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电子设备外壳机械环境试验的振动防护测试

电子设备外壳作为内部电路、元器件的“保护屏障”,其振动防护性能直接决定设备在运输、使用中的可靠性。振动防护测试是机械环境试验的核心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场景的振动应力,验证外壳对内部组件的隔离、缓冲效果,是确保电子设备适应复杂工况的关键验证手段。

振动防护测试的基本原理

电子设备在运输(如货车颠簸)、使用(如工业机械共振)中会受到周期性或随机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外壳传递至内部元件时,若能量未被衰减,可能导致焊点开裂、元器件移位甚至电路短路。

测试的核心原理是“输入-传递-输出”的能量衰减验证:试验台向外壳施加可控振动(输入),传感器采集外壳表面与内部关键位置的加速度(传递),计算振动传递率(输出/输入加速度)——传递率越低,隔离效果越好。

共振点验证是原理的重要部分:外壳或内部组件有固有频率,若与输入频率重合会引发共振,导致能量放大。因此测试需验证外壳固有频率是否远离常用工况的振动频率范围。

简言之,测试是通过模拟真实振动,量化验证外壳“阻挡”振动传递的能力,为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测试标准的选择与依据

振动测试需遵循权威标准,常见的有IEC 60068-2-6(正弦)、IEC 60068-2-34(随机)、GB/T 2423.10(正弦)、MIL-STD-810H(军品)。

标准选择以“使用场景”为核心:民用家电(如洗衣机控制板外壳)选IEC/GB正弦标准,模拟运输低频颠簸;工业机器人选随机标准,模拟连续无规则振动。

标准明确了关键参数:正弦振动的频率范围(10Hz~2000Hz)、加速度(1g/2g)、扫频速率(1oct/min);随机振动的功率谱密度(PSD)、总均方根加速度(GRMS)等,这些是测试的“标尺”。

例如车载导航仪外壳测试,遵循GB/T 2423.10,选10Hz~500Hz、2g加速度、1oct/min扫频,正是标准与实际场景结合的应用。

试样的准备要求

试样需与量产产品完全一致,包括材料(ABS/铝合金)、结构(卡扣/螺丝)、内部组件安装(电路板扭矩)。原型件需在报告中说明,避免误导设计。

安装方式需模拟实际:若外壳实际用4颗螺丝固定在机架,测试时也需用相同螺丝、扭矩固定在试验台,确保振动传递路径一致。

测试前需预处理:检查外壳外观(无裂纹)、内部固定(无松动),记录初始状态。若试样有缺陷,测试结果将失去参考价值。

比如笔记本电脑外壳测试,需安装实际主板、电池,用相同橡胶脚垫固定——模拟真实使用状态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测试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测试系统由振动试验台、传感器、数据采集仪、控制软件四部分组成。

振动试验台是“振动源”:电动式适用于高频(10Hz~3000Hz),模拟风扇振动;液压式适用于低频大位移(5Hz~50Hz),模拟卡车颠簸。

传感器是“感知元件”:用压电/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试验台-外壳连接点(采集输入)和内部关键组件(采集输出),精度需±5%并校准。

数据采集仪处理信号(模拟转数字),控制软件设置参数、监控过程、生成报告。例如智能手表测试用电动台+压电传感器+LMS软件,精准采集振动数据。

振动类型与参数设置

测试分正弦(周期性单一频率)与随机(非周期性多频率)两类,对应不同场景。

正弦振动模拟重复性振动(如风扇100Hz振动),参数包括频率范围(10Hz~2000Hz)、加速度(1g/2g)、扫频方式(线性/对数)——对数扫频用于关注共振点。

随机振动模拟连续无规则振动(如飞机引擎旁设备),参数包括PSD(不同频率的能量分布)、GRMS(总能量)、测试时间(如1小时/轴向)——核心是“等效损伤”,确保测试能量与实际一致。

多轴向测试是常规要求:设备受X/Y/Z三向振动,需分别测试三个方向,确保全方向防护。

防护效果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包括振动传递率、共振频率偏移、内部组件状态变化。

振动传递率(TR)是核心:TR<1说明隔离有效,如手机外壳100Hz时TR=0.3,内部振动仅输入的30%。

共振频率偏移:若外壳固有频率与测试共振频率一致,设计符合预期;偏移超10%需优化(如材料刚度变化)。

内部组件状态:测试后检查电路板焊点、电容、螺丝——若电容移位,即使TR达标也需改进(如缩小固定槽尺寸)。

常见失效模式与分析

常见失效有外壳开裂、内部松动、焊点开裂,原因各不同。

外壳开裂:多发生在应力集中区(边角/卡扣根),因材料抗疲劳不足(ABS高频疲劳)或结构设计缺陷(圆角过小)。例如卡扣根圆角0.5mm,应力集中系数3.2,导致开裂。

内部松动:如螺丝松动,因扭矩不足(要求1.0N·m实际0.5N·m)或共振导致。

焊点开裂:BGA/QFP焊点受反复剪切应力,疲劳失效——如焊点直径0.3mm,疲劳寿命100万次,测试循环150万次导致开裂。

失效分析需定位根源:用模态分析找共振频率,金相分析看裂纹形态,例如外壳开裂因固有频率与输入重合,需调整结构避让频率。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传感器安装需牢固:用专用胶/磁座固定,避免间隙导致信号噪声——胶带固定会让加速度信号误差20%。

实时监控参数:若输入加速度超设定(如2g变3g),立即停测调整,避免试样过度损伤。

全面检查结果:除传递率,还需查外观、内部、电性能——若外壳达标但电路板断路,需纳入评估。

完整记录数据:报告含试样信息、标准、参数、传感器位置、曲线、失效模式,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82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