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汇流排作为电池模组电流传输的核心部件,其机械可靠性直接影响电池系统安全。车辆行驶、运输中的持续或冲击振动易引发汇流排疲劳断裂、焊接失效等问题,因此振动测试成为验证其抗振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况评估汇流排的机械稳定性。
振动测试的核心目的
振动测试首要验证汇流排结构强度。汇流排多由铜/铝合金经冲压、折弯成型,周期性振动下易产生应力集中,测试可模拟长期工况,判断是否出现塑性变形或断裂,确保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其次评估连接可靠性。汇流排与极柱的焊接/铆接部位是薄弱点,振动易导致焊点松动、脱落,测试能精准检测连接部位的抗振性能,保障电流传输稳定。
最后暴露潜在缺陷。材料微裂纹、工艺毛刺或虚焊等隐患在常规检测中难发现,振动会放大这些问题,提前识别可避免批量失效风险。
测试标准的选取与依据
汇流排振动测试需遵循行业标准或企业规范。国际通用ISO 16750-3《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环境试验》,明确随机/正弦振动参数(如频率5-2000Hz、加速度0.5-2g),模拟车辆行驶工况。
国内对应GB/T 28046.3-2011,内容与ISO等效,是国内企业基础遵循依据。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会制定更严格标准,如增加多轴振动(X/Y/Z三向)或冲击振动(加速度5g、持续11ms),匹配高端车型需求。
标准选取需结合安装位置(电池包内部/模组顶部)与使用场景(乘用车/商用车),商用车汇流排需承受更剧烈振动,需选更高加速度参数。
振动试验系统的构成
振动试验系统由振动台、工装夹具、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电磁式振动台适用于高频(5-2000Hz)随机振动,是汇流排测试主流;液压式振动台用于低频冲击,较少使用。
工装夹具需模拟实际安装状态,具备高刚度(避免自身振动干扰),常用铝合金/钢材,表面阳极氧化防腐蚀。固定点与装车位置一致,扭矩符合设计要求(如M5螺栓5-7N·m)。
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振动输入,校准误差±2%)和应变片(测量汇流排应力,粘贴前需打磨清洁);数据采集系统需高采样率(≥1kHz),如NI cDAQ或LMS Test.Lab,实时记录振动与响应数据。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前需预处理样品:外观检查(无变形、划痕、焊接缺陷)、初始性能测试(微欧姆计测电阻,拉力机测焊接点拉拔力),数据作为后续对比基准。
夹具安装需按3D图纸定位,汇流排固定后检查自由度(无卡滞);传感器安装后测试信号,确认无杂波。测试环境需控制温度25±5℃、湿度40%-60%,避免影响材料性能或传感器寿命。
振动测试的实施流程
测试分预振动、正式振动与中间检查三阶段。预振动为低量级(加速度0.5g、10分钟),消除装配应力,确认无异常后开始正式振动。
正式振动严格按标准参数执行:如随机振动(5-2000Hz、PSD 0.04g²/Hz、持续12小时)或正弦振动(10-200Hz、加速度1g、扫频3次)。测试中每2小时检查一次,包括样品外观、传感器信号与夹具状态,异常则停机排查。
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与监控
数据采集需监控两类参数:
一、振动输入(加速度、频率、PSD),确保偏差≤±5%。
二、样品响应(应变、焊接点电阻)。铜合金汇流排疲劳极限约100MPa,应变超限时需标记风险;焊接点电阻增超20%则说明松动。
数据需按“样品编号-时间-参数”命名,每小时备份,测试结束导出振动曲线与应变曲线,用于后续分析。
异常情况的判定与处理
结构变形(形变量超0.5mm)多因设计或材料问题,需优化结构(增大折弯半径)或更换高强度材料(如C7025铜镍合金);裂纹需渗透探伤确认,需增加退火处理(400℃保温1小时)消除内应力。
连接失效(电阻上升)需检查焊接工艺,虚焊则调优参数(如激光焊功率从200W提至250W);松动则增加焊接点或采用铆焊结合方式。异常处理后需复测试,确保问题解决。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logo.png)
![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http://testsite.oss.files.d50.cn/ulsdmg.com/image/autho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