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综合应力试验在工业自动化设备可靠性验证中的应用

综合应力试验是通过叠加温度、振动、电应力等多类载荷,模拟工业自动化设备真实服役场景的试验方法,能精准验证设备可靠性。对需长期在复杂环境运行的PLC、机器人等设备,传统单一应力试验难复现实际失效,而综合试验可提前暴露问题,成为企业降低售后风险、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综合应力试验的核心逻辑——模拟真实复合应力

工业设备的真实场景中,应力从非单一存在。比如车间机器人会同时承受流水线振动、空调温度波动(15℃-40℃)和电网电压波动,单一温度试验无法复现“温度+振动”导致的编码器端子松动。

综合试验的本质是“场景还原”,追求“真实应力组合”而非“更严酷条件”。只有试验与实际应力谱匹配,才能有效暴露潜在失效,避免“试验合格但现场故障”的尴尬。

例如某伺服电机厂商,单一温度循环试验未发现异常,但综合“-20℃到60℃温度循环+3g随机振动”试验,成功复现了编码器端子松动故障,为优化固定方式提供了直接依据。

这种“叠加效应”是综合试验的核心价值——能触发单一试验无法发现的交互失效,如温度升高加速绝缘老化,同时振动加剧磨损,两者叠加导致电机绕组击穿。

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典型应力源分析

设备应力主要分三类:环境应力(温度波动、高湿度、机械振动)、工作应力(电电压波动、机器人关节扭矩)、交互应力(环境与工作应力叠加的“放大效应”)。

不同行业的应力谱差异显著:钢铁厂设备需耐60℃高温和高炉振动,半导体车间设备需电压波动±5%以内的电稳定性,海上平台设备需抗盐雾腐蚀。

以PLC为例,其安装在控制柜内,会同时受柜内45℃高温、散热风扇振动(5-500Hz)和电网电压波动(±15%)的叠加影响,单一温度试验难以发现电源模块电容的焊点裂纹。

因此,试验前需先进行“应力谱分析”,明确设备的关键应力源及其强度、频率,这是综合试验有效的前提。

综合应力试验的关键参数设计

参数设计需遵循“场景匹配、强度合理、叠加科学”三原则:场景匹配要求南方设备湿度设85%RH,避免漏过端子氧化失效;强度合理指不超实际使用上限,如机器人关节温度设40℃而非80℃,避免误判失效。

叠加方式需符合场景:设备运行时的温度与振动应“同时叠加”,运输后的温度循环则“顺序叠加”。某伺服电机因先做振动再做温度,未发现绕组绝缘磨损,调整为同步叠加后才复现故障。

参数设计需参考IEC 60068(环境试验)、IEC 61800(伺服系统)等行业标准,结合企业产品场景调整,形成“企业特定规范”。

某PLC厂商曾因未考虑南方高湿度,将湿度设为60%RH,导致试验漏判输入端子氧化故障,批量投产后召回损失惨重,凸显参数设计的重要性。

在PLC可靠性验证中的具体应用

PLC是工业自动化的“大脑”,可靠性要求极高。某厂商针对汽车生产线PLC,设计“-10℃到50℃温度循环+3g振动+±15%电压波动”综合试验,300小时时发现3台PLC电源模块输出波动。

拆解发现电解电容引脚焊点裂纹——温度循环导致引脚热胀冷缩,振动加剧疲劳。优化措施:用防震胶固定电容、升级105℃寿命电容,试验后电源波动从±5%降至±1%,批量生产后故障从8%降至2%。

输入模块试验中,高湿度(85%RH)导致端子氧化,接触电阻增大,误判率1.5%。镀抗氧化金合金后,误判率降至0.1%,满足现场要求。

综合试验让PLC的电源、I/O模块失效模式被精准暴露,针对性优化后现场可靠性显著提升。

在工业机器人关节模块中的应用实践

工业机器人关节含伺服电机、减速器、编码器,是高负荷部件。某厂商针对6轴机器人关节,设计“0℃到40℃温度循环+120%额定扭矩+2g轴向振动”试验,500小时时发现4台减速器齿轮点蚀。

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润滑油粘度降低(从150cSt降至80cSt),同时扭矩增大齿面应力,振动加剧磨损,三者叠加引发点蚀。优化措施:换合成润滑油(高温粘度稳定)、提高齿轮硬度(HRC58到62),试验后齿轮无点蚀,MTBF从5000小时升至8000小时。

编码器试验中,温度循环与振动叠加导致码盘偏移,信号误差超±0.1°。优化固定结构(加定位销)后,误差控制在±0.03°以内,满足机器人高精度要求。

综合试验让关节模块的核心失效模式被提前暴露,优化后机器人的现场故障减少50%,客户满意度提升30%。

试验数据的量化分析与可靠性评估

综合试验的价值不仅是暴露失效,更需通过数据量化评估可靠性。关键步骤包括:统计失效时间(如50台PLC中3台300小时失效)、分类失效模式(如电容裂纹占60%、端子氧化占20%)、计算可靠性指标(如MTBF、可靠度)。

常用工具如Weibull分析:某机器人关节模块50台样品5台500小时失效,拟合得形状参数β=2.8(耗损型失效),特征寿命η=8000小时,MTBF=7500小时(置信95%),满足客户要求。

趋势分析也很重要:如伺服驱动器试验中,IGBT温度从45℃升至65℃,提示散热风扇积灰,定期清理可预防失效。

量化分析让试验从“定性找问题”升级为“定量评可靠性”,为产品合格判定、设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与单一应力试验的对比优势

综合试验的核心优势是“暴露交互失效”:某企业统计显示,综合试验的失效暴露率(试验发现失效与现场失效的比值)达85%,而单一试验仅50%。例如某伺服电机,单一85℃温度试验无异常,但综合“85℃+5g振动+120%电流过载”试验中,绕组绝缘层击穿——这是单一试验无法复现的。

其次是“缩短试验周期”:单一温度试验需2000小时发现的电容失效,综合试验1000小时即可发现,因温度与振动叠加加速了疲劳。

最后是“提升竞争力”:客户更看重现场可靠性,综合试验报告(如MTBF=8000小时)能凸显产品优势,帮助企业中标。

虽综合试验成本略高,但能减少售后维修与召回成本,长期性价比更高——某PLC厂商综合试验成本10万元,却避免了50万元的召回损失。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38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