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模块(如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车身传感器、车载娱乐系统)是整车功能与安全的核心支撑,其在极端温度快速变化环境中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安全。高低温冲击测试通过模拟车辆从寒冷冬季到炎热夏季的快速温度切换,检测模块的材料耐受性、电气稳定性及结构完整性,是汽车电子环境可靠性检测的关键项目。本文将系统拆解该测试的完整流程,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实操指引。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前需完成样品、设备与文档的三重确认。样品层面,核对模块的型号、批次、数量是否与测试任务书一致,检查外观是否有初始损伤(如划痕、引脚变形)并记录。设备层面,确认高低温冲击箱的温度范围、转换时间等性能符合要求,提前校准温度传感器(误差≤±1℃),验证箱门密封(避免温度泄漏)。
文档准备需聚焦测试依据:收集对应标准(如ISO 16750-4《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4部分:气候负荷》、GB/T 28046.4-2011)与客户特殊要求(如特定温度范围),准备测试记录表格(含样品信息、设备参数、时间节点等)。
辅助工具需匹配实际场景:准备模拟原车安装的专用夹具(材质选铝合金,避免导热过快)、原车规格的信号线束与电源(接口做绝缘处理),以及实时监控的数采系统(热电偶测样品内部温度、示波器记录电气参数)。
样品的预处理环节
预处理旨在消除前期环境干扰,要求样品在常温(23℃±5℃)、常湿(50%RH±10%RH)环境放置24小时以上,确保内部温度与环境一致,避免温度梯度影响测试精度。
预处理后固定样品:用专用夹具按原车安装方式固定(螺栓力矩符合要求),避免额外机械应力。通电测试的模块需提前连接电源与信号接口,接口用热缩管绝缘,防止短路。
敏感样品需做初始功能测试:通电检查基本功能(如ECU喷油信号、传感器电压响应),确认测试前样品合格,避免初始故障引入流程。
测试参数的设定要点
温度范围依应用场景设定:发动机舱模块(如ECU)选-40℃至+125℃,车身模块(如车门控制器)选-40℃至+85℃,偏差≤±2℃。循环次数按寿命要求,常见10-50次(ISO 16750-4“严重气候”为20次)。
转换时间≤5分钟(确保快速冲击),保持时间需满足样品温度稳定(如每个温度段30分钟,用热电偶确认样品内部温度达到设定值)。工作状态分两种:全程通电(模拟实际工作)或仅温度保持阶段通电,电压按额定值(12V/24V),电流控在额定范围。
测试运行的执行步骤
启动前做初始状态检查:样品通电,用示波器测输出信号(如传感器电压、ECU PWM信号),记录初始数据;确认冲击箱温度稳定在初始段(如-40℃),偏差≤±2℃。
启动循环后监控温度曲线:确保高低温段温度合规,转换时间达标。数采系统连续记录箱内温度、样品内部温度及电气参数(电压、电流),异常(温度超5℃或电气超标)立即停机。
每循环结束后短暂停机:检查样品外观(无冷凝水、线束松动),通电查报警信号(如故障码),记录日志。
中间检查与监控
每5-10次循环做中间检查:外观查裂纹、变形、涂层脱落;功能测所有场景(如门窗控制器升/降窗),对比初始数据看性能是否下降。
高可靠性模块(如安全气囊控制器)需加测振动或EMC,但需在常温下做,避免温度影响。中间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如“第10次循环后电流升5%,外观无损伤”,严重缺陷(如裂纹)立即终止测试。
测试后的样品恢复
测试结束后样品常温恢复24小时:避免振动碰撞,温度缓慢回升防二次损伤。有冷凝水用干布擦干,含电池模块取出电池单独存。
最终检查与结果判定
最终外观查细节:用放大镜看外壳裂纹、引脚氧化、密封胶溢出;塑料壳查缩水翘曲,金属壳查氧化锈蚀。
最终功能测全场景:ECU测喷油/点火,娱乐系统测收音机/蓝牙,用原车工况信号(如油门位置、车速),记录输出参数。
结果判定依标准:ISO 16750-4要求无机械损伤、功能正常、性能合规则通过;否则未通过,报告写失效现象及原因(如“外壳裂纹因塑料玻璃化温度低于高温段”)。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