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充电宝作为便携式电源,日常使用中常遇振动(背包颠簸、车辆晃动)和跌落(手持滑落、桌面碰落)等机械应力,其抗振抗跌落性能直接影响可靠性与安全。振动跌落测试是机械环境试验的核心,通过模拟实际场景验证产品结构、电性能及安全合规性,是上市前的关键质量管控环节。
振动测试的标准与依据
消费电子充电宝的振动测试需遵循多重标准框架,其中GB/T 2423系列是电子电工产品环境试验的基础,如GB/T 2423.10规定了正弦振动的试验方法(适用于模拟周期性机械激励,如电机运转带来的振动),GB/T 2423.56则针对随机振动(更贴近实际使用中的无规则晃动,如背包颠簸、车辆行驶)提出要求。
作为充电宝的专用安全标准,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对振动试验的约束更具体——明确要求电池组在振动后需满足“无漏液、冒烟、起火”等安全条件,同时电性能(充电/放电功能、电压稳定性)需保持正常。这一标准是国内充电宝上市的强制要求,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通过3C认证。
对于出口产品,IEC 60068-2系列国际标准是关键依据,如IEC 60068-2-34(随机振动)、IEC 60068-2-6(正弦振动)。这些标准的参数与GB/T 2423系列基本一致,但需注意部分地区的特殊要求——例如欧盟市场可能要求遵循EN 60068标准(等同于IEC 60068),而美国市场可能参考UL 1642(锂电池安全标准)中的振动要求。
这些标准的核心目标是“模拟实际场景”:通过标准中的频率、加速度、持续时间等参数,还原充电宝在用户日常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振动环境(如步行时的1-5Hz低频振动、乘车时的10-200Hz中频振动),确保产品能应对长期、多方向的机械应力。
振动测试的具体条件设定
振动测试的条件需紧密贴合实际场景,消费电子领域中“随机振动”是最常用的模式——相比正弦振动的周期性,随机振动能模拟更复杂的实际环境(如步行时的无规则晃动、汽车行驶时的路面颠簸),因此更能反映产品的真实抗振能力。
典型的随机振动条件包括:频率范围5-500Hz(覆盖日常振动的主要频率段——5Hz以下为低频,对应人体步行的晃动;500Hz以上为高频,对应电子元件的共振,但充电宝的结构共振频率通常在100-300Hz之间,因此5-500Hz能覆盖主要共振点);加速度RMS值0.5-1.0g(RMS即均方根值,反映振动的平均强度——0.5g对应轻度颠簸,如慢走时的背包振动;1.0g对应较剧烈的振动,如急刹车时的汽车振动);持续时间1-2小时/轴向(模拟长期使用的累积效应,如每天携带2小时,连续使用1个月的振动总量)。
轴向覆盖是振动测试的关键要求——需对充电宝的三个正交轴向(X轴:长度方向,对应充电宝的充电接口方向;Y轴:宽度方向,对应充电宝的侧面;Z轴:厚度方向,对应充电宝的上下表面)分别进行测试。例如,当充电宝放在背包侧袋时,主要受Y轴方向的振动;放在裤兜里行走时,主要受Z轴方向的振动;放在汽车扶手箱内时,主要受X轴方向的振动(汽车加速/减速时的前后晃动)。三个轴向的测试能全面覆盖这些使用场景,避免因方向遗漏导致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失效。
此外,样品状态需严格符合标准要求——测试时充电宝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安装原装电池、按标准要求充满电(通常为100%电量,或80%±5%电量),并连接充电线(模拟用户充电时的状态)。若测试时使用空载样品(无电池、无充电线),会因负载不同导致振动能量传递不均,使测试结果不准确。
振动测试的实施流程与监测
振动测试的实施需遵循严格的流程,首先是样品准备:选取批量生产的样品(数量通常为3-5台,确保代表性),避免使用原型机(原型机的结构或材料可能未定型,无法反映批量生产的质量)。测试前,样品需在标准环境(温度25±5℃,相对湿度50±10%)下放置24小时,消除运输或存储带来的环境应力(如温度变化导致的材料收缩),确保测试时状态稳定。
接下来是样品固定:使用专用夹具将充电宝固定在振动台上,夹具的设计需遵循“刚性固定”原则——即样品与振动台之间无相对运动,确保振动能量能完全传递到样品上。例如,若充电宝的外壳有固定孔,可通过螺丝将其固定在夹具上;若没有固定孔,则需用橡胶带或卡扣将其紧固定位,避免测试时样品滑落。
测试过程中的监测是关键:
一方面,通过振动台的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参数(频率范围、加速度RMS值)是否符合设定值,若出现偏差需立即停止测试并调整;另一方面,通过肉眼观察和数据采集仪监测样品状态——观察是否有外壳开裂、电池鼓包、接口松动等异常现象,同时记录电性能参数(如充电电压、放电电流、电池温度)是否稳定。例如,若测试中发现充电电压从5V降至4.5V,说明电池或充电电路可能因振动出现接触不良。
测试结束后,需进行全面的后检查:首先是外观检查——检查外壳是否有划痕、开裂、掉漆,接口是否松动或变形。
其次是结构检查——打开外壳,检查电池是否固定牢固(无晃动)、卡扣是否断裂、电路板是否有 solder joint 开裂;然后是电性能测试——测试充电宝的充电/放电功能是否正常,电压是否在规定范围(如输出电压5V±0.25V);最后是安全性能测试——测量绝缘电阻(需≥10MΩ,避免触电风险),检查是否有漏液、冒烟等安全隐患。只有所有检查项均符合标准,才能判定样品通过振动测试。
跌落测试的标准与场景模拟
跌落测试的核心是模拟充电宝“意外滑落”的实际场景,如用户手持时失手掉落(高度约1.0-1.2米,对应成年人的手持高度)、从桌面碰落(高度约0.7-1.0米,对应桌面高度)。其遵循的标准包括GB/T 2423.8(自由跌落试验方法,适用于无约束的跌落场景)、IEC 60068-2-32(受控跌落,适用于需要控制跌落姿态的场景)。
作为充电宝的专用标准,GB 31241-2014对跌落测试的要求更具体:跌落高度为1.0米(模拟成年人手持滑落的高度),跌落面为“光滑、坚硬的刚性表面”(如厚度≥20mm的钢板或高密度木板,硬度需符合标准要求——邵氏硬度≥90,模拟瓷砖地面、水泥地面的硬度)。这一要求确保跌落时的冲击能量能充分传递到样品上,反映产品的真实抗冲击能力。
跌落次数与姿态是模拟实际场景的关键:GB 31241要求充电宝需进行10次跌落,覆盖不同的姿态——6个面(上、下、左、右、前、后)各跌落1次,4个角各跌落1次。例如,当充电宝从手中滑落时,可能正面朝下(面跌落),也可能角落先着地(角跌落);从桌面碰落时,可能侧面着地(棱跌落)。10次不同姿态的跌落能全面模拟这些场景,避免因姿态遗漏导致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失效。
此外,跌落测试的“自由跌落”要求需严格执行:样品需从设定高度“无初速度、无旋转”地下落,确保冲击点与姿态符合设定。例如,若测试时手动释放样品导致旋转,会使冲击能量分散,无法准确模拟实际跌落场景,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因此,通常使用跌落试验机进行测试——试验机通过电磁吸合装置固定样品,释放时样品自由下落,确保姿态准确。
跌落测试的关键参数与失效判定
跌落测试的关键参数需严格控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是跌落高度——用钢卷尺测量跌落台与跌落面之间的距离,误差需≤±5mm。例如,若设定高度为1.0米,实际跌落高度为0.95米,会因冲击能量不足导致测试结果偏松;若实际高度为1.05米,则会因冲击能量过大导致测试结果偏严。
其次是跌落姿态——样品需以“预定姿态”下落,如面跌落时需保证面与跌落面平行,角跌落时需保证角先接触跌落面。为确保姿态准确,可通过跌落试验机的定位装置(如夹具、导向槽)固定样品的姿态,避免手动释放时的误差。
样品状态也是关键因素:测试时,充电宝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安装原装电池、充满电(或按标准要求的电量),模拟用户实际使用时的状态。例如,若测试时使用空载样品(无电池),外壳的受力会因缺少电池的支撑而不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跌落测试后的失效判定需依据标准中的“失效准则”:外观失效(外壳开裂、变形、电池外露)、结构失效(卡扣断裂、电池固定松动、电路板破损)、电性能失效(无法充电/放电、电压异常、电池鼓包)、安全失效(起火、冒烟、漏液)。只要存在一项失效,即判定产品不通过测试。例如,若跌落后充电宝的面壳开裂导致电池外露,即使电性能正常,也因“电池外露”违反安全要求而判定不通过——电池外露会导致用户触电或短路风险,严重威胁安全。
振动与跌落测试的共性注意事项
振动与跌落测试需遵循共同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是样品的代表性——需选取批量生产的样品,数量符合标准要求(通常3-5台)。若样品数量过少(如仅1台),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结果偏差;若使用原型机,可能因结构或材料未定型导致测试结果无法反映批量质量。
其次是设备校准:振动台、跌落试验机等测试设备需定期送计量机构校准(周期通常为12个月),确保关键参数(如振动台的频率、加速度,跌落试验机的跌落高度)符合计量要求。例如,若振动台的加速度校准值偏差超过±5%,会导致测试时的振动强度不符合设定,使结果不准确。
测试前的预处理——样品需在标准环境(温度25±5℃,相对湿度50±10%)下放置24小时,消除环境应力。例如,若样品刚从寒冷的仓库取出(温度0℃),直接进行测试会因材料收缩导致外壳开裂,影响测试结果。
测试过程的记录——需详细记录测试的每一个环节:测试参数(频率、加速度、跌落高度)、样品状态(测试前/后的照片)、异常情况(如振动时接口松动的时间点、跌落后面壳开裂的位置)。记录的目的是为后续的失效分析提供依据——例如,若多台样品在振动测试中均出现USB接口松动,可通过记录的参数(如加速度1.0g,持续时间2小时)分析是否因接口的 solder joint 强度不足导致失效。
测试中常见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
振动测试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原因:接口松动——如USB接口的 solder joint 因振动疲劳断裂(原因可能是 solder 材料的抗疲劳性差,或焊盘设计过小),或接口的卡扣松动(原因可能是卡扣的材料韧性不足,或卡扣与外壳的配合间隙过大);电池固定失效——电池在壳体内无有效固定(如未使用泡沫棉或卡扣固定),振动时电池晃动导致电极接触不良(表现为充电/放电中断);外壳开裂——材料韧性不足(如使用脆性ABS塑料而非耐冲击的PC+ABS合金),或壁厚太薄(<1.5mm)导致抗振性差。
跌落测试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原因:外壳破裂——材料抗冲击强度低(如PP材料的冲击强度约20kJ/m²,而PC+ABS合金的冲击强度可达50kJ/m²以上,若选用PP材料则易破裂),或外壳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如转角处未做圆弧过渡,导致跌落时受力集中);电池鼓包——跌落时电池受到剧烈冲击,内部隔膜破裂导致短路(表现为电池温度升高、鼓包);卡扣断裂——卡扣设计过细(宽度<2mm)或角度不合理(如90°直角卡扣),跌落时受力集中导致断裂。
针对这些失效模式,可通过设计优化解决:例如,针对接口松动,可采用“加强型 solder joint”(增加焊盘面积,或使用无铅 solder 材料提高抗疲劳性),或增加接口的卡扣数量(从2个增加到4个);针对外壳开裂,可更换为PC+ABS合金材料(提高韧性),或增加外壳壁厚至1.8mm以上;针对电池固定失效,可使用泡沫棉将电池包裹并固定在壳体内,或增加电池的卡扣固定点。
此外,失效分析需结合测试数据与样品解剖:例如,若振动测试中样品出现USB接口松动,可通过解剖样品观察 solder joint 的状态——若 solder joint 出现裂纹,说明是振动疲劳导致;若 solder joint 完好但接口卡扣松动,说明是卡扣设计问题。通过失效分析,可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改进设计或工艺,提高产品的抗振与抗跌落性能。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