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长期暴露于沿海、潮湿等复杂环境,零部件易受盐雾腐蚀影响可靠性。交变盐雾试验通过“盐雾-潮湿-干燥”循环模拟实际腐蚀过程,比普通盐雾更贴近真实场景,是评估零部件耐腐蚀性能的关键手段。本文从准备到结果评价,详细解析其试验流程,为行业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
试验前准备:标准与设备的基础确认
交变盐雾试验需遵循GB/T 2423.17、IEC 60068-2-11等标准,确保操作规范性。首先检查盐雾箱:确认箱体密封无泄漏,温度湿度控制系统、喷雾系统功能正常(如喷嘴无堵塞、盐液箱液位充足)。其次验证设备计量资质——温度、湿度传感器需在检定有效期内,喷雾量收集器需校准。最后,操作人员需经标准培训,熟悉设备操作与异常处理流程,避免误操作影响结果。
此外,需提前准备试验记录表格,明确需记录的参数(温度、湿度、喷雾量、时间等),确保数据可追溯。
试验样品要求:代表性与预处理的严格把控
样品需具备批次代表性:选取同一生产批次、规格一致的零部件,数量通常为3-5件(根据标准或客户要求调整),避免因样品差异导致结果偏差。样品需保持原始状态:预处理仅去除表面油污(用丙酮或乙醇擦拭),不得打磨或修改表面涂层,若有氧化层或缺陷需记录,不得刻意修复。
样品需编号标识,避免混淆。若样品有装配结构(如螺栓、卡扣),需保持装配状态,模拟实际使用中的腐蚀场景。
盐溶液配制:浓度与pH值的精准控制
盐溶液用“分析纯氯化钠+去离子水”配制:氯化钠质量分数为5±0.1%(称取50g氯化钠溶于950mL水中),溶剂需用去离子水(电导率≤20μS/cm),避免杂质影响腐蚀速率。pH值需调至6.5-7.2(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确保溶液呈中性。
配制后需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用定性滤纸),防止堵塞喷嘴。盐溶液需现配现用,放置超过24小时需重新检测浓度与pH值,不符合则重新配制。
设备调试:参数校准的关键步骤
盐雾箱需预热至试验温度:中性盐雾阶段35±2℃,干燥阶段60±2℃,潮湿阶段35±2℃。预热时间约1-2小时,确保箱体温度均匀。喷雾系统调试:在箱内放置2个80cm²收集器(分别位于顶部与底部),喷雾1小时后测量收集量,需达到1.0-2.0mL/(80cm²·h),若偏差需调整喷嘴压力或位置。
湿度控制需校准:潮湿阶段相对湿度≥95%,用湿度传感器验证,若不足需检查加湿器水位或管路是否堵塞。
循环周期设置:交替阶段的参数执行
交变盐雾的核心是“循环周期”,常见模式为“盐雾2h→潮湿4h→干燥2h”,循环次数根据要求设定(如10次循环共80小时)。每个阶段参数需严格执行:盐雾阶段温度35±2℃、喷雾量达标;潮湿阶段温度35±2℃、湿度≥95%;干燥阶段温度60±2℃、湿度≤30%。
循环切换需精准:盐雾阶段结束后,立即停止喷雾并转入潮湿阶段,避免温度骤变。时间偏差不得超过5分钟,确保腐蚀过程的连续性。
试验过程监控:实时记录与异常处理
试验中需每小时监控并记录参数:温度、湿度需实时显示(偏差≤±2℃),喷雾量每2小时用收集器核查一次。若出现异常(如温度超标),需立即停机检查:温度过高可能是加热管故障,需关闭加热系统降温;喷雾量不足可能是盐液不足或喷嘴堵塞,需补充盐液或清理喷嘴。
异常情况需详细记录(时间、原因、处理措施),若调整后参数恢复正常,需延长试验时间补回异常时段,确保总循环次数达标。
样品取出与处理:保持原始状态的操作
循环结束后,按标准要求取出样品(不得提前)。取出时戴手套,避免手汗污染表面。用流动去离子水冲洗1-2分钟(水压≤0.1MPa),去除表面盐粒,再用压缩空气(压力0.2-0.3MPa)吹干,确保无水分残留。
处理后样品需保持编号,存放于干燥通风处(温度25±5℃、湿度≤60%),避免二次腐蚀。若需延迟评价,需用密封袋包装并加入干燥剂。
结果评价依据:腐蚀与性能的客观判定
结果评价需结合“腐蚀外观”与“性能指标”:腐蚀外观按GB/T 6461-2002评级,观察锈点数量、锈斑面积、涂层起泡/剥落情况(1级无腐蚀,10级严重腐蚀);性能指标需测试试验后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硬度)或电气性能(如绝缘电阻、导通性),与试验前对比,若下降超过标准阈值(如强度下降≥10%)则判定不合格。
评价需保留样品照片与数据记录,确保结果可复现。若样品有局部腐蚀(如焊缝、边角),需重点描述位置与程度,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