参数超标等)、发生时间(试验开始后多久)、影响范围(单个部件、子系统还是整个系统)、历史数据(该部件此前是否发生过类似故障)。例如,某伺服电机故障需记录:试验负载75%额定值、环境温度45℃、运行30分钟后电机外壳温度升至120℃、随后停机,历史数据显示同批次电机已发生3次类似故障。
第二步是“故障描述”,需遵循“5W2H”原则:Who(哪台设备/部件)、When(试验阶段/时间点)、Where(部件位置/系统层级)、What(故障模式:短路、断裂、磨损)、Why(初步疑似原因)、How(故障发生的过程:渐变还是突变)、How Much(故障程度:完全失效还是部分性能下降)。例如,“试验编号S-2023-05的3号液压泵(Who),在耐久性试验第150小时(When),泵体出口端(Where)出现液压油泄漏(What),疑似密封件老化(Why),泄漏量从0.1L/min逐渐增至0.5L/min(How),导致系统压力下降10%(How Much)”。
第三步是“故障定位”,通过理化检测或性能测试确定故障部位:例如,电机绕组短路可通过万用表测电阻、示波器看波形;机械部件断裂可通过金相分析看裂纹起始点;电气部件失效可通过X射线检测内部焊点。定位需“精准到部件级”——例如,不能说“电气系统故障”,而要明确“PCB板上C12电容击穿”。
第四步是“原因分析”,结合定位结果与试验数据,用工具挖到根因(详见后续工具小节)。第五步是“措施制定”,根据根因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如设计改进、工艺优化派、材料更换)。第六步是“验证闭环”,通过试验确认措施有效,再将经验纳入设计规范。
基于故障模式与影响的分类策略
故障分类是优先级排序的基础——需先处理对可靠性影响最大的故障。常用的分类方法是结合“故障模式”“影响程度”“发生频率”三个维度:
首先,按“故障模式”分类:分为机械故障(磨损、断裂、变形)、电气故障(短路、断路、绝缘老化)、热故障(过热、烧蚀)、化学故障(腐蚀、氧化)、软件故障(逻辑错误、死循环)。例如,某无人机飞控系统故障中,“GPS信号丢失”属于电气/软件混合故障,“机翼蒙皮开裂”属于机械故障。
其次,按“影响程度”分类(参考GJB 450A标准):致命故障(导致人员伤亡或系统完全失效,如飞机发动机熄火)、严重故障(导致系统性能严重下降,需停机维修,如汽车变速箱无法换挡)、一般故障(导致性能轻度下降,可继续运行,如空调噪音增大)、轻微故障(无功能性影响,仅需调整,如仪表盘指示灯误亮)。
最后,按“发生频率”分类:高频故障(试验中发生≥5次)、中频故障(2-4次)、低频故障(1次)。例如,某家电产品试验中,“电源线插头松动”发生8次,属于高频一般故障;“压缩机爆炸”发生1次,属于低频致命故障。
分类后需绘制“故障优先级矩阵”:横轴是影响程度(致命→轻微),纵轴是发生频率(高频→低频),优先处理“致命+高频”“严重+高频”的故障——致命故障无论频率高低都需优先,因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故障分析的关键工具与应用场景
不同故障类型需用不同工具,以下是4类常用工具及场景:
1、5Why法:适用于简单故障的深度追问,通过连续问“为什么”挖到根因。例如,某手机电池鼓包故障:1.为什么鼓包?因为内部压力过高。
2.为什么压力高?因为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
3.为什么分解?因为充电时温度超过80℃;4.为什么温度高?因为充电器输出电压过高。
5.为什么电压高?因为充电器恒压电路设计缺陷。根因是“充电器电路设计缺陷”。
2、鱼骨图(Ishikawa):适用于多因素故障的全面排查,从“人、机、料、法、环、测”6个维度分析。例如,某生产线组装误差超标故障:“人”是操作员培训不足,“机”是工装夹具定位精度不够,“料”是零件尺寸公差过大,“法”是装配流程未标准化,“环”是车间温度波动大(影响零件热胀冷缩),“测”是检测设备校准过期。
3、故障树分析(FTA):适用于复杂系统的逻辑分析,通过“顶事件(最终故障)”向下分解“中间事件(直接原因)”“底事件(根因)”,用逻辑门(与、或、非)连接。例如,飞机“起落架无法放下”顶事件,分解为“液压系统故障”或“电气系统故障”;“液压系统故障”又分解为“液压泵失效”与“管路堵塞”。FTA适合找“多因素叠加”的根因。
4、理化检测工具:适用于硬件故障的材质/结构分析,如金相显微镜看金属晶粒大小(判断热处理质量)、扫描电镜(SEM)看裂纹形貌(判断断裂类型:韧性断裂还是脆性断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塑料老化程度。例如,某齿轮箱齿轮磨损故障,用SEM分析发现磨损表面有粘着痕迹,说明是“粘着磨损”,根因是润滑不足。
从表面现象到根因的层级挖掘
故障分析最常见的误区是“停留在表面原因”——例如,某电机烧毁故障,表面原因是“过载”,但根因可能是“散热片面积设计不足”“风扇转速过低”“负载计算错误”中的一个或多个。要挖到根因,需遵循“层级挖掘”原则:
第一层:表面现象(可直接观察到的故障结果)——例如,“电机外壳温度达150℃,冒烟停机”。
第二层:直接原因(导致现象的 immediate cause)——例如,“电机绕组绝缘层被高温击穿,导致短路”。
第三层:间接原因(导致直接原因的因素)——例如,“散热系统无法有效导出热量,导致绕组温度升高”。
第四层:根因(导致间接原因的底层因素)——例如,“散热片面积仅为设计要求的70%,因为图纸审核时遗漏了散热计算项”。
挖掘时需注意“避免主观臆断”——要用数据支撑每一层结论。例如,不能说“散热不足”,而要拿出“散热片面积测量报告”“试验中绕组温度曲线”“环境温度记录”等数据,证明“散热能力不足以应对试验工况”。
再举一例:某医疗设备显示器黑屏故障,层级挖掘:1.表面现象:显示器无图像,电源指示灯亮。
2.直接原因:显示器驱动板无信号输出。
3.间接原因:驱动板与主板的HDMI线松动。
4.根因:HDMI接口设计为“直插式”,未采用“锁扣式”,试验中振动导致接口松动。仅改“锁扣式接口”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故障纠正措施的验证与闭环管理
故障纠正措施需满足“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效性(Time-bound)。例如,“改进散热系统”不够具体,要改成“将散热片面积从100cm²增加到150cm²,风扇转速从1500rpm提高到2000rpm”。
措施制定后,需通过“验证试验”确认有效性——验证需模拟原故障工况:
1、寿命试验:改进后的部件需做额定寿命1.5倍的试验,确认无故障。例如,散热系统改进后,做2000小时连续运行试验,绕组温度保持在80℃以下(原故障温度是150℃)。
2、极限试验:模拟极端工况,例如,高温45℃、过载120%负载,运行4小时,确认无故障。
3、重复试验:重复原故障发生的条件,例如,原故障在振动频率10Hz、振幅2mm时发生,改进后在相同条件下运行10次,确认无故障。
验证通过后,需“闭环管理”:更新设计文档(将措施纳入图纸、BOM表)、更新FMEA/FMECA(添加根因与措施)、培训相关人员(避免重复错误)。例如,某汽车刹车片磨损过快故障,纠正措施是“将刹车片材料从半金属改为陶瓷”,验证后更新BOM表、FMEA,并培训采购人员优先采购陶瓷材料。
故障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与价值挖掘
故障数据是可靠性增长的“金矿”——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识别高频故障、优化设计、预测寿命。数据管理需遵循“标准化”原则:
1、数据记录标准化:使用统一的“故障报告单”模板,包含以下字段:试验编号、产品型号、部件名称、故障模式、故障现象(5W2H)、发生时间、工况参数(温度、负载等)、分析日期、分析人员、直接原因、根因、纠正措施、验证结果、闭环状态。
2、数据存储标准化:使用可靠性信息系统(RIS)或数据库存储数据,确保数据可检索、可统计。例如,用SQL数据库存储,字段为字符串或数值型(如“故障发生时间”为 datetime 类型,“负载”为 float 类型)。
3、数据分析标准化:定期统计以下指标:(1)故障频率(某故障模式发生次数/总试验时间);(2)故障发生率(某部件故障次数/该部件总数量);(3)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总试验时间/故障次数);(4)根因分布(各类根因的占比,如设计缺陷占40%、工艺问题占30%)。
通过这些指标,可挖掘数据价值:例如,某空调压缩机故障数据显示,“压缩机卡缸”故障频率为0.01次/小时,根因中“润滑油粘度不足”占60%,则可优化润滑油选型(将粘度从ISO VG 32改为 ISO VG 46),降低故障频率。
典型故障分析案例的实践复盘
以下是某航天卫星姿控系统“动量轮转速波动故障”分析案例,复现全流程:
1、故障收集:试验编号ST-2023-11,卫星型号XX-1,部件“动量轮A”,试验工况:轨道模拟环境(温度-20℃,真空度10⁻⁴Pa),运行120小时后,转速波动±200rpm,电流从0.5A升至1.2A,姿态偏差0.6°(允许值0.1°)。
2、故障描述:XX-1卫星动量轮A,在轨道模拟试验第120小时,真空罐内,转速波动±200rpm,电流升至1.2A,导致姿态偏差0.6°,故障前30分钟电流持续上升。
3、故障定位:拆动量轮,测绕组电阻高20%;SEM分析绕组导线,表面有氧化层;FTIR分析绝缘漆,发现漆层老化(C=O键峰值升高)。结论:绕组绝缘老化导致匝间短路。
4、原因分析:用5Why法挖到根因——1.为什么绝缘老化?因绝缘漆耐温80℃,但动量轮内部因摩擦生热达100℃;2.为什么内部温度高?因散热通道是“封闭式”,无法导出热量。
3.为什么设计成封闭式?因初期未计算摩擦生热的影响。根因是“散热设计缺陷+绝缘漆耐温不足”。
5、纠正措施:(1)将散热通道改为“开放式”,增加辐射散热面积;(2)更换绝缘漆为耐温150℃的硅酮漆。
6、验证试验:改进后,动量轮在100℃环境下运行200小时,转速波动≤±50rpm,电流稳定在0.5A,姿态偏差≤0.1°,验证通过。
7、闭环管理:更新动量轮设计图纸,将开放式散热通道纳入标准;在FMEA中添加“封闭式散热导致绝缘老化”的故障模式;培训设计人员在真空环境设备设计中,需计算摩擦生热的影响。
通过该案例,学员可完整掌握“收集-描述-定位-分析-措施-验证-闭环”的全流程,理解每个步骤的实操要点。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