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测[三方检测机构平台]

新能源充电桩机械环境试验的振动测试标准对比

新能源充电桩是电动汽车普及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行业发展。机械环境中的振动(如运输颠簸、车辆通行震动、设备自身运转)易导致充电桩结构松动、电气连接失效,因此振动测试是验证其环境适应性的关键环节。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标准对振动测试的要求差异显著,对比这些标准能帮助企业精准满足合规要求,优化产品设计。

振动测试在充电桩可靠性中的核心作用

新能源充电桩的振动来源复杂,运输过程中货车的颠簸、安装地点(如停车场、路边)的车辆通行震动、内部散热风扇或电源模块的运转,都会产生持续或间歇的振动。这些振动若超过产品耐受极限,可能引发端子松动、PCB板焊点脱落、电池管理系统信号异常等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充电中断甚至安全隐患。

振动测试的核心目标是模拟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振动环境,验证其结构强度与功能稳定性。例如,运输阶段的振动多为低频、大振幅的随机振动,而使用阶段的振动可能是高频、小振幅的正弦振动(如风扇运转)。通过针对性测试,企业能提前发现设计缺陷,比如壳体厚度不足、固定螺丝扭矩不够等问题。

对于户外充电桩而言,振动测试还需结合气候环境(如高温、潮湿),但本文聚焦机械环境中的振动测试,暂不涉及温湿度等因素的耦合影响。

从可靠性工程角度看,振动测试是“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重要补充——FMEA识别潜在失效模式,振动测试则验证这些模式是否会实际发生,两者结合能大幅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国内主流标准:GB/T与QC/T的振动测试要求

国内新能源充电桩的振动测试主要遵循两大体系:

一、电工电子产品通用环境试验标准GB/T 2423系列,二、汽车行业专用标准QC/T 1124(《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

GB/T 2423.10-201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振动(正弦)》规定了正弦振动测试的要求:频率范围10-55Hz,加速度幅值2g(或根据产品重量调整),扫频速率1oct/min,每个轴向(X、Y、Z)测试10次循环。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电工电子产品,包括充电桩的电源模块、控制单元等部件。

GB/T 2423.56-201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数字控制)和导则》则针对随机振动,要求频率范围20-2000Hz,功率谱密度(PSD)0.04g²/Hz(总加速度10g),每个轴向测试1小时。此标准更接近实际使用中的复杂振动环境,比如路边充电桩遇到的车辆通行震动。

QC/T 1124-2019是汽车行业针对交流充电桩的专用标准,其振动测试要求更贴近车辆相关场景。标准规定,充电桩需进行“运输振动”与“使用振动”两项测试:运输振动采用随机振动,频率20-2000Hz,PSD 0.04g²/Hz,每个方向测试1小时;使用振动采用正弦振动,频率10-55Hz,加速度2g,每个方向测试2小时。

对比来看,GB/T系列是通用标准,覆盖所有电工电子产品,而QC/T 1124更针对汽车充电场景,测试时间更长,要求更严格。例如,QC/T 1124的使用振动测试时间是GB/T 2423.10的2倍,旨在模拟充电桩长期暴露在车辆震动中的情况。

国际通用标准:IEC 61851与UL 2594的振动测试规定

国际市场中,IEC 6185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是充电基础设施的核心标准,而UL 2594(《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是美国市场的准入标准,两者对振动测试的要求各有侧重。

IEC 61851-1: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规定,充电桩的振动测试需遵循IEC 60068-2-6(正弦振动)与IEC 60068-2-34(随机振动)。其中,正弦振动的频率范围1-500Hz,加速度0.5-2g(根据产品重量),扫频速率1oct/min;随机振动的频率范围1-500Hz,PSD 0.005g²/Hz(1-10Hz)、0.01g²/Hz(10-100Hz)、0.1g²/Hz(100-500Hz),每个方向测试2小时。

IEC标准的特点是覆盖全球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比如欧洲部分国家的道路平整度高,振动频率较低,而东南亚地区的道路颠簸,振动频率较高,因此IEC 61851的频率范围更宽(1-500Hz),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UL 2594:2021《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振动测试遵循UL 60950-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与UL 1998(《电力转换设备》)。其中,运输振动采用随机振动,频率10-2000Hz,PSD 0.04g²/Hz,每个方向测试1小时;使用振动采用正弦振动,频率10-55Hz,加速度1.5g,每个方向测试1小时。

UL标准的特点是强调安全与实用性,比如运输振动测试结合了美国公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如跨州运输的长距离颠簸),而使用振动测试的加速度略低于国内标准(1.5g vs 2g),但频率范围更广(10-2000Hz),旨在覆盖更多高频振动场景(如空调外机的运转)。

不同标准的测试目的差异对比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测试目的差异,本质是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的不同。GB/T系列的目的是验证电工电子产品的通用环境适应性,适用于所有行业的电气设备,因此测试条件较为基础;QC/T 1124的目的是验证汽车充电场景下的可靠性,因此测试时间更长,要求更严格。

IEC 61851的目的是建立全球统一的充电系统标准,促进国际市场的兼容性,因此测试条件覆盖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频率范围与加速度范围更宽;UL 2594的目的是满足美国市场的安全要求,因此振动测试结合了美国的运输与使用场景,比如强调运输过程的冲击与振动组合测试(UL 60950-1中的“运输冲击与振动”条款)。

例如,国内充电桩企业若出口欧洲,需满足IEC 61851的宽频率范围要求,而出口美国则需满足UL 2594的运输振动测试要求。若企业仅针对国内市场,则GB/T与QC/T的组合要求即可覆盖大部分场景。

从测试目的的优先级看,国内标准更侧重“功能保持”(测试后能正常充电),而国际标准更侧重“全球兼容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安全合规”(符合当地安全法规)。

测试条件的关键参数对比:频率、加速度与方向

振动测试的关键参数包括频率范围、加速度幅值、测试方向与测试时间,不同标准的这些参数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测试的严格程度与成本。

频率范围方面:GB/T 2423.10是10-55Hz(正弦),QC/T 1124是10-55Hz(正弦)与20-2000Hz(随机),IEC 61851是1-500Hz(正弦/随机),UL 2594是10-2000Hz(随机)与10-55Hz(正弦)。可以看出,IEC 61851的频率范围最宽(1-500Hz),覆盖了低频(如运输颠簸)到中频(如设备运转)的振动,而UL 2594的随机振动频率范围最宽(10-2000Hz),覆盖了高频振动(如电子元件的谐振)。

加速度幅值方面:GB/T 2423.10是2g(正弦),QC/T 1124是2g(正弦)与0.04g²/Hz(随机),IEC 61851是0.5-2g(正弦)与0.005-0.1g²/Hz(随机),UL 2594是1.5g(正弦)与0.04g²/Hz(随机)。国内标准的加速度幅值更高(2g),而国际标准的加速度幅值更低但范围更宽(IEC 61851的0.5-2g),这是因为国内运输与使用场景的振动幅值更大(如国内部分公路的颠簸程度高于欧洲)。

测试方向方面:所有标准均要求三轴向(X、Y、Z)测试,即前后、左右、上下三个方向,因为振动是三维的,单一方向的测试无法全面验证产品的耐受性。例如,充电桩的X轴是充电枪插入方向,Y轴是水平垂直于充电枪方向,Z轴是竖直方向,三个方向的振动都会影响内部部件的稳定性。

测试时间方面:GB/T 2423.10是每个方向10次循环(约0.5小时),QC/T 1124是每个方向1-2小时,IEC 61851是每个方向2小时,UL 2594是每个方向1小时。IEC 61851的测试时间最长,旨在模拟产品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情况,而GB/T的测试时间最短,适用于通用产品的快速验证。

测试方法的差异:正弦 vs 随机振动的选择

振动测试主要分为正弦振动与随机振动两种方法,不同标准对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差异,反映了对实际环境的模拟重点不同。

正弦振动是单频率、周期性的振动,模拟的是设备自身运转产生的振动(如风扇、电机的旋转),或外界的周期性振动(如车辆发动机的运转)。国内标准GB/T 2423.10与QC/T 1124均将正弦振动作为使用阶段的主要测试方法,因为国内充电桩的使用场景中,设备自身运转的振动较为常见(如内部电源模块的风扇)。

随机振动是多频率、非周期性的振动,模拟的是复杂的实际环境(如运输颠簸、道路通行震动),其功率谱密度(PSD)能更准确地反映振动能量的分布。IEC 61851与UL 2594均将随机振动作为运输阶段的主要测试方法,因为国际市场中的运输距离更长,振动环境更复杂(如跨洲运输的海运与陆运组合)。

例如,国内充电桩企业若测试运输阶段的可靠性,需采用随机振动方法(GB/T 2423.56或QC/T 1124的随机振动条款),而测试使用阶段的可靠性,则需采用正弦振动方法(GB/T 2423.10或QC/T 1124的正弦振动条款)。

从测试方法的严格程度看,随机振动比正弦振动更接近实际环境,因为实际中的振动几乎都是多频率的随机振动。因此,国际标准更倾向于使用随机振动方法,而国内标准则兼顾正弦与随机两种方法。

评价指标的不同:从功能保持到结构完整性

振动测试的评价指标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核心依据,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差异,反映了对产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国内标准GB/T 2423系列的评价指标是“测试后产品的功能正常,无机械损伤”,即测试后充电桩能正常启动、连接车辆、完成充电,外壳无破裂,螺丝无松动。QC/T 1124的评价指标更严格,增加了“电气参数符合要求”,即测试后绝缘电阻≥10MΩ(500V DC),接地电阻≤0.1Ω,充电电流误差≤5%。

IEC 61851的评价指标是“测试过程中功能保持,测试后无永久损伤”,即测试过程中充电桩不能中断充电(模拟实际使用中的连续充电场景),测试后内部部件无变形(如PCB板无弯曲),电气连接无松动。

UL 2594的评价指标是“测试后安全性能符合要求”,即测试后外壳无破裂(防止触电),端子无松动(防止电弧),绝缘性能符合UL 60950-1的要求(漏电流≤0.5mA)。

对比来看,国内标准的评价指标更侧重“功能正常”,国际标准更侧重“安全与长期性能”。例如,IEC 61851要求测试过程中不能中断充电,这模拟了用户正在充电时遇到振动的场景,而国内标准通常只要求测试后能正常充电,不要求测试过程中的连续性。

企业应对多标准的实践建议

面对不同标准的差异,企业需采取“精准定位、融合测试、数据留存”的策略,以最小成本满足合规要求。

首先,精准定位目标市场:若企业仅针对国内市场,需满足GB/T 2423与QC/T 1124的要求;若出口欧洲,需满足IEC 61851的要求;若出口美国,需满足UL 2594的要求。例如,国内路边充电桩企业,需重点满足QC/T 1124的长时正弦振动要求;而出口欧洲的便携充电桩企业,需重点满足IEC 61851的宽频率随机振动要求。

其次,融合测试减少成本:若企业需满足多个标准,可采用“融合测试”方法,即选择覆盖多个标准的测试条件。例如,IEC 61851的随机振动频率范围(1-500Hz)覆盖了GB/T 2423.56的范围(20-2000Hz),因此测试IEC 61851的随机振动即可同时满足GB/T的要求,减少测试次数。

第三,留存测试数据用于优化:振动测试产生的加速度、频率、时间等数据,可用于改进产品设计。例如,若测试中发现某型号充电桩在100Hz频率下出现共振(加速度放大),可通过增加壳体厚度、调整内部部件布局(如将PCB板固定在更稳定的位置)来降低共振影响。

最后,借助第三方实验室的专业能力:第三方实验室(如中国电科院、TUV南德)熟悉不同标准的要求,能为企业提供测试方案设计、标准解读、合规认证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满足多标准要求。

本文地址:https://ulsdmg.com/a/672.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