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电子设备按键机械环境试验的振动耐久性

电子设备按键作为人机交互核心部件,其振动耐久性直接关联产品可靠性。从消费级手机到工业控制设备,按键需长期承受运输、使用中的振动载荷,易出现触点磨损、结构松动等问题。振动耐久性试验通过模拟真实振动环境,评估按键长期可靠性,是研发与质量管控的关键。本文从试验定义、失效模式、标准规范等维度,解析电子设备按键振动耐久性试验的核心要点。

振动耐久性试验的核心定义与目标

振动耐久性试验是对电子设备按键施加可控振动载荷,模拟全生命周期振动环境,评估其抗振动失效能力的方法。与环境适应性试验不同,它更关注“长期累积效应”——并非验证极端环境存活能力,而是考察重复/持续振动下的性能稳定性。

其核心目标有三:

一、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如触点虚接、结构裂纹)。

二、量化振动寿命(特定条件下保持功能的时间/次数)。

三、为设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如发现材料疲劳寿命不足需替换)。

例如,手机侧键需模拟日常装裤袋的摩擦振动、跌落冲击,试验需确保10万次循环后正常触发;汽车方向盘按键需承受发动机与路面振动,试验周期可能延长至50万次以上。

试验需强绑定实际场景:若工业设备按键误用消费电子的低加速度条件,将无法发现高频振动下的结构松动问题,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电子设备按键的常见振动失效模式

按键振动失效分“功能失效”与“结构失效”两类,具体模式与结构设计、材料相关(此处聚焦机械按键)。

功能失效最常见的是“触点接触不良”。机械按键的金属弹片与导电涂层在振动下易相对位移,加速度超过弹片回复力会出现“虚接”(未按压时短暂通断);长期振动加剧触点磨损,磨穿镀金层会导致电阻飙升(从几欧姆增至数百欧姆),最终无法传信号。

结构失效包括本体疲劳裂纹与安装松动。ABS塑料按键支架在高频振动下易热疲劳,分子链断裂形成裂纹,严重时按键脱落;固定螺丝未防松会因振动松脱,导致按键摇晃或无法回位。

还有“共振诱导失效”:若按键固有频率与环境振动频率重合,会放大位移引发失效。如空调遥控器按键固有频率150Hz,若运输中遇货车发动机150Hz振动,会共振导致弹片变形无法复位。

消费电子按键易出现触点问题(使用频率高、压力小),工业设备易结构失效(操作力大、环境恶劣),汽车电子则兼具两者——需应对发动机低频振动与乘客频繁按压。

振动耐久性试验的标准与规范

试验需遵循通用标准或客户规范,为条件设定、流程执行提供统一框架,常用标准有IEC 60068系列(电子设备基础)、ISO 16750(汽车电子)、GB/T 2423系列(国内等效IEC)。

IEC 60068-2-6是正弦振动标准,IEC 60068-2-34是随机振动标准;ISO 16750针对汽车电子,细化了频率(10Hz~2000Hz)、加速度(随机总均方根10m/s²)、时间(100小时/轴)等要求。

国内GB/T 2423.10(正弦)、GB/T 2423.56(随机)等效IEC,GB/T 19456对应ISO 16750。企业需结合场景调整:如运动耳机线控按键的使用场景是1Hz~10Hz、1m/s²振动,若用IEC的5Hz~500Hz、3m/s²条件,会过度测试;矿山设备按键需提高加速度至20m/s²,才能模拟真实环境。

客户定制规范更贴合需求:如汽车厂商会用“路谱复现”——采集实车路试数据生成试验谱,确保条件与真实路面一致,可靠性远高于通用标准。

振动耐久性试验系统的组成与要求

试验系统需满足“精准加载、实时监测、数据可靠”,包括振动台、夹具、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控制四部分。

振动台是核心,按方向分单轴/多轴:手机按键用小型电磁振动台(负载5kg,0.5Hz~2kHz),汽车按键用大型液压振动台(负载200kg,0.1Hz~500Hz)。关键参数是最大加速度、负载、频率范围,需匹配试样重量与试验条件。

夹具连接振动台与试样,需“轻量化、高刚度”,避免共振。设计需用有限元分析验证,固有频率高于试验频率1.5倍(如试验10Hz~500Hz,夹具需≥750Hz)。安装需模拟真实状态:测试手机侧键需固定为“装裤袋”姿态,而非夹持按键本体。

传感器监测振动与按键状态:加速度传感器测加速度(选100mV/g灵敏度,覆盖试验频率);触点通断传感器串入电路,实时监测通断,连续3次虚接触发报警;力传感器测按压力,避免振动误触发。

数据系统负责控制与记录,需实时闭环控制——根据加速度反馈调整振动台输出,确保参数稳定(如随机振动总均方根10m/s²,偏离则自动调整)。

试验条件的确定:从场景到参数设计

条件设计需“还原真实场景”,回答“振什么类型、多大强度、多久”三个问题。

振动类型选正弦(周期性,如发动机100Hz振动)、随机(非周期性,如路面颠簸)或复合(两者结合,如飞机座舱)。手机日常振动用随机,汽车发动机振动用正弦。

参数设定:频率范围覆盖使用场景(手机日常1Hz~100Hz、跌落100Hz~1kHz,试验设1Hz~1kHz);加速度量级按现场数据留1.5倍余量(手机现场2m/s²,试验3m/s²;工业现场10m/s²,试验15m/s²);位移限制避免振动台过载(小型台最大50mm)。

试验时间用“Miner法则”计算累积损伤等效:实际每年100小时、2m/s²振动,试验用3m/s²(损伤率(3/2)^5≈7.59倍),则试验时间=100/7.59≈13小时,等效3年使用损伤。

需避免“过度/不足试验”:智能手表按键实际1m/s²,若试验用0.5m/s²,无法发现触点磨损,导致上市后投诉。

试样的准备与安装:模拟真实状态

试样准备需关注数量、预处理、安装,确保与实际一致。

数量满足统计要求:评估寿命分布需≥10个试样,验证寿命要求≥5个。如手机侧键用10个试样,2个8万次失效、3个9万次、5个10万次以上,可得出“90%置信度下寿命≥8万次”。

预处理模拟使用前状态:汽车按键需高温老化(85℃,48小时)消除内应力,遥控器需湿度预处理(60%RH,25℃,24小时)模拟仓储环境,避免试验中“早期失效”(内应力导致,非振动本身)。

安装模拟真实状态:手机按键需固定整个手机(而非单独按键),汽车按键需与方向盘骨架一起固定、用真实线束连接。避免过度夹持(导致结构变形),确保电气连接可靠(线束固定防脱落)。

试样需编号(S1~S10),记录批次、材料、装配日期,便于追溯失效原因(如S3失效可查弹片硬度偏低)。

试验过程的监测与数据记录:确保可追溯

试验需实时监测与全程记录,确保结果可追溯。

实时监测三方面:振动参数稳定性(加速度偏离±5%需暂停调整)、按键功能(触点通断状态)、物理状态(裂纹、松动)。用高清摄像头或人工巡查,发现异常立即拍照标记。

数据记录需全面:试验条件(振动类型、频率、加速度)、试样信息(编号、批次)、监测数据(每10分钟加速度均值、触点电阻)、异常事件(暂停原因、失效时间/现象)、操作人员。例如记录表格含“时间(h)、加速度(m/s²)、电阻(Ω)、失效现象”,每小时填写,失效时注明“0.5h,S2电阻从5Ω升至100Ω,虚接”。

试验中不得随意调参数:若振动台故障暂停,需记录原因,恢复前重新校准,从暂停处继续(而非从头开始),避免累积损伤计算错误。

偶然失效需单独分析:如夹具过紧导致S1失效属于“试验误差”,排除统计;多个试样同时间失效(如S1、S3、S5均3小时失效),需查条件过严或设计共性问题(如弹片厚度不足)。

失效判据的设定:明确“何时失效”

判据需“可量化、可验证、贴合场景”,分功能与结构两类。

功能判据基于电气性能:GB/T 15211规定触点电阻≤10Ω,连续3次超阈值判定失效;YD/T 1591要求手机按键通断可靠性≥99.9%,虚接超0.1%判定失效。

结构判据基于物理损伤:ISO 16750规定汽车按键裂纹≥1mm或松动≥0.5mm失效;GB/T 14048.1规定工业按键弹片变形超设计20%失效。需物理检测验证(游标卡尺测松动、显微镜看裂纹)。

不同场景判据差异:消费电子侧重功能(结构微裂纹但功能正常仍合格),工业设备侧重结构(功能正常但裂纹即失效,避免安全事故)。

判据需提前明确:试验前设定“电阻超10Ω或裂纹”,若试验中S2电阻12Ω但无裂纹,需判定失效;不得试验后调整判据(如改为15Ω),否则结果失真。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82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