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新能源电池机械环境试验的振动耐久性测试方案设计

新能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在车辆行驶中会承受复杂振动载荷,可能引发结构损坏、电性能衰减等问题。振动耐久性测试是验证电池生命周期可靠性的关键,其方案设计需系统覆盖标准遵循、样品准备、剖面制定等环节,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参考价值。

测试标准与目标确定

新能源电池振动测试需遵循权威标准,如国际ISO 16750-3、国内GB/T 31467.3,以及车企企业标准(如比亚迪Q/BYD 7001-2020)。这些标准明确了机械载荷、环境条件与判定准则,是方案的基础框架。

测试目标需按电池类型细化:圆柱电池重点评估极耳焊接强度与电池组固定结构抗松脱能力;方形电池关注外壳抗变形性与防爆阀完整性;软包电池需验证铝塑膜封装层抗撕裂性与注液口密封可靠性。此外,还需覆盖BMS与电池单体的电连接稳定性,避免振动导致电压信号异常。

试验样品与夹具设计

样品需选量产完整电池包/模组(含BMS、冷却系统),避免散件。数量通常3-5个,覆盖批次一致性——若某批次极耳焊接工艺波动,多样品可更准反映整体可靠性。

夹具需模拟实车安装工况:材质选铝合金(轻量化+刚性),台面平整度≤0.05mm/m,避免引入额外振动;设置与实车一致的螺栓孔位与定位基准,安装扭矩按实车规范(如M8螺栓25-30N·m),确保样品位置误差≤0.5mm。

振动剖面制定

剖面需基于实车路谱:在测试车电池位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城市、高速、山路的振动数据,用雨流计数法统计载荷循环次数,提取加速度峰值与频率分布。

典型剖面含两阶段:扫频振动(5-2000Hz,0.5-5g)用于识别共振频率(如某方形模组120Hz共振);随机振动按实车PSD(功率谱密度)合成,低频(5-20Hz)对应路面起伏(PSD 0.01g²/Hz),中频(20-200Hz)对应动力总成振动(PSD 0.1g²/Hz),高频(200-2000Hz)对应轮胎噪声(PSD 0.001g²/Hz),持续时间12-24小时(对应实车10-20万公里)。

测试系统配置

振动台选电磁式(如苏试ES-300),频率0-2000Hz、最大加速度10g、位移50mm,满足剖面要求;台面平整度≤0.05mm/m,避免倾斜振动。

传感器配置:电池四角、中间与插件处贴压电加速度传感器(100mV/g);电池单体与总线接电压(0.1%FS)、电流传感器(0.5%FS);外壳关键部位贴应变片(栅长2mm)。数据采集系统需多通道同步(采样率≥10kHz),确保振动与电性能数据时间对齐。

试验流程与控制

预处理:电池充至SOC 50%-80%(模拟日常使用),25℃±2℃静置24小时消除温度应力;安装时用扭矩扳手紧固,激光测距仪验证安装高度与实车一致。

试验步骤:先扫频振动,记录共振频率(如80Hz时加速度放大3倍);再随机振动,实时监控温度(≤55℃)、电压差(单体≤50mV)、电流稳定性;若异常(如温度超限),立即停机拆解分析(如极耳断裂或密封胶开裂)。

数据采集与分析

振动数据用FFT分析:将时域信号转频域谱,若响应加速度是输入的2倍以上,说明共振,需优化结构(如加加强筋)。

电性能分析:统计单体电压标准差与总压波动——若试验后标准差从0.02V增至0.08V,说明极耳接触电阻增大,需改进焊接工艺;结构分析用三坐标测外壳变形(≤0.2mm)、渗透探伤查焊缝裂纹、拉力计测密封胶剥离强度(≥10N/cm);软包电池用氦检漏仪测泄漏率(≤1×10⁻⁶Pa·m³/s)。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68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