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雾试验是模拟海洋或工业腐蚀环境、评估材料耐蚀性能的经典手段,试验后样品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不仅反映材料的腐蚀机制,也是判定耐蚀性的重要依据。X射线衍射(XRD)技术因能无损、精准分析晶体结构与物相组成,成为解析腐蚀产物的核心方法之一,其应用可深度揭示腐蚀过程的本质规律,为材料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X射线衍射分析腐蚀产物的基本原理
X射线衍射(XRD)的核心原理基于布拉格衍射定律:当单色X射线以一定角度入射到晶体材料的晶面上时,若满足“2d sinθ = nλ”(d为晶面间距,θ为入射角,n为衍射级次,λ为X射线波长),则会发生相干增强的衍射现象,形成特征衍射峰。不同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晶面间距d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衍射峰的位置(2θ角)成为识别物相的“指纹”——通过将样品的衍射峰位与标准物相卡片(如ICDD PDF数据库)比对,可精准判定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与物相组成。
对于盐雾试验后的腐蚀产物而言,多数金属材料的腐蚀产物为晶体相(如碳钢的Fe3O4、铝合金的γ-Al2O3),其尖锐的衍射峰可直接用于物相定性;即使部分产物为非晶态(如某些铝合金的Al(OH)3),也能通过图谱中的漫散峰辅助判断其非晶结构特征。此外,衍射峰的相对强度与物相的含量正相关(需满足样品均匀、无择优取向等条件),这为腐蚀产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盐雾试验后腐蚀产物的XRD样品制备要点
盐雾试验后,腐蚀产物的XRD样品制备需严格遵循“保持原始状态、避免干扰”的原则,核心步骤包括采集、清洁、研磨与装填。采集时,应使用软毛刷或胶带轻取样品表面的腐蚀产物,避免机械力破坏产物的晶体结构;对于附着紧密的产物,可采用线切割获取表面薄层,确保产物与基底分离。
清洁步骤的关键是去除盐雾残留的NaCl——NaCl的衍射峰(如2θ约28.3°)会严重干扰腐蚀产物的峰位识别,因此需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1-2次(每次5-10分钟),随后在40-6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防止高温导致产物分解(如FeOOH在150℃以上会脱水生成Fe2O3)。
研磨环节需将产物磨至10μm以下的细粉:颗粒过大易导致衍射峰宽化(Scherrer效应),降低峰位准确性;建议使用玛瑙研钵手动研磨,避免引入金属杂质(如钢制研钵会带入Fe元素,干扰钢铁腐蚀产物分析)。
装填样品时,需将粉末均匀铺在样品架的凹槽中,用玻璃片压实并刮平,确保表面平整。对于针状或片状等易择优取向的产物(如γ-FeOOH),可通过旋转样品架或多次装填改变颗粒排列方向,减少取向对衍射强度的影响。
XRD分析腐蚀产物的参数优化策略
XRD分析的参数优化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核心参数包括靶材、扫描范围、扫描速度与步长。常用靶材为Cu靶(λ=0.15406nm),其X射线强度高、穿透深度适中,适用于大多数金属腐蚀产物分析;若样品含Fe、Co等元素,Cu靶会产生荧光辐射,可添加Fe滤光片或改用Mo靶(λ=0.07107nm)。
扫描范围需覆盖目标物相的特征峰:例如分析钢铁腐蚀产物时,扫描范围设置为10°-80°,可覆盖Fe3O4(30.1°)、α-Fe2O3(33.2°)、γ-FeOOH(26.2°)等主要物相的衍射峰;分析铝合金产物时,扫描范围可扩展至5°-90°,以捕捉Al2O3(37.7°)、MgAl2O4(45.5°)的峰位。
扫描速度与步长需平衡效率与分辨率:定性分析时,可选择1°/min的扫描速度与0.02°的步长,既能保证峰的清晰度,又能控制测试时间(约1.5小时);定量分析或精修时,需降低扫描速度(如0.5°/min)、减小步长(如0.01°),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腐蚀产物的XRD定性分析流程
XRD定性分析的核心是通过衍射峰位识别物相,流程可概括为“数据采集-背景扣除-峰位标定-物相检索-结果验证”。首先通过XRD仪采集样品的衍射图谱,随后用软件(如MDI Jade)扣除仪器噪声与样品荧光产生的背景,突出腐蚀产物的特征峰。
峰位标定需准确读取每个衍射峰的2θ值,结合Cu靶的波长计算晶面间距d值(公式:d=λ/(2sinθ))。例如,某衍射峰的2θ=30.1°,则d=0.15406/(2×sin15.05°)≈0.296nm,对应Fe3O4的(220)晶面。
物相检索需将计算得到的d值与标准PDF卡片库比对,优先匹配强度最高的3-5个峰(强峰是物相的特征标志)。例如,若样品的主要峰位为30.1°、35.5°、43.1°,对应的d值为0.296nm、0.252nm、0.210nm,可匹配到Fe3O4的PDF卡片(01-075-0449)。
结果验证需确保所有主要峰的d值误差小于0.02Å,且强度比与标准卡片一致。例如,Fe3O4的标准强度比为(220):(311):(400)=100:60:40,若样品的强度比接近此范围,则可确认物相为Fe3O4。
腐蚀产物的XRD定量分析方法
XRD定量分析的核心是通过衍射峰的相对强度计算各物相的质量分数,常用方法包括外标法、内标法与Rietveld精修法。外标法需制备一系列含已知浓度标准物相的混合样品,绘制“强度-含量”校准曲线,再根据样品的衍射强度读取目标物相的含量,适用于简单体系(2-3种物相)。
内标法需向样品中加入已知质量分数的内标物(如α-Al2O3),根据内标物与目标物相的强度比计算含量,公式为“W_i = (I_i / I_s) × (K_s / K_i) × W_s”(W为质量分数,I为衍射强度,K为物相的吸收系数,W_s为内标物质量分数),适用于多物相体系。
Rietveld精修法基于晶体结构模型,通过拟合衍射图谱的峰位、强度、宽度与背景,计算各物相的含量,精度可达±5%,是当前最常用的定量方法。例如,某铝合金腐蚀产物含γ-Al2O3与MgAl2O4,通过Rietveld精修可得到γ-Al2O3占65%、MgAl2O4占35%的结果。
XRD分析对腐蚀机制的揭示作用
XRD分析可通过跟踪腐蚀产物的物相演变,揭示腐蚀过程的动态机制。例如,碳钢在中性盐雾试验中的腐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0-24小时),腐蚀产物主要为γ-FeOOH(纤铁矿),对应电化学腐蚀的初始阶段——Fe失去电子生成Fe²+,Fe²+与OH⁻结合形成Fe(OH)2,随后被氧气氧化为γ-FeOOH;中期(24-72小时),γ-FeOOH进一步反应生成Fe3O4(磁铁矿),此时衍射峰中Fe3O4的强度逐渐增强,说明腐蚀速率加快;后期(72小时以上),Fe3O4氧化为α-Fe2O3(赤铁矿),其结构致密,能阻碍氯离子渗透,因此α-Fe2O3的含量增加会导致腐蚀速率降低。
对于铝合金,6061铝合金在盐雾试验后的腐蚀产物含γ-Al2O3与α-Al2O3,XRD分析发现,当样品表面有划痕时,α-Al2O3的衍射峰强度显著降低,说明划痕破坏了表面的钝化膜(α-Al2O3),导致腐蚀加速——未划痕样品的钝化膜完整,α-Al2O3含量高,耐腐蚀性能好;划痕样品的钝化膜破损,γ-Al2O3(疏松)成为主要产物,耐腐蚀性能下降。
XRD与其他分析技术的互补应用
XRD擅长分析晶体结构与物相组成,但无法获取元素组成、形貌与化学键信息,需与其他技术互补使用。例如,某不锈钢腐蚀产物的XRD图谱显示含Cr2O3,但无法确定是否含Mo元素,需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分析——EDS结果显示样品含Mo(质量分数约3%),说明有MoO3存在,而XRD未检测到MoO3,是因为其含量低于XRD的检测限(约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观察腐蚀产物的形貌,与XRD结合能更全面描述产物特征。例如,某镁合金腐蚀产物的XRD图谱显示含Mg(OH)2,SEM观察到产物呈针状结构,结合XRD的物相信息,可推断腐蚀过程为Mg→Mg²+ + 2e⁻,Mg²+与OH⁻结合形成针状Mg(OH)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可分析官能团信息,与XRD互补。例如,某铝合金的非晶态腐蚀产物,XRD显示为漫散峰,FTIR分析在3400cm⁻¹处有强吸收峰(对应OH键),在1050cm⁻¹处有吸收峰(对应Al-O键),因此可确认产物为Al(OH)3。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