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刹车片作为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其摩擦系数稳定性与耐腐蚀性能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盐雾试验是模拟沿海、冬季融雪等腐蚀环境的重要手段,探究试验中摩擦系数变化与耐腐蚀性能的关联,对优化刹车片材料配方、提升使用寿命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盐雾试验对汽车刹车片的腐蚀模拟逻辑
盐雾试验通过持续喷洒含氯化钠的雾化溶液(通常浓度为5%,pH值6.5~7.2),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氯离子腐蚀,是评价刹车片耐腐蚀性能的经典方法,常用标准包括GB/T 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与ISO 9227《Corrosion tests in artificial atmospheres—Salt spray tests》。
刹车片的腐蚀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部位:
一、钢背(多为冷轧钢板),作为摩擦材料的支撑结构,易因氯离子穿透防护涂层引发均匀腐蚀或点蚀。
二、摩擦材料与钢背的粘结界面,腐蚀会破坏胶黏剂的化学键,导致层间剥离。
三、摩擦材料中的金属纤维增强相(如钢纤维、铜纤维),其腐蚀会改变摩擦材料的整体结构。
盐雾试验的腐蚀机制以电化学腐蚀为主:氯离子吸附在刹车片表面后,会破坏氧化膜的完整性,形成局部电池,加速阳极溶解。例如,钢背表面的镀锌层若出现划痕,氯离子会渗透至基体,引发“小阳极-大阴极”的点蚀,导致钢背厚度减薄,影响制动时的力传递。
该试验的核心价值在于模拟刹车片在实际使用中的极端腐蚀场景——如沿海地区的高盐湿度环境、冬季道路融雪剂(含氯化钙、氯化钠)的飞溅污染,通过加速腐蚀来预测其长期耐蚀性能,为关联摩擦系数变化提供环境基础。
汽车刹车片摩擦系数的核心评价指标
摩擦系数(μ)是刹车片的核心性能指标,定义为制动过程中摩擦材料与制动盘(或鼓)之间的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比值,直接决定制动距离与踏板力的感知。根据GB 5763《汽车用制动器衬片》要求,乘用车刹车片的摩擦系数应稳定在0.35~0.45之间,波动范围不超过±0.05。
摩擦系数的评价需关注三个维度:
一、初始摩擦系数(制动初期的μ值),反映冷态制动性能。
二、热稳定摩擦系数(当刹车片温度升至200~400℃时的μ值),避免高温“热衰退”。
三、恢复摩擦系数(高温后冷却至室温的μ值),确保反复制动的一致性。
实际使用中,摩擦系数的波动主要源于摩擦界面的状态变化:如摩擦材料表面的磨屑堆积(形成“第三体”)、制动盘的磨损沟槽、刹车片表面的腐蚀产物覆盖。其中,腐蚀产物是盐雾试验中影响摩擦系数的关键变量——它会改变摩擦界面的粗糙度、硬度与化学组成。
例如,若刹车片表面因腐蚀形成松软的氧化铁层,制动时该层易被碾碎,导致摩擦界面的“润滑效应”,使摩擦系数下降;若形成坚硬的氧化铜颗粒,则会增加界面的“研磨效应”,导致摩擦系数上升甚至引发制动盘划伤。
刹车片耐腐蚀性能的盐雾试验评价参数
盐雾试验中,刹车片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多维度参数综合评价,核心指标包括:
1、腐蚀速率:以单位时间内的质量损失率(g/m²·h)或钢背厚度减薄率(μm/h)表示,反映整体腐蚀程度。例如,某半金属刹车片经48小时盐雾试验后,质量损失率为0.5g/m²·h,说明其腐蚀速率较低。
2、腐蚀面积率:统计点蚀、缝隙腐蚀等局部腐蚀的面积占比(%),重点关注钢背边缘、摩擦材料与钢背的粘结界面等易腐蚀区域。若粘结界面的腐蚀面积率超过10%,则可能引发层间剥离风险。
3、粘结强度保留率:通过拉伸试验检测摩擦材料与钢背的粘结力,计算试验后与试验前的比值(%)。根据行业要求,粘结强度保留率需≥80%,否则制动时易发生刹车片脱落。
4、外观评级:依据GB/T 6461《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 腐蚀试样的评级》,对刹车片表面的腐蚀程度(如锈斑、鼓泡、剥落)进行评级,1级为无腐蚀,5级为严重腐蚀。
这些参数从宏观(外观、质量)、微观(厚度、粘结力)层面量化了刹车片的耐蚀性,为后续关联摩擦系数变化提供了量化基础。
腐蚀产物对摩擦界面摩擦系数的影响机制
盐雾试验中,刹车片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包括氧化铁(Fe₂O₃、Fe₃O₄)、氧化铜(CuO、Cu₂O)与氯化物(如FeCl₃、CuCl₂),其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取决于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分布状态。
若腐蚀产物为松软的氧化铁(如红锈Fe₂O₃),其硬度(约500HV)远低于制动盘(约200HV)与摩擦材料(约800HV),制动时会填充摩擦界面的微沟槽,降低界面粗糙度,从而导致摩擦系数下降(如从0.42降至0.38)。这种情况常见于未做表面处理的钢背刹车片。
若腐蚀产物为坚硬的氧化铜(如CuO,硬度约1000HV),则会在摩擦界面形成“磨粒”,增加界面的研磨效应,使摩擦系数上升(如从0.40升至0.45)。但过度的氧化铜堆积会导致制动盘表面划伤,引发制动异响。
氯化物腐蚀产物(如FeCl₃)具有吸湿性,会在摩擦界面形成水膜,引发“润滑效应”,导致摩擦系数急剧下降(如降至0.3以下),这种情况在高湿度盐雾环境中尤为明显。此外,氯化物还会加速电化学腐蚀,形成恶性循环。
简言之,腐蚀产物通过改变摩擦界面的“第三体”组成(即摩擦过程中形成的磨屑、腐蚀产物与氧化膜的混合物),进而调控摩擦系数——第三体的硬度、流动性与化学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摩擦系数的稳定性。
不同基体材料下的摩擦系数与耐蚀性关联差异
刹车片的基体材料(摩擦材料的主要增强相)决定了其耐蚀性基础,进而影响与摩擦系数的关联特性,常见材料的差异如下:
1、金属基刹车片(以钢纤维为主要增强相):钢纤维的电化学活性高,盐雾试验中易发生腐蚀,导致摩擦材料结构松散。试验后,摩擦系数波动范围可达±0.08(远超标准要求的±0.05),主要因腐蚀产物(氧化铁)填充界面所致。此外,钢纤维腐蚀会降低摩擦材料的强度,增加磨损率。
2、半金属刹车片(钢纤维+有机粘结剂,钢纤维占比20%~30%):耐蚀性优于金属基,但仍受钢纤维腐蚀影响。经72小时盐雾试验后,摩擦系数从0.43降至0.37,粘结强度保留率约75%(接近临界值)。其关联特点是:耐蚀性下降(腐蚀速率增加)与摩擦系数下降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²≈0.85)。
3、陶瓷基刹车片(陶瓷纤维+矿物填料,无金属纤维):陶瓷纤维(如硅酸铝纤维)的化学稳定性高,盐雾试验中几乎无腐蚀。试验后,摩擦系数波动范围仅±0.03,粘结强度保留率≥90%。其关联特性是:耐蚀性优异(腐蚀速率<0.1g/m²·h),摩擦系数几乎不受盐雾腐蚀影响,稳定性最佳。
可见,基体材料的耐蚀性越强(如陶瓷基),摩擦系数与耐蚀性的关联度越低(即耐蚀性变化对摩擦系数影响小);反之,金属基材料的关联度越高,需重点优化耐蚀性以稳定摩擦系数。
盐雾试验周期中摩擦系数的动态变化规律
盐雾试验是一个动态腐蚀过程,摩擦系数随试验周期的延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以某半金属刹车片(钢纤维占比25%)为例:
1、初期(0~24小时):刹车片表面的钢纤维与盐雾接触,形成一层薄氧化膜(Fe₃O₄,黑色),该氧化膜的硬度较高(约800HV),会增加摩擦界面的研磨性,因此摩擦系数从初始的0.43升至0.45,波动范围±0.02,处于稳定状态。
2、中期(24~72小时):氧化膜被氯离子破坏,钢纤维开始发生点蚀,腐蚀产物(Fe₂O₃,红锈)逐渐积累并覆盖摩擦表面。这些松软的腐蚀产物填充了摩擦界面的微沟槽,降低了粗糙度,导致摩擦系数持续下降——48小时时降至0.40,72小时时降至0.36,波动范围扩大至±0.04。
3、后期(72~96小时):钢纤维的腐蚀深度超过直径的1/3,摩擦材料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部分钢纤维断裂,有机粘结剂降解),制动时摩擦界面的“第三体”变得不稳定(既有松软的腐蚀产物,也有断裂的钢纤维碎片),导致摩擦系数波动剧烈——96小时时,摩擦系数在0.32~0.40之间波动,远超标准要求的±0.05。
该规律的核心是:腐蚀的“量变”(腐蚀深度、产物积累)引发摩擦材料结构的“质变”(从表面氧化到内部纤维断裂),进而导致摩擦系数从“稳定上升”到“持续下降”再到“剧烈波动”。因此,试验周期的选择需覆盖“质变点”(如该刹车片的质变点在72小时左右),才能全面评估关联特性。
表面处理工艺对两者关联的调控作用
表面处理工艺通过隔离腐蚀介质(氯离子)与刹车片基体,提升耐蚀性,进而削弱其与摩擦系数的关联(即耐蚀性提升后,摩擦系数受腐蚀影响减小),常见工艺的效果如下:
1、钢背镀锌(热镀锌):热镀锌层(厚度8~12μm)的电化学电位比钢背低(镀锌层为阳极,钢背为阴极),盐雾试验中优先腐蚀镀锌层,从而保护钢背。某金属基刹车片的钢背经热镀锌处理后,48小时盐雾试验的腐蚀速率从1.2g/m²·h降至0.6g/m²·h,摩擦系数波动范围从±0.08降至±0.04,稳定性显著提升。
2、摩擦材料表面封孔处理(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如KH-550)能填充摩擦材料表面的微孔(直径1~10μm),形成疏水层,阻止氯离子渗透。某陶瓷基刹车片经封孔处理后,盐雾试验中的粘结界面腐蚀面积率从8%降至3%,摩擦系数稳定在0.41~0.43之间,几乎无波动。
3、钢背涂覆环氧树脂涂层: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耐氯离子侵蚀),涂层厚度20~30μm时,能完全隔离钢背与盐雾。某半金属刹车片的钢背涂覆环氧树脂后,72小时盐雾试验的粘结强度保留率从75%升至85%,摩擦系数从0.36(未处理)升至0.40(处理后),恢复至初始水平。
需注意的是,表面处理工艺需匹配刹车片的使用场景:如沿海地区的车辆,建议采用“热镀锌+环氧树脂涂层”的双重防护;冬季使用融雪剂的地区,需增加摩擦材料的封孔处理(防止融雪剂渗透至粘结界面)。
关联研究中的试验设计关键要点
要准确揭示摩擦系数与耐蚀性的关联,试验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样本的代表性:选取同一批次、同一配方的刹车片作为样本(至少3个平行样),避免材料波动对结果的干扰。例如,研究半金属刹车片的关联特性时,需确保钢纤维的直径(0.1~0.3mm)、有机粘结剂的含量(10%~15%)一致。
2、试验条件的可控性:严格遵循盐雾试验标准(如GB/T 10125),控制盐雾浓度(5%NaCl溶液)、温度(35±2℃)、pH值(6.5~7.2)与喷雾量(1~2mL/h·80cm²)的一致性。若温度波动超过±5℃,会加速腐蚀速率,导致结果偏差。
3、摩擦系数的同步检测:盐雾试验后,需在2小时内完成摩擦系数检测(依据GB 5763的台架试验方法),避免腐蚀产物因吸水或干燥发生结构变化(如氯化物吸水后形成水膜,会降低摩擦系数)。若需研究“放置时间”的影响,可增设“试验后放置24小时”的对照组。
4、微观表征的辅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摩擦表面的腐蚀产物形貌(如氧化铁的针状结构、氧化铜的颗粒状结构),通过能量色散谱(EDS)分析产物的元素组成(如Fe、Cu、Cl的含量),通过X射线衍射(XRD)确定产物的物相(如Fe₂O₃、CuO)——这些微观数据能解释宏观摩擦系数变化的机制(如针状氧化铁导致摩擦系数下降的原因是填充了界面沟槽)。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