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新能源汽车电池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温度冲击测试标准

温度冲击测试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环境可靠性检测的核心项目,通过模拟极端温度骤变场景(如冬季低温启动后升温、夏季暴晒后降温),评估电池材料稳定性、结构完整性与性能一致性。而温度冲击测试标准作为测试实施的“标尺”,直接决定结果有效性,是保障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依据。

温度冲击测试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温度冲击测试标准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圆柱、方形、软包)、氢燃料电池储氢系统电池,以及电池系统(电池包/模组)。不同封装形式的电池需针对性调整条件——软包电池重点关注鼓包风险,方形铝壳电池需评估壳体变形对极组的挤压影响;电池系统则需模拟热管理设计的耦合效应(如液冷系统的热响应速度),而非仅测试单体。

此外,标准还覆盖混合动力汽车的辅助电池,因为其同样会经历频繁的温度骤变(如发动机启动后的快速升温),需验证其在混动场景下的可靠性。

温度冲击测试的核心目的

温度冲击测试的本质是模拟“极端温度骤变”下的电池性能与安全表现。实际场景中,车辆可能经历:冬季从-30℃室外进入25℃车库(30分钟升温55℃)、夏季40℃暴晒后进入20℃空调车厢(15分钟降温20℃)。这些场景会引发电池内部热应力与化学应力。

从材料层面看,低温会导致电解液黏度上升、离子迁移率下降,甚至析锂破坏SEI膜;高温会加速电解液分解、SEI膜老化。从结构层面看,正负极材料与外壳的热膨胀系数差异(铝23×10^-6/℃ vs 石墨7×10^-6/℃)会产生机械应力,长期循环可能引发极片剥离、隔膜穿刺。

因此,测试核心是验证电池在温度骤变下:不发生安全事故(冒烟、起火)、性能衰减可控(容量、内阻变化符合要求)、结构完整(无鼓包、漏液)。

温度冲击测试的关键参数定义

标准的核心是四大关键参数:

1、温度范围:覆盖极端环境,如GB/T 31485-2015规定动力锂电池为-40℃~85℃(中国南北气候),SAE J2464针对美国市场提升至125℃(沙漠场景)。

2、温度变化速率:指电池表面温度变化速率(≥15℃/min,如IEC 62660-2-1),需匹配实际场景(10~20℃/min)。过慢的速率无法模拟真实应力,标准要求用热电偶采集电池表面实际速率,而非测试箱空气温度。

3、驻留时间:电池在高低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时间,需满足10分钟内温度变化≤2℃(如GB/T 2423.22-2012)。例如方形电池在-40℃下需驻留60~90分钟,确保内部极组充分冷却。

4、循环次数:高低温交替次数,通常30~50次(GB/T 31485-2015为50次),对应5年使用周期(每年10次极端骤变)。

测试设备的技术要求

测试设备为“温度冲击试验箱”,标准要求:

1、设备类型:优先选择两箱式(高温腔+低温腔,机械臂快速转移),温度变化速率可达20℃/min以上。

三箱式(过渡腔)速率较慢(约10℃/min),适用于低速率要求的样品。

2、温度均匀性:箱内不同位置温度差≤±2℃(IEC 60068-2-14),避免样品局部温度偏差。例如高温腔左上角85℃、右下角78℃会导致右下角电池未达高温极限,结果不准确。

3、负载适应性:需容纳电池重量与体积,保证加载后温度均匀性不受影响。例如测试100kg电池包时,需强劲风道补偿其热容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4、安全防护:配备烟雾传感器、灭火装置与应急排气口,应对电池漏液或冒烟的二次事故。

温度冲击测试的流程步骤

标准流程分为6步:

1、样品预处理:置于25℃±2℃、45%~75%湿度环境24小时,达到温度与SOC稳定(100%SOC或50%SOC,根据标准调整)。

2、初始性能测试:测初始容量(0.3C放电至截止电压)、内阻(1kHz交流内阻)、外观(无鼓包)与BMS功能(电池系统需检查温度采集精度)。

3、测试循环:高温腔(85℃)驻留至温度平衡→10秒内转移至低温腔(-40℃)→驻留至平衡,重复至规定次数(如50次)。

4、中间监测:每10次循环后,恢复2小时测内阻与电压,若内阻增长率超10%则提前终止。

5、结束后测试:测容量保持率、内阻增长率,检查外观与安全性能。

6、数据记录:记录驻留时间、温度速率、电池表面温度、电压变化,形成完整报告。

样品准备的规范要求

1、样品数量:至少3个单体或1个电池系统,确保统计显著性——单一样品的偶然失效会导致结论偏差。

2、SOC状态:100%SOC用于严格验证SEI膜稳定性(低温易析锂),50%SOC更接近日常使用场景。需在报告中明确SOC值。

3、固定方式:模拟实际安装状态——方形电池用螺栓固定在支架上,单体用非金属夹具(聚四氟乙烯)固定,避免金属导热影响温度均匀性。

4、传感器安装:在电池表面(正极极耳、负极极耳、中心)安装K型热电偶(精度±1℃),全面监测温度分布。

测试结果的判定准则

标准判定分为三类:

1、安全要求:测试中与结束后,样品不得冒烟、起火、爆炸、漏液(一票否决)。例如软包电池渗漏说明铝塑膜密封层破坏,直接判定不合格。

2、性能要求:容量保持率≥80%(GB/T 31485-2015),内阻增长率≤20%(IEC 62660-2-1)。容量80%是电池寿命终止的行业定义(续航降至初始80%以下影响使用);内阻20%是因为内阻增大会导致充电发热增加(Q=I²Rt),引发热失控风险。

3、结构要求:外观无明显变形(方形电池膨胀率≤1%,软包鼓包高度≤5mm)、极耳无断裂、密封胶无开裂。膨胀率超1%会挤压极组,导致隔膜穿刺短路。

主流标准的差异对比

全球主流标准的差异体现在参数设定:

1、温度范围:GB/T 31485-2015(-40℃~85℃)、IEC 62660-2-1(-30℃~75℃,欧洲气候)、SAE J2464(-40℃~125℃,美国沙漠)。

2、速率要求:GB/T 2423.22-2012(≥15℃/min)、IEC 62660-2-1(≥10℃/min)、ISO 12405-4(≥20℃/min,高端电动车)。

3、循环次数:GB/T 31485-2015(50次,中国用户对寿命要求高)、IEC 62660-2-1(30次,欧洲)、SAE J2464(40次,美国)。

4、驻留时间:GB标准明确10分钟内温度变化≤2℃,IEC标准要求“驻留至平衡”,本质一致但GB更易操作。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8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