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航空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温度冲击测试

航空电子设备作为飞机航电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与任务执行效率。在可靠性增长试验中,温度冲击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极端温度变化环境,快速暴露设备潜在设计或工艺缺陷的关键手段,能有效推动设备从“初始可靠性”向“目标可靠性”迭代升级,是航空电子设备可靠性工程的重要环节。

温度冲击测试与航空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的关联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逻辑是“应力施加-故障暴露-设计改进-再次验证”的闭环过程,旨在通过主动施加环境或工作应力,加速设备潜在缺陷的显现。对于航空电子设备而言,温度冲击是其服役过程中频繁遭遇的极端环境应力之一——飞机起降阶段,设备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从高空-50℃以下低温到地面40℃以上高温的急剧变化,这种温度骤变会引发组件材料(如电路板、焊点、封装材料)的热胀冷缩差异,产生机械应力或热应力,进而导致焊点开裂、封装失效、电路接触不良等故障。

温度冲击测试正是通过模拟这种极端温度变化环境,将设备置于“低温-高温”快速循环的应力场中,放大材料或结构的薄弱点,使原本在常规环境下需长期运行才会暴露的故障提前显现。与常规可靠性测试相比,温度冲击测试的“应力强度”更高、“故障暴露速度”更快,能在更短时间内为可靠性增长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因此成为航空电子设备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核心应力测试项”之一。

此外,温度冲击测试与可靠性增长的关联还体现在“针对性”上——不同类型的航空电子设备(如飞控计算机、导航系统、通信设备)的温度服役环境差异较大,温度冲击测试可根据设备实际使用场景定制应力剖面,确保暴露的故障与真实服役环境下的失效模式高度一致,为后续可靠性改进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依据。

航空电子设备温度冲击测试的核心目标

温度冲击测试的首要目标是“快速暴露潜在缺陷”。航空电子设备的设计或工艺缺陷(如电路板布线不合理、焊点虚焊、封装材料选型错误)在常规温度环境下可能处于“潜伏状态”,而温度冲击产生的热应力会加速这些缺陷的发展,使其在短时间内表现为可见故障(如设备无响应、信号失真、功能失效),为后续改进提供明确的“问题点”。

其次是“验证设计冗余的有效性”。为提升可靠性,航空电子设备通常会采用冗余设计(如双备份电路、耐温材料替代),温度冲击测试可验证这些冗余设计在极端温度变化下是否能正常工作——例如,当主电路因温度冲击失效时,备份电路是否能及时切换,或耐温封装材料是否能有效隔离外部温度变化对内部组件的影响。

第三、“评估材料与工艺的温度兼容性”。航空电子设备由多种材料(如金属、塑料、陶瓷、半导体)组成,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差异是温度冲击下故障的主要根源。温度冲击测试可评估材料组合的CTE匹配性——例如,电路板基材与元器件引脚的CTE差异是否会导致焊点开裂,或封装胶体与芯片的CTE差异是否会引发芯片剥离。

最后是“量化可靠性增长效果”。通过对比“测试前”与“测试后改进”的设备故障数、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等指标,可量化温度冲击测试对可靠性增长的贡献——例如,某型航电设备经第一次温度冲击测试暴露5项故障,改进后再次测试仅暴露1项故障,说明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

温度冲击测试的典型环境剖面设计

温度冲击测试的环境剖面是指设备在测试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序列,主要包括“低温保持阶段”“高温保持阶段”“温度转换阶段”三个部分。设计环境剖面的核心原则是“贴近真实服役环境”——即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场景,确定各阶段的温度值与持续时间。

低温保持阶段的温度值通常依据设备的“最低使用温度”确定——例如,机载航电设备的最低使用温度可能低至-55℃(对应高空10000米以上环境),因此低温保持阶段的温度会设置为-55℃,保持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2小时,以确保设备内部温度达到稳定。

高温保持阶段的温度值依据设备的“最高使用温度”确定——例如,地面停放的飞机航电设备可能面临60℃以上的高温(阳光直射下机舱温度),因此高温保持阶段的温度会设置为60℃,保持时间与低温阶段一致,确保设备充分吸收热量。

温度转换阶段的“转换时间”是指设备从低温到高温或高温到低温的时间,通常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部分标准要求≤1分钟),以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快速温度变化——例如,飞机从高空俯冲至地面时,温度可能在几分钟内从-40℃升至30℃,因此转换时间需尽可能短,以模拟这种“骤变”效果。

循环次数则根据设备的“预期寿命”与“应力加速因子”确定——例如,某型航电设备预期寿命为1000小时,通过加速因子计算(加速因子=真实环境下的温度变化次数/测试中的循环次数),测试循环次数设置为20次,可等效模拟设备在真实环境中1000小时的温度冲击应力。

此外,环境剖面需根据设备类型定制——例如,机载雷达设备的环境剖面可能设置为“-55℃保持1小时→转换时间≤1分钟→60℃保持1小时→循环20次”,而地面站航电设备的环境剖面可能设置为“-20℃保持30分钟→转换时间≤5分钟→50℃保持30分钟→循环10次”,因为地面设备的温度变化幅度更小。

温度冲击测试的核心参数定义与选取

温度冲击测试的核心参数包括“温度范围”“温度保持时间”“转换时间”“循环次数”四大类,各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测试的有效性。

温度范围是指测试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之差,通常根据设备的“环境鉴定要求”确定——例如,按照GJB 150A《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机载设备的温度范围通常为-55℃~+70℃,地面设备为-40℃~+60℃。温度范围的选取需避免“过应力”(即温度超过设备材料的耐受极限)或“欠应力”(即温度变化不足以暴露缺陷)——例如,若某设备的材料耐受极限为-60℃,则低温设置为-55℃是合理的,若设置为-70℃则会导致设备损坏,无法反映真实故障。

温度保持时间是指设备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的持续时间,目的是让设备内部温度达到“热平衡”——即设备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异≤2℃。保持时间的选取通常依据设备的“热容量”——例如,体积大、热容量高的设备(如航电机箱)需更长的保持时间(如2小时),而体积小、热容量低的设备(如传感器)只需30分钟。

转换时间是指设备从一个温度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温度环境的时间,是模拟“温度冲击”的关键参数。转换时间越短,温度变化速率越快,产生的热应力越大——例如,转换时间≤1分钟可模拟飞机快速起降时的温度变化,而转换时间≥10分钟则更接近“温度渐变”,无法有效暴露缺陷。根据GJB 150A标准,转换时间通常要求≤5分钟,部分严苛测试要求≤1分钟。

循环次数是指设备经历“低温→高温→低温”的次数,通常根据“可靠性增长计划”确定——例如,若计划通过3轮测试完成可靠性增长,则每轮测试的循环次数可设置为10次、15次、20次,逐步增加应力强度。循环次数的选取需平衡“测试效率”与“故障暴露充分性”——例如,循环次数太少可能无法暴露所有潜在故障,太多则会增加测试成本与时间。

温度冲击过程中的故障监测与失效模式分析

温度冲击过程中的故障监测是指在测试过程中实时或定期检查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及时发现故障。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完整性”(如设备是否能正常启动、执行指令)、“性能指标”(如信号输出精度、电源电压稳定性)、“物理状态”(如外壳是否变形、元器件是否脱落)。

实时监测是最有效的故障监测方式——例如,在测试过程中,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设备的电压、电流、信号输出等参数,当参数超出阈值时(如电源电压从5V降至3V),立即触发报警,提示故障发生。实时监测的优势是能捕捉“动态故障”(即仅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例如,某设备在低温保持阶段功能正常,但在温度转换阶段出现信号中断,实时监测能准确记录故障发生的时机。

定期检测则是在每个温度循环结束后,对设备进行全面功能测试——例如,每完成5次循环,停止测试,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开机、与其他设备通信、执行测试用例。定期检测的优势是能发现“累积故障”(即经过多次循环后才出现的故障)——例如,某设备在前5次循环中功能正常,第6次循环后出现无法开机,定期检测能捕捉到这种渐进式故障。

失效模式分析(FMEA)是指对测试中暴露的故障进行根源分析,确定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航空电子设备在温度冲击下的常见失效模式包括:(1)焊点开裂:由元器件引脚与电路板的CTE差异导致;(2)封装失效:封装胶体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导致 moisture侵入;(3)电路短路:绝缘材料因温度升高导致介电强度下降;(4)元器件参数漂移:如电容的容量因温度变化超出允许范围。

失效模式分析的工具包括“非破坏性检测”(如热像仪检测温度分布、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和“破坏性检测”(如X射线探伤检测焊点内部裂纹、切片分析封装内部结构)。例如,某设备出现信号中断故障,通过示波器检测发现某引脚信号丢失,再通过X射线探伤发现该引脚焊点存在裂纹,最终确定失效模式为“焊点开裂”,失效机理为“CTE不匹配”。

基于温度冲击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增长迭代

温度冲击测试的价值不仅在于暴露故障,更在于将测试数据转化为可靠性增长的动力。基于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增长迭代过程通常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故障分类与排序”“根源分析”“设计改进”“验证测试”五个步骤。

数据收集与整理是指记录测试中的所有数据,包括故障发生的时间、温度阶段、故障现象、监测参数等——例如,某故障发生在第3次循环的温度转换阶段,故障现象为“电源中断”,监测到的电压从5V降至0V。数据整理的关键是“标准化”,即采用统一的格式记录数据,便于后续分析。

故障分类与排序是指将收集到的故障按“失效模式”或“影响程度”分类,并排序出“关键故障”(即对设备功能影响最大的故障)。常用的排序方法是“帕累托分析”(Pareto Analysis)——例如,某设备在测试中暴露10项故障,其中“焊点开裂”占4项,“封装失效”占3项,“参数漂移”占2项,“电路短路”占1项,说明“焊点开裂”是主要故障,需优先解决。

根源分析是指确定故障的根本原因,常用的方法是“鱼骨图分析”(Fishbone Diagram)——例如,针对“焊点开裂”故障,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分析:“人”(操作人员是否按工艺要求焊接)、“机”(焊接设备是否正常)、“料”(元器件引脚与电路板的CTE是否匹配)、“法”(焊接温度是否合适)、“环”(焊接环境湿度是否过高)。通过分析发现,“料”是根本原因——元器件引脚的CTE为17ppm/℃,电路板基材的CTE为13ppm/℃,差异过大导致焊点开裂。

设计改进是指针对根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例如,针对“CTE不匹配”的问题,可更换CTE更接近的元器件(如将引脚CTE从17ppm/℃更换为14ppm/℃),或采用“柔性焊接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料减少热应力)。改进措施的选取需遵循“有效性”与“可行性”原则——例如,更换元器件可能比改变焊接工艺更有效,但需考虑成本与供应链因素。

验证测试是指对改进后的设备再次进行温度冲击测试,验证故障是否被消除——例如,某设备改进元器件后再次测试,“焊点开裂”故障从4项降至0项,说明改进有效。若验证测试仍暴露故障,则需回到“根源分析”步骤,重新寻找原因,形成“闭环迭代”。

航空电子设备温度冲击测试的行业标准与合规要求

航空电子设备的温度冲击测试需遵循严格的行业标准,以确保测试的规范性与结果的可比性。常见的标准包括军用标准、民用航空标准、国际标准三大类。

军用标准以GJB 150A《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为代表,是我国军用航空电子设备的强制标准。GJB 150A-2009中“温度冲击试验”(方法107)规定了测试的环境条件、设备要求、试验程序——例如,温度范围为-55℃~+70℃,转换时间≤5分钟,循环次数≥10次。该标准强调“环境适应性”,要求设备在测试后仍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

民用航空标准以RTCA DO-160《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为代表,是全球民用航空电子设备的通用标准。DO-160G中“温度冲击试验”(Section 5)将测试分为“类型A”(快速转换,转换时间≤1分钟)和“类型B”(慢速转换,转换时间≤5分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安装在飞机外部的设备(如雷达天线)需采用类型A,安装在机舱内的设备(如显示器)可采用类型B。该标准强调“安全性”,要求设备在测试后无火灾、爆炸等危险。

国际标准以ISO 16750-4《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 第4部分:气候负荷》为代表,虽然主要针对道路车辆,但部分条款也适用于航空电子设备。ISO 16750-4中“温度冲击试验”规定了温度范围(-40℃~+85℃)、循环次数(≥10次),强调“耐久性”,要求设备在测试后仍能正常工作。

合规要求是指设备需通过标准规定的测试,获得“符合性证书”才能装机使用——例如,某型民用航电设备需通过RTCA DO-160G的温度冲击测试,获得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认证,才能安装在波音飞机上;某型军用航电设备需通过GJB 150A的测试,获得军品鉴定证书,才能列装部队。

温度冲击测试实施中的关键控制要点

温度冲击测试的实施过程需严格控制,避免因测试误差导致结果失效。关键控制要点包括“测试前准备”“测试中控制”“测试后处理”三个阶段。

测试前准备的核心是“设备状态确认”与“测试系统校准”。设备状态确认包括:(1)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好(如外壳无变形、元器件无脱落);(2)记录设备的初始参数(如电源电压、信号输出精度);(3)对设备进行预处理(如按标准要求进行“温湿度预处理”,去除设备内部的 moisture)。测试系统校准包括:(1)校准温度箱的温度传感器,确保温度测量误差≤±1℃;(2)校准转换机构的转换时间,确保符合标准要求;(3)校准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确保监测参数的准确性。

测试中控制的核心是“温度均匀性”与“设备固定”。温度均匀性是指温度箱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差异,需控制在±2℃以内(根据GJB 150A要求)——例如,若温度箱内左上角温度为-55℃,右下角为-50℃,则会导致设备不同部位的应力不一致,无法准确暴露故障。设备固定是指将设备牢固安装在测试夹具上,避免在温度转换过程中因惯性移动——例如,若设备未固定,在从低温箱转移到高温箱时可能掉落,导致物理损坏,影响测试结果。

测试中还需控制“测试中断”——例如,若测试过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测试系统故障,需记录中断的时间、原因,并在恢复测试前重新校准测试系统,确保测试的连续性。

测试后处理的核心是“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271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