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某智能手机环境可靠性检测中屏幕失效的案例分析

环境可靠性检测是智能手机出厂前验证产品稳定性的核心环节,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部件,其在高低温、湿度、机械应力等环境下的表现直接决定产品可靠性。本文以某品牌中高端智能手机(X-23)在量产前环境检测中出现的屏幕失效案例为切入点,详细拆解失效过程、分析底层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为行业同类问题排查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某中高端智能手机的量产前环境验证

本次失效案例涉及某品牌2023年推出的中高端智能手机(型号:X-23),定位年轻用户群体,主打“120Hz高亮屏+5000mAh长续航”卖点。该机型完成研发设计与试生产后,进入量产前环境可靠性检测阶段,检测项目涵盖高低温循环、恒定湿热(40℃/90%RH)、机械冲击(1500g/1ms)等,旨在模拟北方冬季低温、南方梅雨季高湿等极端场景,提前暴露潜在缺陷。

检测条件与失效现象:高低温循环中的屏幕异常

高低温循环项目的具体条件为:-20℃(保持2小时)→ 常温25℃(转换30分钟)→ 60℃(保持2小时),循环次数20次。当检测进行至第15次循环(低温转常温10分钟内),2台样机出现明显失效:

其一为屏幕左侧1/3区域花屏,显示内容呈条纹状紊乱。

其二为全屏幕触控失灵,仅电源键可唤醒,但无法响应滑动或点击操作。

为确认失效重复性,剩余8台样机继续完成20次循环,结果又有3台出现类似问题,失效比例达50%,说明问题并非偶发,而是存在系统性设计或工艺缺陷。

失效机理初步分析:热应力引发的组件界面分离

技术团队首先拆解失效样机,发现屏幕组件(OLED屏+触控模组+保护玻璃)与中框贴合处存在细微缝隙,缝隙位置与花屏区域完全对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OLED屏的封装薄膜(PI膜)与触控层(ITO导电膜)间出现分层,分层区域的ITO膜断裂——这直接导致显示电路断开(花屏)或触控信号中断(失灵)。

进一步分析热应力影响:OLED屏各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差异显著(PI膜约12ppm/℃、ITO膜约8ppm/℃、保护玻璃约3ppm/℃)。当温度在-20℃至60℃剧烈变化时,不同材料收缩与膨胀程度不同,界面间产生剪切应力。若贴合粘接力不足,应力逐渐积累,最终引发界面分离或膜层断裂——这是本次失效的核心机理。

根源定位:贴合工艺与材料选型的双重缺陷

为验证热应力假设,团队开展两项对比实验:

一、选取同款屏幕组件,分别使用原胶(粘度1500mPa·s)与高粘度胶(2500mPa·s)贴合,重复高低温循环后,高粘度胶样机失效比例降至10%。

二、将中框“硬卡扣”改为“弹性卡扣”(TPU材料,弹性模量从2000MPa降至500MPa),减少装配预紧力,失效比例进一步降至5%。

结合实验结果,最终定位两个核心根源:

一、贴合胶选型不当——原胶-20℃时粘度降至800mPa·s,无法承受热应力。

二、中框结构设计缺陷——硬卡扣导致装配时屏幕承受额外预紧力,叠加热应力加速失效。

验证实验:改进方案的有效性确认

针对根源问题,技术团队制定三项改进措施:1)更换贴合胶为耐低温聚氨酯(PU)胶(粘度2500mPa·s,-20℃时仍保持1800mPa·s);2)将中框硬卡扣改为弹性卡扣,减少装配预紧力。

3)优化贴合工艺——压力从0.3MPa提升至0.5MPa,保压时间从10秒延长至20秒,增强界面结合强度。

改进后的10台样机再次进行20次高低温循环,均未出现屏幕失效;进一步将循环次数增加至50次,仅1台出现轻微触控延迟(无花屏),说明改进方案完全解决原有缺陷。

同类问题的排查要点:从“材料-结构-工艺”三维度切入

结合本次案例,智能手机环境检测中屏幕失效的排查可从三维度入手:材料维度需核对各层CTE差异,优先选CTE接近的材料,或用柔性过渡层缓冲应力;结构维度避免刚性约束,设计弹性卡扣或缓冲间隙,减少装配预紧力;工艺维度需验证贴合胶的高低温性能(尤其低温粘度与粘接力),并优化贴合压力与保压时间。

此外,检测阶段可增加“快速温度变化试验”(温度变化率≥10℃/min),更精准模拟用户使用中的极端场景,提前暴露热应力引发的失效——这能有效降低量产风险。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9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